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时刻,在记忆里泛着油墨的微光,定格了成长的印记,沉淀为前行的底气。
七年前新员工培训时的欢声笑语,至今在翻看手机旧照时仍鲜活如昨。参观新华印刷厂时,目睹崭新教材在巨型裁刀下化作齐整的书页,那“咔嚓”一声脆响,是出版行业给我的第一印象。团队拓展活动中因携手并肩而迸发的快乐与凝聚的力量,让“团结”二字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温度。最难忘的是每年文轩工会举办的集体生日会,蜡烛的火苗映着几十张脸,我们像一群被暖光拥抱的孩子。烛光摇曳间,同事们脸上跳动的光影,将“文轩人”这个身份烙进了心底。这些初识的悸动与确证,悄然化作对出版这份事业朴素而深沉的敬畏,像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默然扎根。
总有些人,如可亲的灯火,用专业与热忱点亮前路,在记忆深处长明,温暖着奋斗的征途。
忘不了初入单位时,刘涌泉老师如春日暖阳般的谆谆教诲。每次向她请教问题时,她总不满足于回答眼前的问题,而是会展开知识的卷轴,将与之相关的诸多要点一并铺陈开来,恨不能将三十余载积累的经验悉数倾注于我,生怕遗漏任何可能对我有益的细节。忘不了已退休的赵钢社长那份对细节的执着——为解我心头一个微小疑惑,他竟肯在故纸堆里翻箱倒柜,只为寻得确凿依据,向我娓娓道来,为“治学严谨”作了最生动的注解。前辈们那甘为渡人之舟的热忱,不仅照亮了我的来路,更铸就了我心中对“传承”二字的虔诚分量。桌面上摊开的校样布满了各色批注,我们在字句的丛林里披荆斩棘,只为给读者开辟一条最通畅的阅读小径。如今,我也学着前辈的样子,为新编辑详解疑难时的每一处圈点,都延续着这份出版人特有的执着——那是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读者的承诺。
总有些话语,如晨钟暮鼓,悄然校正着人生的航向。
犹记某次会议上,周青董事长提及他每日必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每天都做了什么,坦言“否则心里便不踏实”。这看似寻常的话语,却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我的心底激起了涟漪。自那以后,我家晚餐时光的背景音乐,便从综艺的喧嚣悄然切换成了《新闻联播》那沉稳庄重的播报声。国事天下事,就这样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日常,滋养着职业的根须。
回想童年,生长于偏远小镇,镇上没有书店,只有一家小小的报亭,售卖的多是些过期的报纸,虽然信息滞后,却为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缝。书籍于我,曾是橱窗里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家中那本不知来历、早已没了封面的《格林童话》,边角都被我摩挲得卷起,翻来覆去间,懵懂地许下心愿:若能拥有看不完的书,该有多好。未曾想,机缘巧合,竟真的走进了出版社的大门。儿时那看似渺茫的梦想,竟在这方天地里真切地实现了。在日复一日与书香为伴、与文字共舞的过程中,我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也见证并参与着单位的成长。当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印在散发着油墨芬芳的书页上,那方寸之间的铅字,分明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印记,一份难以言喻的自豪在心中激荡,我捧着新书奔走相告的模样,恰似儿时举着破旧的《格林童话》向玩伴炫耀的复刻。而今在文轩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弥补那个捧着残破童话书的小女孩——只不过现在的书架上,摆放的是我们亲手编校的书籍,每一页都浸润着整个团队的心血。这份工作,不仅圆了旧梦,更开启了一场与单位相互滋养、共同奔赴的旅程。
初入职场时那份纯粹的惊喜与向往,前辈们倾囊相授的暖意,连同董事长那如醒世钟声般的箴言,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年轮中不可磨灭的质地。
七年,流逝的时间不仅见证了我在编辑这条路上的不断成长,也见证了文轩在逐步实现建设中国一流文化传媒团体目标的辉煌历程。
两千五百多个校样翻动的日子,指尖抚过的不仅是墨迹,更是文明传承的刻度;案头垒起的不只是书稿,更是“为天地立心”的出版人誓言。当文轩的标志随着一部部作品走进读者视野,那淡淡的油墨香中,既沉淀着年少时对书籍的纯粹向往,也凝结着此刻与文轩并肩前行的从容——在这方墨香四溢的天地里,我们以文字为砖瓦,既是理想的追逐者,也是文化的构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