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新华文轩,那书架的整齐、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就让人打从心底里感受到知识传承的厚重。我从最初对图书分类编号一窍不通,到如今能精准地为读者推荐书目,这中间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精神。这就像是延安时期,新华书店的老前辈们,在枪林弹雨里也坚持印书发报一样,我们这些一线员工啊,也得拿出过硬的专业本事,给读者把服务根基打牢。给读者耐心讲图书分类,帮那些上了年纪的读者找到他们喜欢的书,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都让我明白,实干不光是简单的体力活儿,更是真心实意地去践行“为读者找好书”这份职责。
互联网大潮一波接一波地涌来,传统书店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客流量少了,但这反倒成了文轩人练就“解放思想、敢破敢立”创新精神的“磨刀石”。我们可没守着老规矩不放,而是积极地往线上拓展销售渠道:手把手教老年读者用购书APP,琢磨着搞“线上领券+线下体验”的融合活动。这事儿让我想起了延安精神里那股子“勇于进取”的劲儿——就像新华书店的战地文化队,能把书送到前线阵地一样。创新不是把老传统扔掉,而是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文化传播这个主阵地守好。我打心底里觉得,只有用创新的思路去打破困境,书香才能在数字时代散发出新的活力。
记得有位年长的读者,眼睛不太好,想找大字版的名著。当时系统显示库存不足,我没有简单地说“不好意思”,而是主动联系仓库查阅有没有大字版的书。转而给他推荐了我们的有声读物,还仔细记下了他的需求,方便我们后续采购——这不仅仅是走个工作流程,更是实实在在地诠释了“文化源于人民、服务人民”这句话。延安时期,新华人是冒着炮火送书。到了和平年代,我们则像个“店小二”一样,贴心地守护着读者每一次的阅读需求。这种精神的传承让我认识到,每一次为读者弯腰找书,每一次耐心回复购书咨询,都是在续写“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新篇章。
在文轩工作的这些年,我亲眼看着它从传统的卖场,一步步变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模式,也从中明白了“坚守初心、勇于奋斗”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服务读者的时候,也会主动收集他们喜欢看什么书的数据——这不光是我的职业习惯,更是自觉地在践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就像延安精神指引着新华书店从十几家门店发展到如今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络,我们这代文轩人正带着一种“归零”的心态去拥抱数字化浪潮。积极参与智慧书城建设,用心策划全民阅读活动,还深入探索“图书+文创+文化体验”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站在文轩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我心里非常清楚,个人的成长总是和企业的精神血脉紧密相连的。从延安窑洞里的油灯,到今天书店里明亮的智能灯光,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却是那份“传播真理、弘扬文化”的坚定信念。未来,我还会继续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在整理每一本书籍、服务每一位读者的日常工作里,让新华文轩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在新华文轩的每一步成长,都好像一幅既细腻又宏大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奋斗的痕迹,每一种色彩都晕染着文化的温度。那些和书待在一起的日子,那些和读者交流的瞬间,都成了我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对新华精神的理解越来越深,也让我在这条传承与创新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在这些年里面,我不仅亲身经历了新华文轩自己的蜕变,也看到了整个文化行业在时代大潮里的跌宕起伏和奋发向上。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大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个性化,这给我们新华文轩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再仅仅是卖书的,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引导大家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们不断地丰富图书种类。从经典名著到前沿科技,从儿童绘本到学术专著,努力为每一位读者提供最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
我也特别期待能和更多的同事一起努力,共同探索新华文轩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我们可以在智慧书店建设上不断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给读者带来更个性化、更智能的阅读体验。我们也可以在文化体验活动上大胆尝试,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出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我们还能在图书和文创的融合上多下功夫,让文化以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