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方众多绿水环绕、田园阡陌的一个乡镇,是川西平原上有特色的古镇。她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清流。
这个地方于我闻所未闻。四川作家陈新邀约我到成都,说是春天来这里看油菜花、赏梨花,权当休息了。这油菜花、梨花,虽是春天尤物,遍及中国,但在成都平原上是何等风仪,令人神往。他说成都新都区的清流镇,是一个“有风景的地方”。有风景的地方,文人的表达,你会记住,也令人遐想。
那天,下榻的地方叫活水园,像是农家庭院,名字好听也好记。园中水塘清幽,周遭一圈有操场跑道的长度,亭台楼阁,杨柳鹅黄,大白玉兰高举,倒影绰约。傍晚住下,细雨淅沥,一池活水,仿佛为干燥北方过来的我们洗尘。住地虽不在清流镇上,枕着小小水塘,闻听溪流吟唱,邻村有鸡犬相闻,也能感受南国春天的惬意。
清晨去看梨花,小雨时有时无,来到清流镇黄龙千亩梨园,“泉映梨花,自在清流”几个大字,吸引人眼球,文雅句工,寓意深藏。清凉的风夹着丝丝细雨,吹面不寒。眼前,梨园广袤,五瓣白色梨花,绽放枝头,水灵生动,也有绿叶托起的骨朵,含苞待放。一沟一畦,累累树丛,疏密有致。清流镇种植梨树有80多年历史,近年着力打造黄龙梨园等处特色景区,形成了偌大的“梨花原”,以“原”名之,可见其规模阵势。盛花时节,十数万株梨树妆成白色海洋,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意象。因清流的地下泉水丰富,梨果口感好,其优质品种是宝石梨、黄金梨,市场知名度高,而每年一度的梨花节,主打文化旅游,搞观光农业,成为清流的一件盛事。
登上观景台,天地间“白”花争艳,蔚为“花原”大观。近看,树龄多为五六年,每棵树上又分出数个枝条,枝干褐色,五瓣白花中夹有细如芝麻状的黑花心,白包黑,淡雅粉嫩。对于梨花,我有天然爱好,不妖不艳,素雅俏丽,是花中朴实的君子。梨树多是三年挂果,属于收成快的果树。清流镇千亩梨花园,融产业、观光于一炉,以梨花为媒,唱响“泉映梨花”的大戏,连续举办了六届梨花节,声名远扬。
穿行梨花园,一座建筑格外瞩目,这是清流“文创园”。清流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是为西蜀古镇。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生态,淳朴的民风,优渥的物产,吸引了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将一个3000平方米的旧劳保制品厂房,改造成全新理念的“文化创意园”。十多人的小团队,多为“90后”青年,他们有相同的抱负和理想,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决心在乡村创业。经过调研论证,确定了“清流文创”的理念
——打造美丽乡村,开发传统文化和清流文创产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吸引更多青年创业者,提升百姓的文化生活。不到两年时间,“清流造”初见成效:泉水梨、苦瓜茶、手提袋、梨花饼、清流醇等等文创产品相继问世。他们与成都高校合作,文创产品向传统民间艺术发展。
节,声名远扬。
也许是因这样的理念引领,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宿“三色坊”,文人雅士的沙龙式庭院“清流苑”“大书房”等,渐成规模。绿荫掩映的清白江畔,一座雅致院落正在装修,书房有近万册藏书。在田园山水中创设一个静心阅读的地方,让书房成为大众的精神绿地,这个创意,是近年来清流镇振兴乡村的一个有意义的举措。坐在温馨的“大书房”露天院子,听镇上的肖玉华书记如何“三顾茅庐”,请来成都的美术家杨老先生领衔这个“大书房”创意的故事。两位当事人,都说这是一种缘分,文化结缘,知识引路,张扬“文创”理念,一拍即合。于是,各方文化大家在这里贡献智慧,想象着这一个一个的“清流文创”,成为古镇水乡的文化高地。振兴乡村,文化造势、借力,镇里请来名人,利用高端资源,在青山绿水中飘飞书香,提升文化品位,让乡村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正路。肖玉华说,“文创清流”,惠民生,接地气,亲近自然,这也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思路,提振了精气神。
