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嘉陵江是认定有两个源头、并以草书方式一泻千里的江河。
站在重庆朝天门的码头上看去,一脉浩荡江水从左向右,把最为抒情的笔作为她最优美的收势,插入长江的腹中。这是一幅人文的漫长书卷,一次精神的长途跋涉,经陕、甘、川、渝三省一市,一路惊涛拍岸,一路风花雪月,而这最后的落笔,却是我生命的记忆。
我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嘉陵江的涛声。
在嘉陵江汇入长江之前一公里处,江水平静、舒缓,偶尔有几处急流险滩也不能改变她终年修成的婉约和神秘。
岸边有一个工厂的名字很响亮,它叫长安,居然可以与唐朝的皇都同名。长安的前身是“国民党21兵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国营长安机器厂”,现在已经更名为“长安集团公司”了。在大型国有企业中颇有名气。我的父亲母亲是这里的产业工人,我就降生在这个厂的职工医院里,这个医院坐落在紧挨着嘉陵江的斜坡上。
记得小时候我问过我的母亲,我是从哪里来的?母亲顺手往窗外一指,回答是从嘉陵江里捞出来的。关于这个回答,尽管我长大以后知道了下落,但是依然觉得母亲给我的回答是正确的。因为是这条江养育了这个厂,这条江养育了我,我以为我就是这江里的一个生命,一个落笔。
所以我时常在嘉陵江的结尾处,那个叫朝天门的地方,想象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的一切,关于起源和变迁、关于生态和繁衍、关于生命和创造。
二
不是所有的江河只有一个源头。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山地和岷山,东源出于陕西凤县西北大王山南侧东峪沟,西源出于甘肃天水市南平南川,两源流至陕西略阳两河口合二为一。尽管东源、西源在历史上有很多佐证各执已见,以为自己是正源,但是嘉陵江没有说话,而是以她最初的包容,接纳了东西二源的水脉,这正是嘉陵江非凡的胸怀和品质,也正是这一条大河给予人类最本色的生命意义。
嘉陵江出自《水经·漾水注》“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一语,嘉陵江之称,虽然在南北朝已经出现,但并未得到流行。而是在唐《元和郡县图志》中西汉水、嘉陵水多处交叉出现,嘉陵江才渐为人知。直到宋《太平寰字记》中明确使用嘉陵江名,后来的文献记述一直往下沿袭至今。
嘉陵江二源合流以后,经阳平关一路南下,从广元大滩乡进入四川境内,在广元昭化纳白龙江,再向南穿越苍溪、阆中、蓬安、南充、武胜,抵达合川以后,又先后汇纳左岸支流渠江和右岸支流涪江,继续向南,呼啸至重庆汇入长江。
嘉陵江干流全长1345公里,全流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成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嘉陵江主干明显,其枝权清楚,被称为典型的枝状水系。在广元昭化以上为上游河段,穿行于秦岭、米仓山山区,河谷深切,坡陡流急;昭化至合川为中游河段,切入四川盆地之中,河曲发育,江面开阔,合川下到朝天门为下游河段,在穿越平行峡谷区处形成新的峡谷,有沥鼻、温塘、观音“小三峡”,滩沱相间。
有了这样一条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嘉陵江在陕甘交界逶迤茫茫的山岭间,一路携百条涧溪,九曲回肠,百折不挠,从海拔三千米的崇山峻岭飞流直下、劈山斩谷,经秦岭腹地的凤县、徽县、略阳,再进入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后又穿行于南部、蓬安、武胜、合川等丘陵与盆地之间,至重庆汇入长江。雁过留声,水过留痕。嘉陵江一路走来,两岸催红生绿,百态千姿,滋润了绿洲与盆地,养育了名城与民风。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亦是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从嘉陵江一路盘点下来,真可谓大珠小珠,琳琅满目。
