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盛夏,我刚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华蓥市新华书店。报到那天,上楼道就看到办公室里几位前辈正在专注地埋头打算盘,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声接连不断。走进经理室,老经理满面笑容,热情地说:“欢迎欢迎啊!小同志,秋季教材征订工作刚结束,我们数据汇总正缺人手,你来得正好,明天就跟大家一起学打教材发行汇总表吧!”说完就递给我一把沉甸甸的十三档大算盘。
第二天,背了一晚珠算口诀的我,在前辈们眼花缭乱的珠算指法面前目瞪口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更别提帮忙了。学会打算盘,便成了我进书店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那时的新华书店,书架和读者之间隔着一道玻璃柜台。读者选中图书后得拿着营业员开好的销售小票到收款台,收银员用算盘合计好金额后,读者交完钱返回柜台取走图书。为了尽快学会打算盘,我主动申请到门市部去当收银员。白天工作,看票打单、收款盖章;晚上回家,扒拉算盘,背图书分类法……在老同志手把手的帮助下,又经历了9月开学季人头攒动的读者长队,我顺利通过了新职工业务考试——完成50本图书从计算开票到捆扎打包的连续操作计时,从上班起就绷紧的神经,终于慢慢放松下来。
2003年,新华书店系统迎来整体改制,从事业编制单位变成自负盈亏的企业,大家所称道的“铁饭碗”没有了,“留下”还是“离开”?纠结了几天,看着墨香萦绕的书架,我最后选择了留下,成为了一名门店账务员。每天坐在“嗡嗡”作响的方正电脑前,调度卖场里数以万计图书的进进出出。
改制后的图书卖场成了一个温暖的“文化会客厅”:白发苍苍的老者,风华正茂的青年、笑靥如花的孩童,每个人都在高高低低的书架前精挑细选、流连忘返。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个子瘦瘦高高的少年,他穿着略显短小、不合身的衣服,应该是位初中生。每到周末,他都会带一壶水、一个馒头到书店待一天。刚开始到书店总是有点怯生生的,一边看书一边还偷偷观察我们是否注意他。后来,他看得入迷常常就一屁股坐地上,直到书店下班才会恋恋不舍地离开。我们都挺喜欢这个害羞安静的孩子,总会悄悄地在他身后放一张小凳子。三年后的一天,那张小凳子上没有了他的身影,却多了一袋黄澄澄的橘子,还有一张笔迹工整纸条:谢谢,我考上了!
2007年,电子书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身边爱看书的朋友纷纷拿起了亚马逊的kindle。我也迎来了新的工作岗位——广安中心店“营销策划”。这个岗位就像一片未知海域,充满了挑战。做文化活动方案,搞阅读文化活动,做市场调查,写调研报告,做经营分析,还要考虑如何实现门店从“等客上门”到“引流进店”的转变,实现“坪效”与“人效”的最大化。这些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工作内容,却让当时的我着实头疼,手忙脚乱了好一阵子。咋办?撸起袖子加油干呗!“书香七进”“作家签售”“我是朗读者”“文轩姐姐讲故事”“本土文化分享讲座”“点亮阅读微心愿”……每一场活动,我们都尝试着让读者认识不一样的“新华文轩”。也面临过重重困难:现场天气突变打乱计划、联系的商家突然爽约、活动作家档期难以协调、预算紧张得捉襟见肘。但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活动里那些温暖的瞬间:签售现场,孩子们等待了数小时后,见到神往已久的杨红樱老师时那亮晶晶的眼睛;烈日下,乡村小学生拿到捐赠图书时,闪闪发亮洋溢着幸福与开心的脸庞;“新冠”时期,我们把防护手册送到方舱医院,病友微信群里弹出的信息:“书香暖人,危时见情”,字字滚烫;活动现场,被小胖孩抱着我,在耳边轻轻地说的一句:“文轩阿姨,我喜欢你!”
转眼间,到了2025年,曾经的“小同志”变成了“老新华”。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浪潮汹涌而来,我与“80后”“90后”“00后”的同事们并肩作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力前行。我们这些啥也不会的“战士”,从零开始学习社群营销、视频荐书、直播带货;研究话术运营,抄写直播文案;夏天,我们戴着可爱的卡通棉帽子,敲锣打鼓介绍图书,热情洋溢地拉高声调招揽顾客。刚开始直播时,直播间只有寥寥数人,但大家依然保持着满满的激情。第一次直播结束后,主播手心的汗浸湿了直播文稿,当看到评论区留言“直播间图书太优惠了,马上下单!”一直面带笑容的主播小姐姐,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如今,广安的每个门店都在抖音上成功起号,搭建起了由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组成的新媒体矩阵,线上参与活动的人数与日俱增。新媒体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努力将一本本好书,送到每一个热爱阅读的读者手中。
时光荏苒,墨香氤氲的廿八载岁月在弹指间一挥而过。此刻,站在书城光洁明亮的落地窗前,那些映在玻璃上影影绰绰的剪影,总让我恍惚想起1996年书店柜台玻璃上那些模糊的指印。时间马不停蹄地向前流转,文脉所向,旧篇终做新章。
墨香岁月长,华章正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