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远离喧嚣的高山峡谷地带,当地民众生活劳作了千百年,将这一方水土,造就成了高地上的世外桃源。

由“天空之城”理塘县城,沿004乡道北行80公里,即进入理塘下坝片区。辽阔天地间,群山绵延,村庄静谧,外人罕至,是为秘境。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3519665307648

群山环抱的山村


1

高海拔之地的惊喜之旅


下坝片区位于理塘县域北境,横断山脉腹地。从地图上看,这就是站在高山、直入云端的一个所在。而事实上,下坝片区的海拔高度并没有那么吓人,片区下辖的觉吾镇,海拔3400米,低于高耸于海拔4014米之上的理塘县城。

酷热八月,我们由成都出发,先乘飞机抵达稻城亚丁机场,再驱车进入理塘下坝片区。实话说,出发之前我是心怀忐忑的,三千多米的海拔高度,怎么说都是一个挑战,倘若身体出现状况,这次的出行很可能半途而废,折羽而归。

没有。

落地稻城亚丁机场,随后乘车前往理塘下坝片区的一路上,我们一行数人均未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惊喜。

紧接着收获第二个惊喜,004乡道的路况相当好,超出我的预料。说是乡道,这条路的路面十分平整且干净,好似银练绕山,自带美感。因路上车辆很少,双车道的道路竟让人感到宽阔,安全感也因此拉满。当然,作为一条穿山“天路”,004乡道少不了连绵的弯道和坡道,但转弯不急,坡度不陡,行车其上,一如轻舟渡河,快马驰骋,好不丝滑。

惊喜继续,在顺畅道路的加持下,风景扑面而来。山头如浪,青绿满眼,野花盛放。我们在一个山坡边停车,粉红小花开满山坡,犹如天然油画,照相很是出片。打开植物识别软件,此花名为圆穗蓼,状似麦穗,色比彩霞,只在高山草甸安家,别处无以得见。此次能与盛开的圆穗蓼相遇,是我们的眼福。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3872527908864

圆穗蓼


再往前行,塔黄出现,在洼地,在山脚,一簇簇,一片片,挺立于蓝天烈日之下。这是不折不扣的惊喜,塔黄为高山奇花,只把美丽展现给高原居民和敢于“摸天”的来访者。尽管我们没有停车,走近塔黄作近距离观赏,但能在车上遥视这罕见的奇花,已足够令人陶醉。


2

群山环抱的美丽秘境


横断山脉浩瀚雄浑,拥揽众多雪山、深壑、冰川、海子与大江大河,仅看名字,便可感受其威严气势,冷峻气质。而在下坝片区,这威严的山系画风一变,变得柔美,亲和,仿佛怀了悲悯与谦逊,不事张扬,不争高低。

无论站在山脚的那曲河畔举目四望,还是去到海拔3800米的麻火村极目远眺,所见到的层层山峦,座座山峰,几乎没有面目凌厉的。相反,它们线条温婉,姿态恬静,令人愉悦,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脸上总是挂着善意、朴实的笑。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4101973114880

那曲河


原本以为,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应当树木稀少,甚至不长树,其实不然。这里的许多山坡上,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多见青杠、松树、云杉、旱柳,杂聚成林。这些天生拒患“恐高症”的树木,让我们见识到植物生命力的顽强,更是当地人生活的聚宝盆,常年为人们提供虫草、松茸、贝母等山珍。每到五六月份挖虫草的季节,当地村民往往一家几口一起出动,进山采挖。而捡菌子,则是夏秋季节的快乐劳作。我们在下坝片区驻留期间,见到了前来收菌子的车辆,大朵大朵清香四溢的虎掌菌装了满车,看着十分诱人。松茸、虎掌菌之外,各种杂菌也在林间自由生长。不管什么菌子,简单下锅一炒,就是人间至味。

高山孕育流水,水流湍急的那曲河,流经整个下坝片区,欢快地奔向雅砻江。这里的那曲河,不是西藏自治区那条著名的那曲河,按当地土登老师谦虚的说法,这是一条小河。这说法确实谦虚,那曲河的流速和流量,肉眼可见,气度不凡。站在嘛通寺寺院前的桥上,但见浪头卷雪,急流推波,洋洋洒洒,奔腾不息;抬眼,群山中的藏式小楼,山坡上的静谧牛群,小块小块金黄的青稞田,弥漫山谷的袅袅炊烟,无不和谐相融,自然成画。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4250615054336