嘉陵江源头位于秦岭之巅的嘉陵谷,奇峰突兀,森林茂密,水流清澈,景色迷人。七女峰苍翠秀丽,济公石、飞来石惟妙惟肖,飞云瀑、黑龙潭气势雄伟,嘉陵江第一瀑布犹如高天锦缎,华美绝伦。这里,几乎每一处都是神工天成的自然景观,因为水的滋润美不胜收。自然与人文通常都是孪生,这里大量的人文古迹保留完整,汉高祖刘邦入关时的煎茶坪、诸葛亮北上伐魏时的点将台以及宋朝吴介兄弟抗击金兵的和尚塬古战场等,每一个遗迹你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旧时的恬静与硝烟,让你置身未曾谋面的过往。
三
行至广元昭化,嘉陵江汇流了从青藏高原边际奔流而下的白龙江,成为一条浩荡大河。昭化,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三国古城,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神韵,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白龙江、嘉陵江在此交汇,形成了一个直径约5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自然山水太极图,古城则位于山水太极阳极鱼眼之处。难怪有人留言昭化:欣赏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体验天人合一之精妙。
我曾有机会造访昭化,见过一个客栈两侧的对联,顿时忍俊不禁。上联是“日过很多老陕”,下联是“夜宿不少秦人”。这里与陕西接壤,四川、陕西两省的人在这里近得如走亲戚串门。这就是嘉陵江,这副对联里暗藏的几近粗痞的“水流沙坝”之戏,居然不会让人心生敌意,即使陕西人过来看了,也只是会心一笑,称赞一句:“写得好。”尤其因为嘉陵江的滋养,位于古城城西北方的翼山,山形北陡南缓,山势独特优美,为古城龙脉所在,登翼山之上,既可总揽古城风水之格局,感悟风水之灵气,还能搜寻三国古战场猎猎狼烟,体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之悲壮。
嘉陵江进入苍溪几乎是悄无声息的,江面貌似平静,而底下却暗流湍急。这是一路奔流不事张扬的嘉陵江的B面。
唐时的杜甫送客至此,写了《送客至苍溪放船归阆》,留下“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的名句;南宋的陆游也在怀旧诗中记录了“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的深情。只可惜两位大诗人都没有领略到那一段嘉陵江平静下面的嚣张。1935年3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的指示,放弃苦心经营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组织全部力量,包括8万多人的正规部队,加上根据地党政机关人员,总计10万之众西渡嘉陵江。此刻的嘉陵江汹涌澎湃,红四方面军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连克9座县城后,继续西进,最后占据北川、汶川、松潘、懋功等地,成功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北上。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作为红军长征十大战役之一,名垂千古。位应于苍溪县城的嘉陵江岸边的“红军渡”,日夜聆听这里的涛声,它把所有的景仰置放在无边无际的静穆中…
嘉陵江从县城擦身而过,两三公里后,迎面撞上试图阻挡它的西武当山,便右转九十度,流过塔子山脚,变成一漫喧哗的浅滩,然后毫不迟疑地向20公里外的阆中奔腾而去。
一头扎进阆中的嘉陵江,几乎是围绕这座古城转了一圈,这一圈让阆中三面有了水的滋润和营养。所以蜀汉谯周在《巴记》里说:“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日阆中。”后来北宋乐史根据四面环山的城池进一步作了补充:“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阁中。”这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阆中,鬼斧神工般形成一个典型的风水福地。流经阆中的嘉陵江,宛若一条巨龙缠绕、守护着这个城市,古城正好端坐在龙背上。登高望去,整个阆中城郭暗合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的神秘。而且,这是嘉陵江继上游昭化之后的又一幅太极山水图,难怪阆中被誉为“嘉陵江第一江山”。
