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齿轮总在不经意间碾过痕迹,从2008年7月那个蝉鸣织成密网的夏天算起,我与文轩的缘分已悄然走过十七载,20年已然不远。当年那个刚走出大学校园、带着青涩与忐忑踏入文轩的姑娘,如今早已把这里当作生命里最温暖的港湾——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嵌在文轩的年轮里。
初入文轩时,我是成都购书中心收银台前那个总低着头的姑娘。性格腼腆的我,面对来来往往的顾客,总觉得手脚都没处放。扫码、收款、找零,这些如今看来简单的动作,在当时却像一场场小型考验。记得第一次独立找零时,指尖的硬币像揣不住的星光,抖得厉害,生怕多一分少一厘让顾客不满。
但文轩从不是冰冷的职场,而是个会“呼吸”的大家庭。同事们总能看穿我的局促:带我的收银组长会悄悄把常用金额的零钱按顺序摆好,教我“先数后递”的小技巧;收银馆的其他姐姐见我紧张,会笑着接过话茬帮我缓和气氛。在这样的包容里,我渐渐学会了用微笑回应顾客的询问,从容处理突发的状况。记得当时我问收银组长海棠:“你来文轩多久了?”她说:“4年。”哇!那时的4年对于一个刚进入职场的我来说是漫长的,我不知道4年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就这样,书店里的灯光映着我日渐舒展的眉眼,也照亮了我与文轩故事的序章。
半年后我调到西南书城,在这里开启我新的人生,由当时西南书城沈经理推荐,我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文轩姐姐”。第一次站在绘本区的小舞台上,怀里的故事书像块滚烫的烙铁——西南书城的书记以及佘攀是我的“试听众”,他们搬着小凳子坐在台下,看我把《猜猜我有多爱你》念得磕磕绊绊。可当真正面对孩子们时,那些澄澈的眼睛似乎闪着星光,突然就驱散了我的胆怯。
为了讲好每一个故事,我在家对着镜子练语气,把童话里的对话编成顺口溜。当《小王子》里的玫瑰在我模仿的语气里“绽放”,当《夏洛的网》里的猪威尔伯在我的手势里 “跑跳”,孩子们的笑声像风铃般清脆。有次在书架间整理书籍,一个小朋友突然拽住我的衣角:“妈妈,这是讲故事的小月姐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我用声音编织的童话,原来真的会住进他们的童年里,成为会发芽的记忆。
当机会再次叩门时,我站在了更大的舞台上,成为了活动的主持人。第一次挑大梁,竟是场有关外国作家的新书分享会。作家因堵车迟迟未到,面对现场早已坐好的读者,那一刻我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大脑一片空白。只能机械地鞠躬道歉,直到看见台下沈姐的眼神——她坐在第一排,没有丝毫责备,只是微笑着朝我点头,那目光像一双手,稳稳托住了我的慌乱。
如今的我,可以独立策划活动了。但第一次独立操盘西南书城焕新活动时,却差点被淹没在琐碎里:每周两场作家见面会,要对接五六家合作方,光是排期表就改了十七遍。有天加班到深夜,突然很想落泪。可我知道,我需要自强、自信。我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还有其他同事的支撑,成长从来不是孤勇,而是在团队的托举里,把“我”组成“我们”。
十五载春秋流转,文轩的年轮里刻着我的蜕变:从收银台后低头算账的姑娘,到能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策划人;而我也见证着文轩的蝶变:从塞满书架的实体书店,到能在线上直播荐书、在社群里分享书单的文化空间。我们像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根在泥土里紧紧相握,枝叶在阳光里共同舒展。“文轩人”三个字早已融进血脉。它教会我负有责任感,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检查到最后一盏灯;教会我勇于创新,从传统讲故事到书店体验;更教会我热爱——对书籍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对这片让我从青涩走向丰盈的土地的热爱。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在我成为20年文轩人的时候,我比现在的我更挺拔,而文轩,会把更多文化的种子,播进更多人的心里。感谢文轩,在我最好的时光,和热爱的一切,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