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小的绿叶,存储着春光,或清朗明洁,或云雾缭绕,都是一种不惹俗尘的心事。
用歌声浇灌,用爱情润色,用材质塑身,用高洁养性
这不是一种青花的单调,而是一种本真的原生态。
其实我是没有这种偏好的,但到了这里,我似乎喜欢上了这一片片小小的可爱。
我说的是茶。
有亦可,无亦可,它不是一种必需,只是一种怡然的心情。
茶,在杯中沸水里徐徐转身的舞蹈,能给人们创造一种恬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的心境,当其芬芳静静散逸之时,又能浸润饮茶之人的肺腑身心,在怡然中融入大自然。
《高山流水》,乐韵悠扬。
两位手执长嘴铜茶壶的小兄妹健步走上摆放一张桌子、几只茶碗的舞台,面向观众鞠躬之后,反手背负茶壶的两人头轻微一点,然后快速运动,腾挪闪转,顷刻之间,人便被两团黄光笼罩,如同龙卷风般。
正值观众惊得呆住了之时,又猛见一线红光从黄光中婉转冲出,似蜿蜒小赤龙,凌空飞降,直扑桌上的茶碗。
继而,又是眨眼之间,黄色云雾消失,小赤龙倏忽潜渊…
风平浪静之后,人们再看桌上,却发现先前空荡荡的茶碗,此时已有齐口茶水,而杯外滴水不沾,了无痕迹。
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
人茶合一,掌声雷动。
这是十数年前,我见识的一对双胞胎兄妹在中央电视台上的一个茶艺表演。
之后,我在成都琴台路的一间茶铺里采访了他们。
成文之后,先后在《儿童文学》《江河文学》《中华家教》等报刊发表。文章写了就写了,我没想到某一日,这件往事竟然会与一方茶叶地理有关。
细雨蒙蒙、烟霞满山。
云雾山中生茶叶,茶叶地里长村庄,村庄纹里含云雾。
这就是马边,和生长于马边的茶。
曾经看过关于茶马古道的电视纪录片,讲川藏茶马古道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对,雅安是茶叶产地。
但我断然没有想到过马边也产茶。
当然,我孤陋寡闻的原因,还在于我其实不是一个狂热的饮茶人。
知道茶叶所包含的味道,却每每联想茶叶赋予的哲理,这是我吃茶后吸收的营养。所以,我对茶叶通常更喜欢远观,欣赏其在一杯沸水中蹁跹曼妙的舞姿,和如花四溢的芬芳。
中国,是茶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世界最早的茶树而且还制茶、饮茶,以茶涵养生命,连通天地,寄寓思想、繁荣文化、创造财富,甚至深入历史的内核。
茶,于中国,它是一片有着显著地理标志的树叶。茶,曾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物,或者野菜。《神农·食经》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了二十余种药材,“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其中“诧”,就是茶叶。
其实,四川是茶的原产地和茶饮发祥地。
古文献记载,秦汉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只有川东的巴族地区。秦灭巴蜀,茶的饮用才传播到中原地区。
当然,除四川东部的巴地产茶叶外,川西的蜀国境内同样出产茶叶。
扬雄《方言》有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东汉壶居士《食忌》载:“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在中唐以前,表示“茶”的字是“荼”。《尔雅》载:“槚,苦茶。”“槚”是茶树的古称。
晋文学家、风水学家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而且,川人好茶,自汉唐至今,长盛不衰。
晋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诗中所述,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堪称第一,盛名尽享天下。如果人生只是苟且地寻求安乐,那成都这个地方还是可以供人们尽情享乐的。
唐时,四川的茶叶生产领全国之冠。
陆羽《茶经》载:“剑南:以彭州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邛州次,雅州、泸州下(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眉州、汉州又下。(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
陆羽觉得,唐代的四川茶,以彭州所产为最好,绵州、蜀州所产次之。青城县产有散茶和未茶。而邛州、雅州、泸州所产茶要差些,又以眉州、汉州所产的茶叶最差。
至宋,则有文献载:“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唐茶品虽多,亦以蜀茶为贵”。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茶事东渐,东南茶叶强势崛起,茶质已远超四川。
其中原因是川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未注重制茶技术的交流、改进和提高。
当然,也缺乏有力的包装与持久的推广。
清末,四川按茶叶的品类和传统流向分为五大产区,分别是:
西路茶:以灌县(今都江堰)为中心所产之茶,有腹茶、边茶两种,又称为“正西路茶”。其余汶川、大邑、什邡等县所产之茶为“西路边茶”。
北路茶:以平武为中心,包括北川及甘肃南部茶区所产之茶,供应本省边、腹地,及销往兰州等地。