水是有灵性的,这嘉陵江的灵性首先显现在阆中古城的入口,那里有一座状元牌坊,因为这小小的地方竟然出了4名状元、116名进士。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我国仅存两座贡院之一的川北道贡院,院内古意盎然,连廊通达,亭园规整,堪与另一座贡院——南京的夫子庙——齐名。就在这个院子里,清朝顺治年间还举行了甲午、丁酉、庚子三科考试。时过境迁,但是可以想象,没有把嘉陵江的涛声当作读书声更为美妙的事情了。
如果说这是嘉陵江的文脉显灵,那么阆中人曾经从嘉陵江打捞起一块石碑,上有“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就是嘉陵江的武功面世。据说那是张飞的书法真迹,尤其是他能用丈八蛇矛书写出当时十分流行的“汉八分”隶书。虽然我没有目睹,但我愿意相信只有这张哥哥才有这样的气概。一时兴起,居然在此修正了前些日子“快女”过后流行很广的网络语言:“哥就是哥,哥不是传说。”
往事已远,古城阆中从夏夜开始,在嘉陵江上每晚都有密麻麻的小船上点燃的油灯,逐渐向江中汇聚,构成一幅江风渔火的景观。岸上水中情景交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岸边观看、参与这里的情歌对唱,也可以坐上游船和那些情歌王子、公主们一起走进某些心旷神怡的细节里。万家灯火,水上风情,这一幕幕撩人心境的“江风渔火对情歌”的缠绵,在这江面上长久地萦绕、慢慢地舒展开去。
四
这种缠绵舒展至南充开始升腾,升腾为漫天的雾,而这雾与雾的纠缠,又渐渐地在这里幻化成迷离的丝绸。千里嘉陵江以她最好的身段、最富活力的舞蹈,紧紧相拥了南充。流经南充7个县(市)、区的嘉陵江,境内干流长达298公里。可以说,这是嘉陵江上一条最华美的丝绸飘带,每一个涡都是一个结,串联起这一片土地上无数散落的珍珠。
拥有建城历史2200年的南充,自春秋战国以来,皆为都、州、府、路、道署的治所。这里有“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得天独厚,就像流经这里的嘉陵江,横看竖看,都是满目的妖娆和温润。
南充蓬安利溪镇两河塘,今南充市东北,是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诞生地。司马相如拜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回京被诬告后,携妻子卓文君回到两河塘居住多年。后因汉武帝复召司马相如为“郎”而再度离乡。嘉陵江畔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抚琴咏赋的琴台、司马长卿祠、洗墨池等遗迹至今在江水的滋养下散发着扑鼻的墨香。
或许还应该让嘉陵江出来作证:一部影响中国的《三国志》,因西晋时期的南充人、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使其故土南充成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一本书(《三国志》)、一个人(陈寿)、一座楼(万卷楼,陈寿的读书楼)”为核心的三国文化,作为南充三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当然应该成为所有三国迷的寻根地。我看过一家媒体的报道,说电影《赤壁》在成都的首映式上,一位记者问台湾导演吴宇森是否知道南充与陈寿,吴导的回应只是尴尬的微笑。或许我们不应该对吴宇森的茫然过于萦怀,但却看到了南充这张三国文化名片似乎应该撒得更远、更广阔。我相信这里的三国文化不是最热闹的,但我更相信有可能成为热闹背后最珍贵的。比古人陈寿幸运的是,同样在这块士地上出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以及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中写到的那个在延安窑洞烧炭的士兵张思德,他们已经远远地超过了陈寿的影响。
