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每次必去的二楼
我最喜欢的书店是坐落在春熙路路口的西南书城。刚开始只是因为原来的工作单位每三个月有200元的书报费可以报销,所以每次我都会在书城二楼的楼梯间位置和门口区域挑选自己喜欢的书,那时买的最多是《读者》和自己喜欢作家的文学作品。后来单位取消了这项福利,习惯却变不了了,多次地翻翻看看、走走逛逛、逐渐变成了对在书店工作的一种向往。
年轮:被书页标记的18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居然让我心想事成了。2007年,新华文轩沙湾书城新店开业,很幸运地,我成为其中一名营业员。而后的日常的工作井井有条,图书收货,分类上架、新书放哪里、畅销书打个造型花堆等等,整个卖场都是书架,图书陈列得满满当当。那个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之前我去西南书城只用在二楼门口的位置就会选到我喜欢的书;明白什么叫新书、好书;什么书应该怎么摆放、应该在哪个位置陈列展示最合适。
人物志:那些永不忘记的人
启蒙者
我觉得沈寒平是我工作中的启蒙老师,我还是喜欢叫她“沈沈”,我们在一起搭档工作了十年,她如今在锦华店负责营销工作。那时任沙湾书城卖场主任的沈沈教会了我太多的业务技能,SAP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数据表格使用技巧等。时至今日,当我无法用WPS进行数据处理时,她教我的老方法都还能解决大问题。如今工作与生活,都让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上班聊业务,下班谈八卦,但感情在那里,情谊不会变。
知遇者
第二位重要的“伯乐”是陈文惠。沙湾书城开业时,她和沈沈都是从天府书城调任沙湾书城,她任行政主任。我和惠姐深深的“交集”是从一篇图书的读后感开始的,图书叫《骨干是折腾出来的》。我自认为写的这篇读后感只是字数比别人的多而已,惠姐却由这篇文章发现我的长处,随后开始培养我,指导我,给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我自认为,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惠姐功不可没,她真的是一位能识人、用人的好领导。如今她任锦华店店长,我与她能经常见面,口头上不说,但心里真是对她既有尊重,更是感激。
同行者
2017 年,由于工作调动安排,我离开沙湾书城被调到天府书城。我的领导,还有和我并肩战斗的同事们,我们一起奋斗在书店一线卖场。曾几何时,网络经济的浪潮将实体书店推向悬崖边,生存焦虑、自我变革成为行业关键词 ,我们书店人像是站在时代浪潮中的摆渡人,在咖啡香里谈理想,在文创产品中找生机,从店内坐等上门到主动向店外拓展、把我们的优势与特色带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甚至硬着头皮从头学起做直播。现在想来都是带着泪光的勋章。
从行业来看,书店人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完成了一场"自救";从个人来看,未来或许仍有风雨,但这份对纸质图书的敬畏以及“热爱”,就是执着与坚持的力量 ,我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