南路边茶:以雅安为中心,包括荥经、天全、名山、邛崃等地所产的茶叶。
下河茶:以下川南道屏山、峨眉、夹江、马边、高县、筠连等地所产之茶为主。原来该地区产腹茶,系腹茶产区。清末因南路边茶不足以供打箭炉的市场需要,经政府批准,采办下河茶由水路运至雅安,制成边茶。所以在相当时期之内,下河茶也纳入南路边茶的产地……
文章写了这么多,才又扯到马边茶,真是离题太远了。
其实不然,我想说的是,纵然“众荷喧哗”,而马边茶亦“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它曾是下河茶,但却鹤立鸡群。
马边茶的温婉当然不只是形容,更重要是的内质。汤色碧清或浓稠,明亮或混沌,滋味鲜爽或芬芳,清淡或浓郁,苦涩或回甜,都是它的魅力。
或说,茶虽是茶,茶本无心,茶却有意。诚然,茶与茶不同,有天生丽质,有后天妆饰,有内心柔美醇和,有品位菽藿糟糠。
马边茶是高山茶,虽然在茶的历史长河中,关于马边茶叶的记载寥寥,但原因无非是藏在深闺。
马边全境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山地地貌,且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重峦叠嶂,群山雄踞,沟壑纵横。
东部有黄连山、五指山,南面有麻捏姑、茶条山,西部有黄茅埂、鸡公山,北部有药子山、大花埂。其中,黄茅埂是大小凉山的分界线,黄茅埂主峰大风顶为全县最高点,海拔4042米。马边全县86%的土地海拔在1000~3500米的中山区,1.3%的土地海拔在3500~4042米的亚高山区。
生长于高山之间,云雾缭绕便沾仙气,所以茶叶的品质就好?
所谓高山茶,是指出自海拔 1200以上的茶树所产之茶。高海拔,气候寒凉,昼夜温差泾渭分明,茶树便生长缓慢。再加上云遮雾罩,紫气氤氲,湿度和雾珠环侍左右,芽叶便表里柔软,肥壮厚实,色泽翠绿。现代科技研究表明,海拔决定着气温的高低,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的活性,不同海拔环境中的茶树所产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大不相同。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不仅如此,茶树嫩叶中的不少芳香物质,也会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增量蓄积。这些物质,会在茶叶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化学变化,变成香味,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兰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从而提升茶叶的品质。
其次,雨量也会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递增,茶树水分充足,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聚合发生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可使茶树鲜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
因而,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条索肥硕、芬芳紧结,鲜爽甘醇,回甘编长…
翻阅典籍,不难发现我国历代的贡茶、名茶等优质茶,大多出自高海拔的山区。之所以如此,盖因高山具备优质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
色泽明丽,滋味华实。马边高山茶颜值和品位并重,原因非常简单,那便是得天地厚爱,一出生便拥有了独特的气质。
说到马边茶,不得不再说说本文篇首所写那个祖籍马边县的小孩。
岁月流变,不得而知,已经长成20多岁大小伙子的他是否还表演茶艺。但是他现在更成功的标签是一个茶叶商人,而且只销售产自马边的高品质茶。
产自马边的茶就是高品质茶。他是这么认为的。他的消费者也是这么认为的。
马边茶给他带来了财富,如今他的茶叶生意已经做到了欧洲。欧洲的消费者也是这么认为的。
马边茶美了好饮中国茶的欧洲人,也醉了甘怡中国风味的欧洲美女。
你羡慕他吧!
因为马边茶叶的姻缘,他竟然娶了一位意大利的漂亮女模特为妻。
四月茶靡的春光里,我穿行在负氧离子和美女、山歌编织的环境里,坐着摇摇摆摆的汽车来到马边,这是我第一次羞涩地面对这方路烂僻远却又令人豁然洞开的天地,感慨良多。
茶叶,印象中林林总总,太多。马边茶叶,突然光鲜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时,虽然从未零距离接触过,但我依然蓦地一惊——原来我们早有缘分。
看惯了撑着一把油纸伞从江南走来的美丽,这云雾高山的姿颜和身形饱满的清爽,确是另一种撼动心魄的诱惑。
对,在这里,我还幸遇了第二届马边小凉山采茶节,且激动地抱着有幸品马边高山茶般美好的期待。
不过我却小有遗憾:喧闹的音乐声中,我没见到山媛绮幕的惊艳,更无“尽道清歌传皓齿”“笑时犹带岭梅香”的观感。
继而,又去劳动乡福来村的马边高山茶场,观看具有表演性质的采茶比赛。
18支代表队身着统一服装,倒也自成一景。不过采茶女头上戴的是青花头巾,身上穿的是青花小褂,令人恍然置身吴侬软语之域。
即使茶事喧哗,固守了万千清高日子的马边茶,为何不示人于己独立傲然、群芳仰望的寂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