青梅煮酒已成定论,丝绸织锦难下尺寸。起源于远古的南充蚕丝,现在已经成为闪烁在嘉陵江上一颗耀眼的珠宝。远在夏周时期已经发展日盛的充丝绸,据《华阳国志》记载,周初,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桑蚕、麻已成奉献周天子的贡品。秦汉时期,蚕丝业已为南充社会经济的支柱。延至南北朝及隋朝,南充各县实行均田制,每人给20亩永业田作桑田,种桑50,蚕丝之月,女皆事蚕。唐宋的鼎盛时期,各县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以课植农桑,一时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的景象。唐开元中,南充已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南充蚕丝在几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发源于远古、兴起于秦汉、徘徊于晋隋、鼎盛于唐宋、停滞于元、欣荣于明清的曲折过程。清末西充县令高培谷的《蚕事备要》,既是集几千年蚕丝生产之大成,也是南充蚕丝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刻线。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南充当地很流行的一个民谣:“四面都是嘉陵江,绕山绕城绕故乡。千曲百折回头望,还是那条嘉陵江。”就艺术而言,这个民谣写得不是很好,但毫无疑问,它唱出了终究是这条江孕育了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千年绸都。
实不相瞒,我现在的床上就用的是南充生产的天然蚕丝棉被,这是南充一个朋友专程送过来的,而且告诉我这是好东西,一定要自己享用。我正在美美地享用,甚至觉得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盖上这样的被子,就能很清晰地听到嘉陵江的涛声,而且那种松软、细腻的质地依附在你的身上,你的每一个梦都会是香甜的。
五
嘉陵江离开南充以后,有点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的味道,直到进入武胜似乎才被重新点燃了激情。这个激情缘于自古以来就盛行于此的龙舟大赛。武胜三面环水,流经武胜的117公里的水路,从每年的三月就开始忙乎,岸上水中都在为五月的龙舟大赛精心筹备。远的已经无从考证了,清末民初情景却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如此鲜活地保留下来。那时的龙舟赛由行会发起,龙船分配到码头,分行会具体办理;民国年间,由袍哥出面,掌旗大爷负责,红旗管事具体操办,龙船以码头、行会摊派落实。旧时的县城中心镇以及沿口镇,各行业有自己的行会。每逢行会的祖师爷生辰或重大节日,都有聚餐,而这杯盘碗盏中,正是商议公益事宜的最佳场合。端午节龙舟赛就是这些行会例行的大事。
每年三月,参加龙舟赛的行会、商号和富豪之家,择选吉日,汇集在行会的铺店门前,张挂龙旗。旗上书某某行会、商号,某家、某龙船、某某负责等等,燃放鞭炮,正式公布参加今年龙舟赛。这个仪式性的活动叫作挂旗。非常有趣的是,每年都有一些行会对是否参加而真假难辨地迟疑不决。有的真是觉得今年经济状况不好打算放弃,也有故意半推半就的,想在这个时候考验一下本行会年轻人的上进精神。无论出于什么考虑,那些行会的青年人都会挺身而出、精心策划一个瞒着会首偷旗的方法。虽说是偷,但实际上都是与龙旗保管人串通一气,或者是保管人借故离家,或以其他方式明偷暗取,只要龙旗到手,急忙赶去挂旗的地方挂上,燃放鞭炮,宣告偷旗大功告成,龙旗一经挂出,就是向外宣称本行会要参加今年的龙舟赛,谁也不能再反对。即使会首不论真假与否,都不得不表示赞同,否则下届就职位难保了。还有一偷,偷龙船上最重要的一个部件,就是龙脊椎骨。这个东西木质要求高长六丈,最好是笔直轻巧的紫杉树条杆。龙脊椎骨顺放在龙船的中间,把龙船分为两等分,起到固定龙头龙尾的作用。这样长的圆木一般都价格昂贵成本高,加上时间急,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偷嘉陵江上停泊在武胜的船只的桅杆。这个风俗一直沿袭下来,即使外地过路的船只的桅杆被偷了也不得去索要,还得一起庆贺。所以所有船只从三月开始就全力守护自己船上的桅杆,以免成了别人龙船上的龙脊椎骨。
曾经有外地来的一只商船,停靠在武胜沿口镇码头。船老板知道这个规矩,很慎重地叮嘱水手捆好桅杆,将水手分两班轮流值班看守。就在第二天中午,烈日当空,岸上来了两个卖香烟瓜子和卖炒米、糖开水的小贩,他们提着东西先后上船,边喊边把香烟和炒米、糖开水送到水手手上,天南海北与水手神侃。在他们的掩护下,江中一只打渔船的人靠近商船,只十几分钟的时间,就顺利地把桅杆弄到了手。而且上岸以后立即宰红鸡公鲜血祭龙椎骨,鞭炮一响,宣告偷龙脊椎骨胜利。船老板知道了也不生气,还特地赶来参加了庆贺说偷龙筋,越偷越兴旺;偷龙脊,越偷越吉祥。