群山辽阔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4356965826560

阳光下明亮的山涧与牛群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4526449262592

青稞熟了


我不算旅行家,却也拜访过不少名山大川,就我的感受,下坝片区的景观,胜在自然、纯粹、天人合一。时至今日,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完全未被人工雕琢,一切皆是原生态。因而,你在这里见到的每一帧景物,都是纯净,吸进的每一口空气,都是安宁。

听人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曾有一拨在大城市打拼的企业家来到此地,一连数日,并没按原计划听人讲课,只在山坡上晒晒太阳,吹吹山风,看看蓝天白云,便放空了身心,“复活”了元气,满意地返回了。可见此地的山水与阳光,颇有疗愈之功。


3

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理塘下坝片区下辖两乡一镇,镇叫觉吾镇,乡为莫坝乡和亚火乡,总人口不过数千,地广人稀,生活调子十分舒缓,宁静。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4700533850112

在麻火村


在这个远离喧嚣的高山峡谷地带,当地民众生活劳作了千百年,将这一方水土,造就成了高地上的世外桃源。这里神山众多,神山之间,丰富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流传;这里的生活方式世代承续,种青稞,挖虫草,采松茸,过节时跳锅庄,唱山歌,赛马,摔跤,一代又一代,将专属于此的安恬与富足,用时光夯实。

我们在下坝片区的几天时间,探访了五六个村庄,见到的每一幢民居,都漂亮别致,石质墙面,木框门窗,风情浓郁。进入其间,房间宽敞,陈设整洁,大多数人家的客厅设有装饰墙,以各式铜器或本地特产的黑陶制品装点。本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在建筑和居家方面体现得极为充分。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4840275476480

美丽民居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4946093572096

村民家中的黑陶壶与尚未烧制的陶壶


荣贞家族在这个地方传承了多代,如今已在外安家的丁珍曲扎,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每年都要回乡来探亲、休整的丁珍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家族七代祖先的名字,并让我们观赏了荣贞家族多代人接力珍藏、颇具文物价值的各类藏品。在这样偏远的山地,一个家族有这般的心劲和韧性,守护着祖先的历史和祖先的藏品,令人感慨。

如今的下坝片区,路、电、网全通。看过一份资料,曾经的004乡道并不是今天的模样,二十多年前,这条乡道堪称险峻之路,行车一趟,历险一次;更早的时候,连车道都没有,人们进一趟理塘县城,骑马要走两天两夜。通路之后,一些年轻人陆续走出了大山,通网之后,本地与外界虽仍有丛山相隔,却是联络沟通无碍。

或因地理、海拔等原因,即便在今天道路通畅的情况下,来到此地的外地人依然稀少。当然也有特立独行、勇于做出不同选择的人。我们在下坝片区采访期间,遇到一位籍贯东北的年轻人,这位给自己取了藏族名字的小伙儿,曾在美国和英国分别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按通常逻辑,有如此“镀金”经历,拿到了国外名校的毕业证,去到大都市施展身手、建功立业才是“正道”,然而这位小伙子偏偏选择了下坝这个山区,和当地一位藏族姑娘成了家,把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安放在了这片天空下,同时,也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了这个远离喧嚣的空灵之地。他的选择只有一个理由:热爱。

他的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下坝片区的魅力。


4

恪守传统的家庭模式


在下坝片区生活的藏族同胞,至今遵循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模式,其一,一个家族的人始终相依相守,兄弟姐妹即使长大成家后,也不会分头自立门户,而是依旧居住在一起,以大家庭的形式过生活;家庭的收入与开支,由当家人统一管理安排。其二,儿子女儿一视同仁,在一个家庭里,既可以男子当家,也可以女子当家,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因此,当地的一个家庭一般都有七八口、十来口人,人们谈及家庭成员,不会以直系、旁系论亲疏,家里每一个人都是至亲至爱的亲人。这样的家庭模式,自然有其历史来源和现实成因,比如在挖虫草、采松茸的季节,几个家庭成员结伴出行,有利于相互照应并发挥集体“战斗力”;在生活、劳动的其他方面,同样如此。

在“小家庭”盛行、“单身家庭”数量激增的当下,下坝片区普遍留存的这种大家庭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值得考察的家庭形态的样本。我们在采访中,从村民们打理得整洁美观的住房,从他们朴实的话语、谦和的态度与祥和的举止中,都能直接感受到当地家庭所拥有的和睦安宁的氛围。或许,保留大家庭的形式并不太难,但能够保留住和睦安宁的氛围,的确是让人惊叹的。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5128902311936

