在历史长河里,文字是凝住的时光;在文明疆域中,典籍是锁住的精神。

作为一名“90后”,书店是童年的乐园。童年时代的书店,对我而言远不仅是一个买卖书籍的场所。寒暑假的漫长时光,书籍是最好的陪伴,乡镇的书店更是童年最好的慰藉,只要推门踏入书店,就会自觉地压低声音交谈,连翻书的动作都是轻柔抚触,望着书店忙碌的工作人员,时不时都会投出羡慕的眼光。一排排的陈列,是那时我对书店书籍摆放的最高审美,我常常在书架间用手指划过书脊,一次又一次穿梭在书架中,只为寻找最喜欢的一本。一本童话故事书,能让我沉浸在公主与王子的故事中不能自拔,精美的插画,培养了我小时候对图画的审美,一遍又一遍地临摹,也培养了画画的爱好。在书店里,我完成了与书籍最初的相遇,这种相遇不是简单的阅读、购买行为,而是一个巨大的浩瀚宇宙,在书籍中被开启。


时代的创新,新华文轩

新,赋予了书店新的力量,书店开始增设咖啡区、文创区,甚至举办读书会和小型展览。以新的方式熟悉今天的社会,肉眼可见的改变,提高了阅读空间,符合每一个年龄段的期许。但无论空间如何变化,而那些真正热爱书店的人总能找到与书相处的方式。作为“新”文轩人的我,善于观察每一位读者,曾有读者因在书架上看到洛阳观音而来询问,初谈中,她表达了对我们门店的喜爱:氛围、装修、搭配、陈列。在深入交谈中我知道读者是洛阳人,因为女儿移居,而跟随女儿的脚步来到成都,读者开心地交谈洛阳的一切事物,她热爱成都,但更赞叹洛阳的美,翻开书本,更是认真地介绍。打开话匣之后,更是介绍起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其中就包括了我们门店的照片。是呀!这就是书店的力量,图书的力量,读书人与护书人的力量,无论电子设备怎样的发达,但书的地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会褪去,但书本永远存在,书籍的存在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文轩的坚守更证明了一切。


量力而行,力冲前线,文轩行

“疫情”期间,每一位坚守的文轩人都是英雄。电子阅读盛行,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轻点屏幕即可下载海量书籍,电子阅读器能够储存整个图书馆,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为我们总结书中的要点。网课的盛行,更是占据了学生市场。当我们以为书店的价值存在居低时,我们敢于“行”,开通了线上云购,让我们的读者,体验到了手、眼、耳,观纸书的便利。打破传统的到店购服务,让实体书店电子化,但让图书不电子化,让纸质书籍在艰难时刻亦能抚慰人心。每一个文轩人,在那不安的环境下,给社会提供了安心服务。还记得当时,给一位老奶奶推荐了《秋园》,老奶奶看完,互相留了电话,不知道是否激起了老奶奶的写作欲望,但是在特殊时期被认可又何尝不是一件高兴事。因此,书店不仅仅是一个购买场所,更是一个促进深度阅读、思考、选择的认知环境。改变也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改变孵化了无限可能。


文轩传承,文轩人新传承

书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当下,更展现在它对未来的塑造力。每一家书店都是一个微型的文化生态系统,通过选书体现价值取向,通过陈列影响读者视野。优秀的书店如同智慧的园丁,既培育经典作品的常青树,也为新思想的幼苗提供生长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书店承担着文化守门人的角色。因此,我们也变成了多角色,我们再也不是单一的售货员,我们的身份有了更多的改变,我们是推荐员、收银员、陈列员、选品员。身份的多重化,让我们更能精准地推荐。多元数字化时代,我们也在接受着年轻人带来的改变,例如,IP、AI、打卡等。一些新鲜的词语也被我们收入囊中,我们也紧跟脚步,创造了一系列IP,并让IP做强做大,让自己的IP市场化。每一年的书展更是做大做强,让每一个四川人都“薅羊毛”,新奇主题更是吸引一大波年轻人,书是传统的,但书店文化不是传统的,以年轻的思维吸引年轻人,传统加创新,年轻团队化,你来的不仅仅是书店,更是特色主题书店。不只是阅读,更是心满身满的酣畅。

20年前,入文轩是向往,20年后,在文轩是骄傲。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文轩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从最初的单一书店,到今天多元发展的文化企业,变的是规模和形态,不变的是那份文化初心。而我从童年的乡镇书店,到现在的一线城市书店,童年的回忆成为现实,当我翻开童话故事,再次触摸书脊时,那些过往的场景,就再次涌现在我面前,而唯一相同的是,我仍然是读者,更是守护人。所以,每当我看到年轻的小伙伴因对书的喜爱,而发朋友圈时,看到读者因满意,而露出的笑容时,就能深深感受到:文轩精神正在新一代人手中绽放新的光彩。

四季更迭,每一季都镌刻着独特的梦想。在文轩七年,“见证了文轩风雨兼程,见证了文轩用坚守铸就辉煌;未来路上,我愿继续在这肥沃的土地里,与所有文轩人一起开花、结果,孵化无限可能,书写下一个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