这还只是嘉陵江武胜龙舟赛的预热。四月底请龙下水,才掀起龙舟赛的第一个高潮。参加龙舟赛的各路人马在江边搭好龙船棚,择良辰吉日,各路水手汇集到王爷庙参拜,拜请龙头龙尾出庙到各自的龙棚中就位。所经之路道,前面敲锣打鼓,中间八人大轿抬着龙头龙尾,后面燃放鞭炮,沿途店铺茶楼酒肆都要燃放鞭炮以示朝拜。进入龙棚,龙头龙尾各就其位,宰杀公鸡点放火炮,道士为龙头开光点眼,供奉香烛、果品、神灯,隆重祭奠。龙船下水,在江上绕三圈后,集资最多、贡献最大的老板作为彩头,登上自己的龙船以示表彰。然后,各帮口行会的会首聚齐码头,等候龙舟下水给龙头挂红、发彩礼、放鞭炮。水手上岸,会首办酒席招待,每人送红三尺。
五月初五,龙舟赛的正日,嘉陵江沸腾。周围几十里的百姓赶到嘉陵江两岸,选择最佳位置观看,人山人海,震耳欲聋。沿口镇到中心镇这四十里河段,历来是龙舟赛最激烈的地方。龙舟赛时,江面上除了有竞赛的龙舟还有花船,花船又称彩船。花船是根据自己的实力,可以一个行会一只彩船,也可几个行会共扎一只彩船。花船各式各样,彩旗猎猎,花团锦簇,环江四游。一般说来,江面彩船比龙舟还多,它们游荡在河面上成为一大风景。龙舟赛主打项目是划船竞技,谁的龙舟第一个到达终点谁就是赢家。整个比赛过程你争我赶,热闹非凡,岸上水中人声鼎沸。比赛中江面还放有气球、鸭子等让水手们抢夺,一方面要有速度,另一方面还要看一路下来能够抢到多少气球或者鸭子,然后分项目根据成绩好坏分别奖励。所以排列整齐的龙舟听到一声令下,速度的冲刺,气球的争抢,鸭子的扑腾,一波接一波的刺激,让整个比赛处于一片尖叫声中,不绝于耳。
这样的场景在武胜自古以来一直保留到现在,实在是一大奇迹。即使现在的举办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每年还增加了不少现代性和时尚元素,但是程序大同小异,沸点不变。“陇秦清溪汇嘉陵,千里风情百媚生”。我相信,绵长千里的嘉陵江上纵然一千年以后,这117公里的武胜段,依然是一阕绝美的华章。
六
嘉陵江武胜段和嘉陵江合川段一脉贯穿,有意思的是,因为南宋那场闻名世界的钓鱼城之战,而让武胜和合川成为永远的情感对峙和遥望。
在十三世纪的冷兵器战史上,蒙古国的军队是一支震撼世界的疯狂之师,三次西征,铁骑横扫了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四十多个国家,建立起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罗马教皇曾惊呼这是“上帝的罚罪之鞭”,不可一世,他们的所到之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在中国战场,时任大汗的蒙哥连续征服川西北大部州县后,亲自率军,调兵遣将,囤积粮草,把武胜作为他攻打南宋的最后堡垒——钓鱼城的前沿,钓鱼城成为一个军事的重要阵地。四川战区的宋将、重庆知府余玠把防御重点的前沿前置,采取守点控面,建立了以重庆为中心,以钓鱼城为屏蔽和支柱的防御措施,在一衣带水的蒙军军事重地前沿的武胜,把钓鱼城作为南宋抗击蒙军的最后防线。
钓鱼城顺嘉陵江而立,山地险峻独特,山下天堑,山上层峦叠嶂,卵石成堆。南宋晚期,四川重庆知府余玠为抗击蒙军入侵,采纳冉进、冉璞兄弟的建议筑城钓鱼山,并徙合州及石照县治于其上,屯兵积粮作为重庆屏障。公元1243年至1279年间,合州(合川)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借钓鱼城天险,婴城固守,浴血奋战,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创造了守土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据史书记载,宋开庆元年(1259年)2月2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河,进至石子山扎营。3日,蒙哥亲督诸军始战钓鱼城下。7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不克。9日,蒙军攻镇西门,不克。一月有余,蒙军连续攻打钓鱼城及其周围营寨,都屡战屡败。4月,蒙军绕道西北攻外城,虽曾一度登上城头,但仍被立刻击退。由于屡攻不克,加上夏季到来,蜀地炎热,疫症流行,蒙军士气明显低落。另一方面,城内南宋军民在王坚的率领下,白天抵抗蒙军进攻,夜晚则偷袭蒙军营寨,蒙军无计可施。7月,大汗蒙哥在督师攻城时被炮石击中,伤重身亡。于此,征蜀的蒙古大军全线崩溃,迫使蒙古帝国从欧亚战场全面撤军。钓鱼城之战以“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伟绩震惊了世界。