村民家的阳光房


用当地一位村干部的话说,这里每个家庭的人都特别团结。如果挖掘原因,这是由于本地受外界干扰较小的地缘因素所致,还是因为当地的人们有虔诚的信仰、更偏重精神生活,懂得真诚地处理人际关系,故而能够展现出突出的团结精神,这个课题可以留给有兴趣的人来探索。

在下坝片区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很幸运地巧遇一户人家嫁女儿,办婚礼。婚礼在女方家里举行,按当地习俗,整个婚礼要持续一天一夜。白天,女方家的所有成员包括亲戚,都聚集在场分头忙碌,准备茶水点心饭食,打扮新娘伴娘,或做其他准备工作,同时唱歌跳舞“热场”助兴;晚上才是重头戏,全村的村民都会到来,彻夜歌舞,以祝福新人,分享喜悦,赞美生活。可惜我们当天下午就离开了下坝,没能感受到最热烈的场面,算留下一点遗憾,也为下次再访下坝,打下一个伏笔。


5

庄严华美的寺院建筑


前文说过,下坝片区人口不多,有着比较典型的地广人稀的特征。而就在这片“高冷”之地,寺院却不止一座,除了气象庄严的嘛通寺,这里还有历史悠久的苯波寺,海拔高于4000米的西达寺,以及萨迦丹吉林寺等。从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的角度,几座寺院各有千秋,每一座都使人流连赞叹。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5276323708928

西达寺


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如今的一个共识是,宗教建筑与宫廷建筑,皆为建筑领域的“王牌”、精品,足以体现一个地区在某个时期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我们这次去到下坝片区的采访,以我本人的体会,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深刻领略到了寺院建筑的精美,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的分量。

以嘛通寺为例,这座始建于公元1303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坐落在度母山上,其文殊院由几座金碧辉煌的殿堂构成。隔着那曲河看去,这组美轮美奂的建筑仿佛一列优美的音符,又似一幅立体的图画,璀璨的金色屋顶与明丽的黄墙、红墙,在强烈阳光的映照下,极具视觉冲击力。走入大殿,那高大的立柱、繁复多彩的装饰,叫人一时间目不暇接。墙画、唐卡、彩绘、酥油画、造型各异的大小雕塑及引人入胜的柱饰,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浓墨重彩的艺术之美和匠心独运的艺术巧思。如果你有时间和耐心细细观摩,你能从墙画和唐卡等图画上,看到宗教与历史故事的再现。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56745432418926592

嘛通寺


更叫人大开眼界的,是寺院里的宝藏。嘛通寺拥有众多珍贵的金像、金唐卡、古唐卡、噶当塔以及大量的银盏、银瓶、长号、鼓、唢呐等,更有大量珍稀的历史文献、手抄文献,其中,甘珠尔十三部,丹珠尔一部,宗大师的论著抄本两百多部,金银书写的各种经典几千张,等等。完全可以说,嘛通寺既是一座宏伟庄严的寺院,也是一座保有重要经典文献与艺术瑰宝的宝库。

在精通藏、汉双语的土登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完整地参观了嘛通寺的文殊院,一路参观,一路惊喜、感叹。我也曾到访过不少寺院,这一次的参观,最为入心。当然,嘛通寺的精华不是在短时间里能够充分领略的,它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深入了解,细细品读。

最后提一句,这次我们前往下坝片区,正好与深入此地进行村史编纂的几位教授和研究生同行,他们是四川大学的师生。村史编纂,是下坝片区为留住乡村记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开展的一项颇具长远意义的工作。开展这样一项工作,为家乡村庄立传,让文字留住历史,足可见下坝人对家乡建设的用情用心。

我很高兴自己有这样一趟下坝之旅,旅行的开头,是忐忑,旅行的结束,是留恋。


(作者简介:袁远,小说家,现居成都。有中短篇小说多篇及长篇小说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青年文学》《中国作家》《小说月报原创版》《山花》《大家》等刊物发表;作品多次被转载,并收入多个文学选本。出版中篇小说集《一墙之隔》《单身汉董进步》《纯属巧合》,长篇小说《亲仇》《吾儿吾女》。获第六届、第九届四川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