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华文轩比喻成一棵生机盎然的参天大树,那么,我便是它万千根系中稳固生长的一脉,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和力气,坚实地扎进了这棵大树下的土壤里,如今,我们早已脉络相融。

我初进新华文轩之时,恰值夏季雨后,现在回想起来,仿佛还能嗅到彼时空气中弥漫着的书页墨香与泥土芬芳,二十来岁的我如同枝头悬挂的青涩果子,离成熟还早得很哩!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我既充满期待又饱含敬畏。

在卖场工作的第一年,日复一日的图书陈列、退货整理、推荐引导等看似单调重复的工作,在不经意间让我感受到了书店的生命律动。那些被指尖摩挲过的书脊、那些被反复调整的展台,都在诉说着文化传播最朴素的真理——看似琐碎的日常,却维系着知识殿堂生生不息的命脉。

我的工作转折发生在2009年的妇女节。当我在"书名串联"活动中用文教类的英语书籍名称谱写成文获得一等奖时,未曾想这支即兴的文字舞曲竟为我叩开了行政岗位的大门。谢经理那句"不错,能写点儿东西"的肯定,如同投进湖水里的一枚石子,石子唤醒了湖水,写出来的文字唤醒了我工作中新的可能。自此,我慢慢转成了一个 “写手”,书写各类请示、报告、说明、函、会议记录等,我也逐渐变得更加拿手。

直到2010年6月,我转岗成为了地区行政员。初任行政员的日子如同在晨雾中渡河,需摸索前行,但每一次工作的完成,都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被需要”的踏实,我逐渐熟悉了这份工作,熟悉、胜任、热爱。时光悄然流淌,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我也随着公司一起成长起来。我的工作如一条平稳而深沉流淌的河流,将我浸润其中,我熟悉了它的每一处弯折与深浅。对内,那些曾经陌生的文件与制度,如今已如熟稔的朋友,我总能找到它们的位置,确认它们的用途;办公室里的每声电话铃声、每回键盘敲击,都成了我耳中最自然不过的声响。对外,慢慢与各个办事单位的工作人员关系变得熟稔,衔接顺畅,工作处理起来也能够得心应手。

时间来到了2012年的夏天,为处理攀枝花购书中心迁址工作,我连续几天守着空荡的新店等待深夜12点后抵达的设施设备,那几天白天正常工作,夜间就在新店默默等待和守候,当时的心里燃烧着一股炽热火焰,这火焰既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我心中那份日益深沉的责任感。当九月金色的阳光洒在新店招牌上时,所有守候都化作了读者脸上惊喜的光芒。

最温暖的职业印记来自2015年,一位在书店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成为我办理的第一个退休案例。我仔细帮她整理好材料,尽量帮她减少困惑,全程帮她办理退休手续,办理成功后则郑重地祝福她光荣退休,当时,她眼中晶莹闪烁的光芒与那声沉甸甸的“谢谢”饱含着离别的不舍,让我真切感受到这看似冰冷的流程背后,蕴含着人与人之间如此深切的温暖。

这种温度在2020年的疫情寒冬愈发清晰——每次递出的口罩,每个隔着防护用品的眼神交流,都在诉说着我们对这个文化家园共同的守护。当疫情骤然降临,书店的正常运转突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则成了后方“粮草”的守护者,终日为保障防疫物资、协调远程办公、稳定员工情绪而奔波不息。

新华文轩在时间长河里并未故步自封,我亦随之跋涉。当数字化浪潮拍打传统书店的堤岸,我选择以学习为舟、与时俱进。那些加班研究新系统的夜晚,那些将抽象流程转化为具体操作的时刻,都见证了一棵老树新芽的倔强生长。

时光静静流过,文轩二十载,我亦陪伴十七年。我常常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驻足,看着书架间读者们凝神翻阅的身影,听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响,像在听一首悠远的歌谣。我深知,自己虽不像店员那般与读者直接对话,但我的点滴也默默为书店从容运转做着支撑,我也悄悄守护着每一本书抵达读者的路径通道。

在新华文轩这棵大树的年轮里,我的十七年只是纤细的一笔,但正是无数这样的细线,编织成了新华文轩生生不息的脉络图。当新一天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向书架,我知道,我们的根系仍在向着更深处伸展,会托起更多可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