对于嘉陵江上的这场经典的战役,我之所以不愿意在武胜的书写中,把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曾经是蒙军的前沿、重要的军事基地写进去,实在是我不能容忍当年蒙古大帝国的那种不可一世的残暴和骄横。我曾经在长诗《重庆书》里写过这场战争:“撕破南宋疆域的蒙古铁骑/在这里,戛然而止/一路洁荡烟尘的 10 万军帐坍塌了/元宪宗蒙哥最后的一口鲜血/在钓鱼城下/渐渐变黑 // 黑色浸透了这里的石头/石头开始变冷、变硬/坚不可摧/黑色浸透了这里的土地/土地变得肥沃、松软/插根筷子也能发芽 //稳坐钓鱼城上的重庆知府余玠/玩点炮仗、钓竿/支撑起一壁江山/上帝在这里折断了鞭子/风雨飘摇的南宋破船/因钓鱼城而幸免搁浅//钓鱼城被誉为“东方的麦加城”是以后的事了/蒙哥不知道,余玠也不知道/那一场攻守成为世界史上的战例/成为经典。只是记功碑太小/记录不了这里的重量。”我在想,也许只有默默无语的嘉陵江才知道它的重量。
七
合川已经是嘉陵江的下游。在这里,嘉陵江接纳了最大的两条分支流渠江和涪江。
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这里就是巴人定居之地。春秋末期,楚国犯进,巴国曾迁都于此,故合川有巴国别都之称。其后又有人在此休养生息,濮岩、濮湖、濮子墓等地名流传至今。秦灭巴、蜀后置垫江县,南朝宋文帝时改置东宕渠郡。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置为州,因其地三江汇合,起名合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合川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2年设合川市,1958年改为县。旧时的合川城,是在涪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口形成的。沿着两江都建有很长的码头,停靠着几百条趸船和木船。码头附近客栈密集,无例外地在门上挂着红灯笼。沿嘉陵江边南北走向的一条街最长,两公里有多,沿江方向街市绵延也有一公里余。城里有街道二三十条,小巷一百多条。现在的合川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可以说,南宋钓鱼城之战以后,这里就安静了,民风淳朴、大俗大雅,老百姓生活得格外恬静和安逸。即使是现在,恐怕最美妙不过的是在夏夜的嘉陵江边,邀约几个好友上一条渔家小船,几两老白干,几斤刚刚从江里打捞上来的各种鲜鱼,让船老板亲手给你做上几道佳肴,杯盏之间,带点微醺对着江风做几次深呼吸,那才一个“爽”字了得。
嘉陵江流经合川一直与奇迹有缘。钓鱼城已远,远到至今还迷离得那么刻骨。
1893年降生落地在合川肖家乡的卢作孚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成年以后叱咤风云的卢作孚,年少却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再也没有上过一天课堂。由于他自幼好学,天资聪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学成才。他在家乡历岁开馆办补习学校,给学生讲授中学数学。边教书边自学,自己编著有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青年时期就著《应用数题新解》一书,由重庆中西书局出版发行。1925年,卢作孚先生在合川市创办了自己的民生公司,由一只仅70吨的小客轮“民生号”行驶嘉陵江重庆至合川航线开始,短短几年间发展为拥有轮船一百多艘、总吨位5万多的江海船队。1929年又自己打制了“民用号”、“民望号”两艘轮船,总吨位230吨,航线从嘉陵江渝(重庆)合(合川)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涪陵)、渝——沪(上海)线。