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新华文轩攀枝花购书中心官方直播间,大家上午好!”
第一次说出这句话时,我还在努力掩饰微微发颤的声音。2023年开学季首播,我和搭档面前是两台手机、一沓脚本,以及一盏亮得刺眼的补光灯。后台数据显示,开播半小时,在线人数:12人。我们像播音员一样复述着图书信息,眼神不断瞟向脚本,生怕念错一个字。那场直播结束后,我们甚至有种眩晕感,而评论区热闹地讨论着“主播好像平翘舌不分”。
两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开场白,却有了不同的韵律。主播说话的声音自然而松弛,温和而笃定。我不再紧盯着稿子,而是一边介绍新书,一边回应着直播间公屏的信息,“《苏东坡传》有的哦,版本很多,可以先拍券再到店挑选。”“给家里小朋友买绘本?稍等,运营帮大家拿几本过来看看。”直播间不断给出当前状态不错的提示,有老读者熟稔地打招呼:“主播今天穿汉服,是书店里有什么活动吗?”
一句简单的开场,却是成长最好的体现。从最初生涩的机械重复,到如今自然的对话互动,我在这方寸屏幕间,完成了蜕变。每一个卡顿的瞬间、每一句温暖的互动,都是文轩赋予的成长印记。
其实,面对读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和社交媒体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我们门店端的员工对于直播带货是怀有忐忑与期待的。而真正从0到1开始做直播,完成从店员到主播的转变,始于公司为我们铺就的蜕变之路。
即便参与过前瞻培训,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新手主播在开播之初显得不够专业,难以调动观众的互动欲,在“零互动”直播间,直播成了体力活儿——主播从头讲到尾,上播前还得做足这一场可能不会有订单的心理准备,流量显得那么难以捉摸,直播组成员也不断经受着数据焦虑带来的心态考验。
在难以突破的瓶颈阶段,股份公司进一步组织了“新媒体营销讲座”系列培训。培训中,资深运营导师拆解直播技术与底层逻辑时反复强调:“你们比网红主播更懂书,缺的只是镜头语言。”这句话点亮了我内心的某种信念。那些关于图书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服务积累的细腻观察,原来都可以成为镜头前的独特光芒。
同时,为以赛促训、精准赋能,事业部也发起了“新媒体直播竞赛”。这场为期半年多的劳动技能比赛,让数据焦虑奇妙地转化为成长动能。没有流量,我们就找流量;线上没有流量,我们就转化线下流量——攀枝花购书中心直播团队在2023年天府书展首次尝试配合外摆开展户外直播告捷,突破了私域直播千元销售大关,并将这个创意模式用于2024年直播赛季,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新华文轩实体书店开播了。我们学会了借力打力、借势增热——赛季末,为冲刺销售,我们在“双十一”营销季模仿头部主播的盲盒玩法和犀利话术,结合搞笑短视频预热的组合拳,打出了一场漂亮战。这场直播的场观和销售数据翻倍,私域直播单场销售额已近8000元。我们还发现,越松弛、越自来熟,越能延长观众停留;更惊喜的是,那些培训时死记硬背的“3秒停留法则”,在实战中终于内化成肌肉记忆。攀枝花团队最终获得“全能团队奖”,在荣誉带来的喜悦背后,对这场比赛的真谛,我们有了更透彻的领悟——我们要把新华文轩二十年沉淀的文化服务能力,翻译成数字时代的新语言。
今年,我们终于开启了公域直播,从一开始处处都是难点,到现在处处都是卖点;从一开始的找不到问题,到现在的数据复盘、精准优化,视野开阔了,心态也开阔了,流量自然会回馈找对方向、懂得坚持的人。而比流量更珍贵的,是公司始终相信:每一个愿意成长的员工,都值得被赋予破茧的力量。这份信任,才是我们面对镜头时最坚实的底稿。
大数据算法偏爱冲突与热点,而书香需要沉淀与留白。对于实体书店开播应该走怎样的调性,我们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在探索直播风格的路上,公司和攀枝花地区领导的信任给了我们试错的勇气——初期没有硬性GMV指标,没有对短期数据的苛责,让我们得以守住文化传播的初心;选品自由,帮我们从兴趣出发,让工作事半功倍。团队的托举让直播得以绽放——不同馆组的同事成了“选品顾问”,不断加入的新鲜血液让我们有了专属“气氛组”和“上架助理”;直播期间全员助力宣发引流,门店联动推荐到店读者关注开播账号。直播间渐渐有了辨识度:没有夸张的表演,但有扎实的活动机制解读;不搞饥饿营销,但会贴心提示“库存仅剩3本,不过别急,我们已经补货了”。
我们始终相信,无论线上线下,都要让读者感受到,新华文轩在认真倾听。不是我们找到了流量,是那些真正爱书的人,终于通过网线找到了“回家的路”。如今回望,正是这份不急于求成的坚持,让我们避开了流量陷阱。当别的主播在喊“三二一,上链接!”时,我们依然在做从容的讲述者,这份从容,恰恰来自我们新华文轩人自己书写的故事——不是宏大的叙事史诗,而是由无数微光汇聚的星河。正如二十岁的文轩,永远年轻,永远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