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公路
明朝万历年间,汪京知马边,为打通关隘重重之大小凉山,主持修筑叙马驿道。当地百姓称之为“汪公路”
多汁的姓氏 注定这条路
有些坑洼 有些泥泞
拖泥带水的蜿蜒
不亚于当年赴京取士的艰辛
马湖之边 嘚嘚的马蹄声
从万历年间传来 至今仍在
叩问 世道的平与不平?
四百多年前的雨
昨夜又下了 马边道的低洼处
积水摇晃 将悬空的太阳
收罗到低处 折射出
同样低处的世态与民情
仿佛县衙里的那块牌匾
一经散落民间 才变成了
真正高悬的明镜
这条路不长 仅有几十公里
沿路而去 却能穿越古今
不信么?你看那些铺路青石
虽然大多已经破损严重
但上面记下的 全都是
道之为道的提示与警醒……
在胭脂山饮明前茶
看一片山色在水中沉浮
氤氲而起的热雾里
有细腰的袅娜
啜泣的气声
这些期期艾艾的雀舌
还来不及说出自己
山高水远的籍贯
和竹叶一般青涩的姓名
便把扭扭捏捏的心事
付与一汪
漫漶无常的波纹
面相清癯的水 态度暖昧
时而寒光凛冽
时而滚烫翻腾
乍暖还寒的天气 谁人怀揣
祛热驱寒的药引?
那把脉的妙手 必定拿捏着
飘零或者沉沦的命门
无力回春了 一番望闻问切后
只留下几缕茶香让我们分辨
是明前还是明后?殊不知
此时浸泡在暮春的我们
也以同样的无奈
在一只更大的容器中
重复着茶的前世和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