一个卢作孚,几乎改变了长江上游的航运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卢作孚全力投身于抗日工作,不计报酬运送军队和物资出川抗日。仅抗战前三年,民生公司共运了各种人员150余万,物资逾10万元,为了抗战自己损失了16艘船舶,牺牲了员工100余人。战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并在台湾、广州、香港等地设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办事处。创办“太平洋轮船公司”,购入海轮3艘,把航线延伸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拥有各种船舶150余只,吨位72000吨,职工90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毛泽东主席称赞卢作孚是我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中共中央肯定卢作孚先生“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毫不怀疑,卢作孚的水运情结创造的中国航运史上的奇迹,得益于绵长嘉陵江的滋养和造就。
另一个奇迹就是最近建设渝(重庆)合(合川)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中,文物勘探在合川唐家坝遗址发现距今8万年前的人类活动痕迹,这是迄今为止在嘉陵江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考古界过去普遍认为嘉陵江流域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是距今2万5千年的“铜梁文化”。因此这个发现将改写嘉陵江流域的历史教科书。这些石器主要是原始工具,它们大都由光滑的砾石打制而成,有的被锤击成斜陡刃,有的被打击成弧形刃。我们能够从这些石器中勾勒出远古的合川嘉陵江流域人类社会的基本轮廓,对于深入研究长江上游原始文化,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这个意义非同小可。我时常会出现一种幻觉,就是自己能够站在嘉陵江上自由行走,因为这样的行走,你可以感受惊心动魄,更可以体验这里所蕴含的璀璨历史文化。
而此刻,面对一泻千里的嘉陵江,我真想问她一句,还有多少奇迹在等待我们呢?
八
嘉陵江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的落笔,以自己与生俱来的清秀与长江的雄浑形成鲜明的比照。每值初夏仲秋,嘉陵水绿,长江浊黄,似乎彼此都要刻意展示出自己的性别。两条江有点像一对分别太久的恩爱恋人长途跋涉而来,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毫不掩饰自己积压的情感,两水尽兴相拥、相交、相融,撕咬翻卷,云雨嬉戏,然后合二为一奔向东海。
朝天门在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巴国后筑巴郡城池时所建,为历代命官迎接皇帝圣旨的地方。皇帝古称天子,所以由此得名。朝天门是重庆的水上门户,扼黄金水道要冲,襟带两江,壁垒三面,位列重庆十七门之首。无论远看近瞧,石壁上藤萝垂青,黄桷树穿岩抱石;崖边古亭,飞阁临江。顺势两排石阶,比肩而降,至抵下水,与此相对应的两江索道,凌空飞渡,左右穿梭。江面客船货轮,铁驳木舟,鳞次栉比,此静彼动。好像没有任何记载上留下哪一任命官在这里真正接到过圣旨,不过朝天门一如既往地笃定和虔诚,一直在那里满怀理想地仰望长天、恭迎圣驾。
与之相反,倒是落在民间的人文,在这里年复一年上演真真切切的长篇情景剧。嘉陵江上的纤夫和船工的号子已经消亡了,偶尔听到的号子也只能是在华丽的舞台上的演绎,那只是留给我们记忆的碎片。之前上映的一部票房很高的搞笑电影——《疯狂的石头》,用镜头横扫了这个城市至今依然保存的画面,尤其是嘉陵江上的索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每到外地几乎都会遇到朋友的询问,而且外地人到了重庆几乎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而实际上在重庆人的生活里,这是多么自然、随意地一种出行。滔滔江水之上,凌空几根钢缆,对开一节车厢,十几分钟时间,四五十个互不相识的人一起把所有人间的喜怒哀乐抛向半空,无论生死,都是命运的安排。一个人有了议样的际遇,心就少了些瞻前顾后,方可以随缘、随遇而安。我相信,在土士长的重庆人那里,没有一个没有在索道上悟出这样心得的。其实索道上的安全系数是极高的,只是我们的心理素质不能合拍罢了。
