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28日,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办,四川展团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为主题,携18家参展单位的精品图书、文创产品和阅读活动,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四川出版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路径。这场盛会不仅是一场图书交易的狂欢,更是一次文化符号的重构与生态意识的觉醒。通过梳理书博会期间四川展团的活动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四川出版正以“文化+生态”的双轮驱动,探索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67227152427171840 

●文化符号的活化:从“熊猫IP”到“巴蜀记忆”的全球叙事

四川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与国际化表达上。大熊猫作为四川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在书博会期间被多次激活。《渝可渝爱》(四川人民出版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重庆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渝可、渝爱的成长故事转化为可触摸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更是川渝两地文化交流的一次温馨联结。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识渝可、渝爱这两只大熊猫,真切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不管是渝可的‘暖心’,还是渝爱的‘聪明’和‘跩’,都给我们带来了特别多的感动与美好。”作者蒋林在“‘渝’见可爱 阅见美好——《渝可渝爱》图书分享会”现场如是说道。

而《孩子,你终将长大:熊猫康吉的远行》(四川教育出版社)则以生态文学的形式,将大熊猫的生存智慧升华为人类成长寓言。“熊猫同行 童梦远航——《孩子,你终将长大:熊猫康吉的远行》读者分享暨捐赠活动”,不仅吸引了出版界、教育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更通过生动的故事传递了生态意识、成长哲学与家庭教育的深层思考。作为一部销量近30万册、入选多项榜单,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向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熊猫康吉的远行》以大熊猫视角叩击人心,成为当代儿童文学中“生态与人文”融合的典范。

两部作品虽聚焦同一主题,却从不同维度构建了“熊猫IP”的文化叙事——前者以温情故事传递保护意识,后者以哲学隐喻叩击生命本质。

此外,《中国双宝:从远古走来的萌兽与精灵》(四川文艺出版社)以成都大学中国双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薛康历时十年拍摄的摄影作品与跨文化叙事科普知识为载体,系统呈现大熊猫与金丝猴两大“地球活化石”的生态保护中国实践,生动彰显“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这种从单一符号到复合生态系统的升级,不仅丰富了四川文化的内涵,也为全球生态传播提供了中国样本。薛康在活动现场坦言:“这本书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成果,更是中国生态保护事业的生动写照。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唤起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在四川展区,“壤巴拉”文创角也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展示壤塘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一展台通过藏绣、唐卡装饰画等非遗技艺,糌粑、酥油茶等特色美食,以及记录壤塘历史民俗的书籍,系统性地将当地千年技艺与历史民俗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这种“书籍+非遗+美食+文创”的组合,不仅突破了传统出版物的载体边界,更以沉浸式场景激活了壤塘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为四川出版拓展“文化活化”路径提供了新范式。

 

●教育理念的创新:从“知识传递”到“沉浸式成长”的范式转变

四川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义。《米吴科学王牌赛》(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通过沉浸式科学秀,巧妙融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扣人心弦的实验剧情传递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活动现场,专业团队复刻书中经典桥段,让书里的科学知识“活”起来,让观众零距离感受科学原理的神奇魅力,既满足好奇心,又引导他们建立系统性科学思维。

《口袋里的超级坦克》(天地出版社)则以“科技+成长”为核心,通过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冒险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口袋里的超级坦克》系列作者耿溧(笔名“坦克叔叔”)更是在活动现场表示,希望通过精彩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收获欢乐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习惯、汲取知识养分。

不管表现形式如何,这两场活动始终共同指向一种“体验式学习”模式——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融入生活。

更值得关注的是《万物皆美:冯骥才写给孩子的成长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对美育的诠释。该书通过散文集的形式,引导孩子从自然、艺术和文化中感知美——以“万物”之美,滋育孩子的心灵,拓宽孩子的视野,启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现场的朗诵环节,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演绎冯骥才的作品,展现了美育对人格塑造的潜移默化。这种从“知识灌输”到“心灵滋养”的转变,正是四川出版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政策的积极回应。

 

●文化传播的跨界合作:从“学术研究”到“全民参与”的创新路径

四川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对文化传播的跨界探索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六同别录〉:整理与导读》(四川人民出版社)通过整理抗战时期学术文献,揭示学人“学术报国”的精神,是首部对文献《六同别录》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专著,填补了抗战时期学术史研究的重要空白,为我们重新认识李庄六年(1940—1946)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学术生态提供了关键文本。正如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致辞中所言,本次出版是四川出版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一个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浴血奋战的中国形象的生动实践。他强调,这部著作不只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术精神、爱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同样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鉴》,则以梅花为载体,通过诗、画、香、酒等多维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图谱,堪称一部承载中国人生活与审美的“梅文化百科全书”。其新书发布会设置的梅香体验、手作梅酒展示等互动环节,让读者从“旁观”转为 “参与”,感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在沉浸式体验中拉近与梅花精神的距离。作为一部多人共创的跨界之作,《梅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在于其探索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与梅见青梅酒品牌、清禄书院等的深度合作,打破了图书出版的边界,让梅文化从书页延伸至生活场景,为传统文化赋能现代产业提供了新范本。这些实践表明,四川出版正在以“文化+科技”“文化+消费”的模式,推动出版业从内容生产向产业链延伸。

这两场活动看似主题迥异,实则共享一个核心逻辑:通过传统符号的现代转化,唤醒公众对文化与生态的深层认知。

更具突破性的是《小品一家人爆笑漫画之菜鸟特工》(天地出版社)以“菜鸟逆袭”和“反派不简单”的叙事策略,通过故事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反派”角色,让孩子们初步懂得人与人的不同,引导着他们思考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的难处;更进一步用向善向上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成长不停步。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文化协同:从“地域认同”到“区域共荣”的战略升级

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四川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更注重区域文化的协同创新。

“成渝结合部的历史风物传奇——《成都传》图书分享会”以《成都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为文本载体,聚焦成渝结合部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实则是对“巴蜀同源”历史话题的当代回应。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背景下,活动主办方敏锐捕捉到两地文化认同的基石在于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梳理汉代“天府之国”的农耕文明起源、唐宋时期“扬一益二”的商业枢纽地位,以及明清“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融合,分享会系统梳理了成渝文化圈层形成的三大历史阶段。

如前述所言,《中国双宝》则以大熊猫和金丝猴为纽带,强化两地生态保护的共同使命。这种从“地域认同”到“区域共荣”的转变,不仅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文化认同提供历史依据,也为出版业的跨区域合作开辟了新路径。

 

●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答案

书博会期间,四川展团的活动不仅展示了出版成果,更折射出四川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逻辑:以文化符号为根基,以教育创新为路径,以生态传播为使命,以区域协同为战略。这种“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既是对“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定位的精准回应,也是对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探索。

由此可以看到,四川出版正在进一步强化“三个突破”:一是突破地域边界,通过大熊猫、三星堆等IP的国际化运营,将四川文化推向全球;二是突破内容边界,以跨媒介叙事(如《梅鉴》的视觉+嗅觉+味觉体验)重构出版形态;三是突破产业边界,通过“出版+文创”“出版+教育”等模式,激活出版业的生态价值。

第三十三届全国书博会上的四川展团,不仅是一场图书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与生态的觉醒。从大熊猫的憨态可掬到梅花的傲雪凌霜,从科学实验的趣味盎然到历史文献的厚重深邃,四川出版正以多元化的实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场“锦绣天府”的文化探索和突破,或许正是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