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南路店的书架间穿梭了六年,从 2019 年第一次给喜欢的书拆塑封,到 2024 年绵阳书城升级后调试自助购书系统,掌心的薄茧里,藏着文轩二十载风华里的一段书香年轮。
一、初遇:墨香里的成长密码
2019 年 4 月的剑南路店还带着老书店的温润质感。第一次上班那天,我把《红岩》摆错了展台,带班的张姐笑着指正:“这本该在红色经典区。当年我就是在新华书店买的第一版。” 她指尖划过泛黄的塑封,像抚摸老友的肩膀。那天,我蹲在卖场里把图书重新分类,夕阳透过气窗在书脊上投下金斑,我忽然懂了前辈说的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不仅是陈列规范,更是文轩人对知识的敬畏。
二、蝶变:书架声里的初心
2024年的夏天,剑南路店拉起了改造围挡。拆除旧书架那天,我特意拍了张照片:斑驳的墙面上还留着历年促销活动的胶带印,像老树的年轮。三十平米的空间堆着上千本书。有次暴雨,屋顶漏雨,同事们手忙脚乱地用塑料布盖书,店长却先把读者安置到安全区:"书湿了能重印,人心凉了暖不回。"
最难忘的是改造那天。九十岁的周爷爷拄着拐杖来帮忙,他说年轻时就常来。老爷子颤巍巍地抱着一摞少儿绘本,嘴里念叨:"改造装修好啊,但可别忘了,咱们是给老百姓找书的地方。"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装修后的文化墙上,旁边是我们团队在改造期间手绘的读者笑脸地图。
那些钢架碰撞的声响、深夜整理库存的灯光、读者重逢时的惊喜,都成了文轩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变的是装修,不变的是守望。
三、守望:方寸间的清晖
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在一个书店呆这么久,其实很简单,因为这里的氛围、价值与我的需求形成了奇妙的契合。它不止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像是一个能安放内心、获得持续滋养的空间。
这六年我见过了太多温暖的瞬间:家长带着孩子来买开学用书,指定新华文轩;退休教师匿名捐赠的图书上,总贴着手写的批注;同事们自发成立 "图书诊疗室",帮读者修补旧书...... 这些细碎的光芒,让我懂得 "廉洁" 不是刻板的规定,而是对每个读者的真诚——就像老书架永远为找书人留一盏灯,我们的心也该永远透亮。
暮色渐浓时,书店外的路灯亮起。我整理好今日的销售报表,抬头看见 "二十载风华" 的标语在光影里流动。六年不过是文轩长河里的浪花,但于我而言,却是从青涩到笃定的旅程。那些在书架间穿梭的晨昏,那些与读者交换的笑容,那些和同事并肩的日夜,早已把 "文轩人" 三个字,刻进了生命的年轮。
窗外的涪江静静流淌,就像文轩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会永远记得,2019 年那个飘着细雨的四月,一个年轻人推开书店的门,从此把心留在了这片书香里,与无数文轩人一起,守着这方天地,等着更多人来,共赴一场与文字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