清流在古时泉眼多,庄稼地也多是泉水灌溉,曾有“四百眼泉水成清流”之说。现知名的就有黄龙泉、汤家泉、佛陀寺泉、乌木泉等十处。翠云村的乌木泉景区,因当年挖出阴沉木,泉水甘甜远近闻名。汩汩泉水,在村头流出一方水塘,水中荷萍漂浮,小舟自横。塘边芳草萋萋的湿地,小径蜿蜒,直通油菜花田头。正午阳光下,熙熙攘攘的游人争先品尝泉水,嬉戏的孩童,男女赛车手,休闲的村民,组成了一幅热闹的水乡图。乌木泉旁,一株高约十多米的乌木树直插天穹,远远望去,古意幽然,又像雄壮的武士,守护着清水田园的安宁。
泉映梨花,绿意葱茏;清明和顺,文采风流,或可作为这梨园风景的注脚,也可为清流二字的语意诠释。前句是当地官宣词,后二句是我拆文藏字的戏言。在清流多次问及名字来历。有说是古时候地名流传至今;也有说因丰水之乡,清水长流,其意寄寓一种期待:或许后一说贴近本意。循名责实,找不出答案,不免展开想象。想着,这清流的引申义,古时官人的行为政绩,文人的口碑行状,被认可,被传诵,就有了清流之谓。所以,清流雅望,清流濯缨,是正直、清纯的品格,是君子之风,为历来有识者所崇奉。顾炎武的赠诗中就有“读书通大义,文志冠清流”之句。清流一词,其社会内涵在当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可看作是对一种正能量精神的期许和向往。
可以说,清流,清流,清明和顺,文采风流。这个注解,也是从那些青春热血的创业志向中、从老一代文化大家的成就中,生发的联想。所谓文采,是说清流镇,包括新都区一带丰厚的历史文化,也是送给出生于本地的现代著名文学家,被誉为现代“流浪汉文学之父”的艾芜先生的。他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有长篇小说、散文、剧本等,计一千多万字作品。他22岁从家乡出发,南行中缅边境漂泊到南洋,后回国,走重庆,到桂林、厦门,去上海参加左联,与沙汀联名写信给鲁迅求教小说创作,并得到前辈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又多次南行,为当代文学奉献了流浪题材的佳作。他的处女作《南行记》是最早反映滇缅边境底层生活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沙汀与艾芜,是常被同时提及的“文学双璧”。
坐落在翠云村的艾芜纪念馆(故居),青砖黛瓦四合院,简洁朴素,大方雅致。因刚建不久,陈设稍显简单。那些图片、实物、图书,那些故旧交谊和故乡情感,将一颗真挚的文心,一个历经磨难、初心不改的文学大家、故乡赤子,充分地再现。鲁迅先生回信评价他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作家之一”,他的名言“人应该像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也被一一展示。家乡的风情、亲友的深情、故乡人的坚韧性格,在他的作品特别是散文中有生动的表现,他把人生的磨砺、对理想的追求、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倾注在笔端。他的作品深受劳动者的喜爱。故乡的人们在他的故居修建纪念地,并出版了纪念文集和《艾芜研究》丛书,让清流走出去的一代文学大家的文学精神传承下去。
与清流毗邻的“桂湖”,是明代大文豪杨升庵的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升庵原名杨慎,是明代三大才子(另两位为解缙、徐渭)之一,一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流芳后世。他是有明
一代,在文学、散曲、经学、医书、史志多方面的集大成者,著作达四百多种,清《四库全书》收人了他的著作 43 种。除了闻名的《临江仙》之外,他的《西江月》“弹词”曾是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他一生坎坷,正直刚烈,敢悖逆犯上,被明世宗流放滇南三十多年。在滇南潜心著述,仍关注民生,用诗文痛斥庸吏的不端,为治理滇池水害、减轻徭役,他写有《滇池涸》《海口行》等诗文。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曾为明相,任吏部尚书。杨家家风严明,几代人孝义清廉,其中“四重”家训为其代表:“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桂湖的门匾上有“清白丹心”的题字,是对他一生的评价。为此,在2018年,正值杨升庵诞生530年,成都美术界创作一幅长达十二米的《清白与丹心》人物画,是对他一生清廉正直、治国齐家的致敬。清白一生,丹心一片;先师表率,后世敬仰。
新都两日盘桓,陈兄好风景之说,信也。清流啊,清流!风景这边独好,文脉如此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