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照进绵阳信息知识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的门时,我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铁门把手。墙上挂钟的指针刚跳过九点半,“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产学研采风团成立”的红色横幅被风掀得轻轻晃,边角有些软塌,该是挂了些日子,倒像把这些年的时光都拢在那抹红里。
许会长老远就挥着手喊“明霞来了”,递过来的大红封皮册子烫着金字——《市场信息》创刊30周年纪念。一翻到“图片集锦”,2006年的合影猝不及防撞进眼里:我扎着马尾,额前碎发梳得一丝不苟,站在通联工作者中间,身后是协会网站刚挂起来的广告牌,蓝底白字还透着新。指尖抚过照片里年轻的自己,指腹能摸到纸页上细微的纹路,像摸到二十年前攥着笔杆的温度。
“今天聘你当采编导师,年轻人还得你带带。”许会长的声音裹着老绵阳人的温厚,我抬眼时,会议室里的光刚好落在他鬓角的白霜上。这屋子像被按下了慢放键,“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向您问好”的横幅亮堂堂的,旁边挂着的书法作品“扎根市场”,墨色已有些淡,跟墙上几块荣誉牌匾挨在一块儿,安安静静的,像在说从前那些不疾不徐的日子。
角落两个身影很惹眼。穿藏米白衬衣的小伙子,笔尖在笔记本上飞,许会长说他是23岁的小蒋,浙江退伍回来做新媒体;长桌末端的小赖穿深蓝夹克,话少,有人谈项目时,他会悄悄抬眼,睫毛在眼下投出浅影——许会长之前提过他,去年跟着跑过个挺大的项目。看着他俩,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在解放街39号的办公室里,窗户对着女贞树,我攥着笔给《绵阳市场信息报》写文化稿,许会长总在旁边说“别急,文字要接地气,就像咱们这儿,得扎进日子里长”。
再翻纪念册,照片里的时光涌得人眼热。2006年的合影里,大家裹着厚冬装,脸冻得红扑扑,可笑起来的劲儿挡都挡不住,那是对新闻最愣头青的执着;2008年年会的照片上,先进通联工作者捧着荣誉证书,眼里的光比闪光灯还亮,是被肯定的自豪,也是对往后的盼头。还有2012年专家论坛上握笔记录的手,2016年德阳绵阳交流时递过去的名片……一张张照片串起来,是这儿的年轮,也裹着我们好多人的青春。
想起那些在解放街39号的日子。《市场信息》报一期期送出去,陈斯她们骑着自行车跑遍绵阳的街巷,油墨味混着市场的烟火气,把价格、供需这些实在事递到人们手里;之前还编过本《农民纳税指南》,有人说揣着去办税,比听旁人讲得明白。
那地方是个老小区,走了一茬又一茬做新闻宣传的人,之前从这儿走的邹晓燕,后来去了省上做电信保密的活儿;刘庆当初借了点钱创业,现在的西蜀网也有模有样了,陈斯也回了老家德阳,是省上大网站的驻站记者。也来了一些人,例如从北京来绵创业的副会长,24年前,她在解放小区租房,因此结识了许会长,终成为合作伙伴——许会长翻着老财务本,语气轻悠悠的:“这么多年,党和政府给过些补贴,其余的都是咱们一点点做活儿挣的。”
中途休息,小蒋捧着笔记本凑过来,指着“羌医羌药短视频”的策划问我行不行。他笔记本上画满了箭头,“义乌那边都这么做,能传得远些”。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去外地交流,那时靠报纸传消息,坐绿皮火车带一摞样报,现在的年轻人早用手机闯天下了。我指着册子里2012年专家论坛的照片:“当年咱们聊农产品怎么让人知道,现在换了短视频,可根没变——得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才行。”
午饭时小赖找过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项目表,想把杨梅基地的故事和红色旅游揉到一块儿。我想起许会长提过社科联的建议,也记起自己写过凤凰山果品基地的通讯,便笑:“你问问许会长,2011年他是咋帮果农吆喝果子的——那时候没新媒体,全靠把基地的事儿写进报纸。现在你加个红色由头,再让小蒋拍些种植的日常,这不就活了?”他眼睛一下子亮了,掏出笔在项目表上划,红笔尖在纸上顿得很轻。
散会时,夕阳把解放街39号的招牌染得更艳了。小蒋拉着小赖往许会长办公室走,要商量培训团的事;我抱着纪念册和《时代先锋》,身后传来许会长的声音:“明年开春去茂县羌医馆采风,让年轻人走走老路子,老故事也能长出新模样。”
晚风裹着黄桷兰的香气飘进来,我低头看着纪念册里的老照片,忽然懂了:解放街39号的故事从来没停过。从1993年办报,到2006年建网站,再到如今的产学研采风团,报纸停了,可人心还在。就像许会长说的,老同志搭台,年轻人唱戏——这戏台子,在日子里立着,以后也会立下去。秋阳最后一缕光落在封皮的金字上,暖得像二十年前办公室里的那杯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