在朝天门过往的人大多来去匆匆,唯有那些被称作“棒棒”的人常年在这里谋生计。他们也都是被嘉陵江或者长江喂养的子民,不过和城里的人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父老、姊妹、兄弟和子女都靠着这条江上人群的来来往往,靠着这得天独厚需要人力的码头,仅仅是为这些人扛一点行李、挑一些货物就可以过上自己的日子。日子里有酸甜苦辣,但是他们很满足、很充实。他们常年蹲守在这恭迎天子的朝天门,不仅仅成了这里的一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接替了嘉陵江边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纤夫队伍,而成为朝天门码头区别于其他建筑物的一群鲜活的生命。
朝天门以左,嘉陵江拥抱了半岛重庆的一半身躯,与另一半长江的包围相比,这一半的可圈可点多了些神秘、奇丽、隐忍和阴柔。
明初戴鼎筑重庆城,建有十七门,九开八闭。从解放碑过沧白路直下嘉陵江边到达洪崖门。洪崖门是闭门,修有城楼和门的样子,却没有门进出、纯粹用于军事。洪崖门临嘉陵江而设,视野辽阔,能控制好几十里江面。明末曾在洪崖门左面城墙上置放大炮,现在的沧白路就是旧时的炮台街。那炮可以面对长江、嘉陵江两江汇合处,以防入侵之敌。洪崖门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巴渝文化和重庆城市人文的一条根脉。
洪崖洞被人称为站着的巴渝文化,记录了重庆人的坚韧与顽强,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庆城市精神的象征。洪崖门得名于洪崖洞。从临江门到千厮门之间,是一堵悬崖,城墙和洪崖门都建在悬崖上。在洪崖门下面靠右的悬崖下有一洞,就是洪崖洞。洪崖洞原来连接有一条小溪,那小溪发源于城内的大梁子(现新华路),经大阳沟、会仙桥到洪崖洞,从悬崖上跌下,形成瀑布。因此,直到近代之前,“洪崖滴翠”一直是重庆的一大景观。现在这里保留了整个嘉陵江流域最为完整的吊脚楼群。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完全依山就势,远远看去,它们有的层层出挑,有的高低错落,房屋构架简单,开间灵活、形无定式,线条轮廓含蓄而秀美,随意的建筑符号,充盈着朴素、自然的意味。随坡就势的吊脚楼群,形成奇妙的线性道路空间,逼仄幽深。徜徉小巷,往往看似尽头,拐过去,却柳暗花明,又是一番天地。吊脚楼的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包围成实,刚柔相济。它们得嘉陵之灵气,成片生长,在山水间,在坡壁上,错落有致,别开生面。这样的楼群已经绝无仅有,叹为观止。从2005年开始经过重新打造的洪崖洞,以拥有城市旅游景观、商务休闲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而闻名,并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崖而建。可以从解放碑直达江滨,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看两江汇流、品天下美食。洪崖洞成为解放碑的会客厅,成为嘉陵江上一张最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一泻千里的嘉陵江断句在重庆,这应该是天意。我想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足以承载起其中的分量。这是嘉陵江流域最大的一个城市,随意翻检,每个地方都有嘉陵江的杰作,就像这江上的浪花,每一朵都可以绽放出它不可复制的瑰丽。这里拔节生长的山有水的滋养,这里拔节生长的高楼有水的滋养,这里拔节生长的情感和欲望也有水的滋养,而这滋养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浩荡与辽阔、深邃与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