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寺很小,只有一间简陋的大殿和一排低矮的厢房。庙子里好像也没有和尚,只有几个整天忙忙碌碌的居士婆婆。
庙子虽小,但仿佛也是有些来历的,据向峨乡文化站的同志介绍,这古刹大殿中的两根长两丈粗五尺的大柱子!是马桑树做的,颇有典故。蜀地马桑难以成材,歪歪倒倒长个一二十年,也不比粗藤子好多少。但这家伙生命力极强,田间地头,崖畔谷旁,只要有手掌大的泥土,它便会妖妖娆娆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用马桑树做大殿柱子,这的确是要有点想象力才行,其一这马桑是灌木,好多长到手臂大就已经垂垂老矣,其二是马桑枝干含水较多,容易变形,山地农民用它来做锄头把子都嫌不成器。想来想去,能让马桑“登堂入室”的只有传说了。在西南地区,马桑树被古代先民意化为太阳神树扶桑,其主要象征便是通天,传说上古时期的马桑树可以齐达天庭,有不少寻道求仙的凡人因此走了捷径。另一个传说是,后羿射日,借助了马桑树曾经高大的枝干,惹恼了天帝,以致遭到天谴成为永不成材的杂树。
中峰寺的大柱子是不是马桑树,已经不必再由林木学家去考证了,只要它屹立在那儿,庙子就不会倒,古蜀神话也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这是多好的事情啊。最令人惊“5·12”汶川大地震,这个距离震中不足百里的讶的是,老旧建筑居然未伤筋骨,梁还是梁,柱还是柱,连院子旁的水池也是波澜不惊,是佛的护佑还是马桑树的神力?离开中峰寺,带着一脑袋的疑问,驱车前往十几里外的向峨乡观景台。在茂林修竹间穿行,仲夏盆地的湿热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而减退,干净清爽的水泥山道蜿蜒而不逼仄,三两户农家白墙灰瓦,鸡鸣犬吠,一片生机。到了观景台,只见山下云蒸霞蔚,那隐隐约约的绿波是阶梯。
样铺向平原的龙门山余脉,植被太好,村庄农舍都成了绿的漂浮物,斑斑斓斓,煞是好看。听向峨乡陪同的同志介绍,“5·12”地震之后,灾后重建的几个居民点集中选址,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以往散居在山林河口间的农民们按村社集聚,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也避免了地质灾害的侵扰。在观景台下方,是向峨乡上万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时近六月,叶碧连天,有小风吹过,满山遍野荡漾着太阳的粼粼波光。
因为一场千年不遇的大地震,隐于深山的向峨乡终于为人所知。记得彼时,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滚动播出的救灾新闻中,向峨乡在屏幕上跳跃的数字令人揪心,满目疮痍的画面让人抓狂。2008年5月14日,我和诗人胡马驱车百里,载着几箱应急的药物奔向向峨乡,刚穿出都江堰城区,便因前方道路垮塌被执勤的交警拦住,药物被卸下来就近放到了帐篷区,我与向峨乡的第一次结缘算是半途而废了。一年之后,我又应朋友之邀去都江堰看灾后重建,看完聚源、二王庙后,朋友提议到向峨走一走,这次终于上到了半山腰上,看到了大工地一般的乡场。十字路口,汽车、三轮车、电瓶车往来穿梭,肩挑背扛的向峨人忙忙碌碌地建设着新家园,脸上终于有了点喜色。
其实,从地理和交通条件来看,向峨算得上是都江堰极具发展潜力的乡镇,山清水秀、空气优良,适合新型农业的开发和新农村旅游的打造。据乡政府的同志介绍,最近两年,有上海和成都的房地产开发商相中了大山中的几个地块,主题公园和避暑山庄的建设已在火热进行中。向峨乡莲花湖附近的一个大型高端地产,定位为都市后花园,理念前卫,规划完善,其销售价格已远超都江堰市区。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就像几千年前种下马桑树,搭上登天梯一样,勤劳智慧的向峨人懂得运用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发展经济,重造美好生活。
又见向峨,在休闲的步伐中细细品味它的每一段传说欣赏它日新月异的变化,体味它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这的确和前两次的向峨之行感受大不相同。在向峨乡采风快结束的下午,热情的东道主邀请我们到茶山小坐,山风徐来、暑热尽去,一片片在茶水中飞翔的通灵之叶,仿佛天地和岁月的翅膀,扇动着文人骚客的遐思。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想对朋友们说,这么有故事的向峨乡,我下次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