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聪慧的童年光影与河流土地的朴实躁动相依相伴,田野街巷的厚重足迹与诚实宏阔的群众口碑浑然一体,理智深邃的创新思考同温润浓烈的文学抒怀相得益彰。杨兴普所著《此心安处是吾乡》,裹挟苏轼《定风波》随遇而安的旷达气场,宛若潺潺虹溪流水清丽柔情的主旋律乐章,从复原逼真的历史现场,流经我们渴望而探询的心田,溢张为精神宇宙的豁朗情志和绵绵涟漪,丰盈了对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审美扩张,其挺拔身影和精邃思想,走进了史诗的长卷。
一
中国文化出版社2024年12月推出自传文学力作《此心安处是吾乡》,系南充市杨兴普同志打开尘封历程,追忆往昔峥嵘,原地游访深思,三年笔耕不辍,不声不响精心创作的长篇自传体纪实文学集。
88岁高龄,头脑依然睿智,文思仍然敏捷,记忆那么清晰,以精神的宁静、思维的回归和雄健的笔力,凝成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厚实篇章。全书37个章节,近20万字,珍贵史料图片20多幅。文本内容丰饶,内涵深沉,关乎成长成才、干事创业诸多方面。归结到一个坐标原点,这就是作者阅己所为,问心无愧、心绪安然、无怨无悔,如同家乡杨家河的流水,流到哪里都是清澈如莹,浪花飞溅,叮咚如歌;都会不忘来路,步履稳健,去远思源。
这一流淌,就淌出了心灵和故乡、乡土文化的三维立体关系,从这个意义看,《此心安处是吾乡》堪称一部厚重朴实的故乡记忆史、个人成长史、家族文化史、砥砺奋斗史、地方发展史、民情民生史、教育创新史、文学写意史,凸显的是安心无愧乃人生弦歌的生命生态和人文主题,同时也为研究地方经济文化和县域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和有益样本。目及漓畅,开卷良益。
二
《此心安处是吾乡》娓娓叙来作者童年摇篮阆中市枣碧乡杨家河的地理环境、生存境遇、民俗民风、家庭情状、悠悠乡愁,给读者呈现一幅虽然艰难困苦、饥寒随影,但景色秀美,耕读传家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家庭形象和生存状貌。
生父抱病离世,给予幼小的作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为他的懂事和成长建立起绿色的励志坐标,激扬他把聪慧精明的天赋和好学善思的勤奋发挥到了极致,引领他从乡村私塾出发,风雨兼程地跨越多级黉门,顺利踏入大学象牙塔,渊博深厚的学识水准和胸有成竹的组织领导能力,垫高了他的根基,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游刃有余的伏笔,也早早注入了心安无愧、生命弦歌的青春底色。读者李长平是云南人,他拜读《此心安处是吾乡》时说,如同远方的乡亲乡情乡音就在身旁,迸发了他莫名的强烈感动。
三
人生的坐标走向、风云际遇,略同于大自然的四季变换,但常会打破春夏秋冬的固有时序。《此心安处是吾乡》或闪光或凝重的主体篇章,描述的是杨兴普参加工作后的风雨变幻,盘旋路径、人生轨迹,既有春光明媚、艳阳普照,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折射他命运的起伏,岁月的坦凸,阅历的深挚。
他中文专业毕业后留校从教,不久教育行业调整压缩,南充大学撤销,奔赴南部山区中学任教,以笔杆子闻名而被选拔到县委办公室开启文秘生涯,从主持办公室工作的副主任、信访办主任、党史办主任、地名办主任,临危受命赴任西充县委主持工作,一波三折当选县长,重回县委出任县委书记,3年后依依难舍惜别西充,回归教育肩挑党委书记、教委主任重任,退休复兴童龄书院点燃乡村文化振兴薪火。
在这一路烟雨风尘、一路阳光歌吟的征程上,写出了勇挑重担,知难而上的华辞彩章。大学老师变身山乡教员,文秘生涯近朱者赤,融入改革开放掀起热潮,突破千年城镇原貌,治理县城水域环境,破解饮水用电难题,荒山植树建设生态,深化县域经济改革,突出农业产业发展,教育改革开启新程。
《此心安处是吾乡》记录的这一系列亮眼史事和精彩故事,把一个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优秀领导干部务实奋进形象和守正创新情怀融入了作品中。
四
《此心安处是吾乡》另一感人至深、令人动容的闪光点,是杨兴普敬民似母为民解忧,严守亲民之责、善谋利民之策,抓好惠民之事,坚守以心换心的爱民情怀。
他常说:我推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古诗。
郑板桥都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这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做得更好。
书中列举了几个故事证明民心、人性和干部群众血肉相连的真实情景。县城北街一居民的住房年久失修,无法住人,几年中该居民多次向上反映,没有下文。1985年3月,该居民听说杨兴普书记喜欢接近群众,就找到书记诉说。杨兴普当即召集分管副县长、城建局长一同到居民家查看,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
凤呜乡农妇买不到育秧薄膜在马路边啼哭,杨兴普下乡遇见了解情况后立即叫农妇上车,帮她到生资公司购买,不仅解了农妇忧难,而且了解到农膜缺货情况,责成生资公司立即足额进货,保证了全县育秧所需。记者写了《县委书记为农妇开“后门》通讯,在报上发表好评如潮。《此心安处是吾乡》中还有不少鲜活生动的为民解忧故事。淳朴的群众为回报杨兴普的关怀,有送他咸菜用以下饭的,有他下乡回城买锅盔充饥摊主不收钱他坚持给钱的,有在他门前放一小捆甘蔗要他解渴的。多位群众写上赞语送他牌匾10多副,以表达对他爱民作为的肯定和赞誉。
这些为民实事,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具有榜样教益作用和现实意义。
五
传记体综合文学的写作难度在于处理好记叙的真实性和表达的文学性的相统一。一般的传记文学,极易陷入记录性繁茂而文学性荒芜的境地。《此心安处是吾乡》作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投入极强的笔力攻克了真实性与文学性难关,文本透彻真实的力量和情随叙生的文学感染力,引人共鸣。
以初心之纯和事实的繁复,让真切的人文声影,婉转豁朗于嘉陵江畔、川东北大地。杨兴普《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文学情怀,是其工作生活和社会现况的真情表达,与时代起伏发展紧密相连。37个章节,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夸张,凭借逼真的事实和深挚的情感,让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纷繁流转的故事。质朴中兼具流丽,平实中跳动清雅。事例繁复鲜活,构思宏放绮丽,结构转承合拍,思路腴润明澈,个案鲜为人知,详略取舍得当,叙事亲切和谐,语言从容坦荡,用典生动贴切,文学手法熟稔,结语发人深省。
文本日常性与崎岖性浑然一体,记叙同描绘配合默契,胜任快意的文字引力强劲,知识性、哲理性、抒情性愉快组合,彰显浓郁的文学光泽。如他刚到西充任职对当地人文环境和自己心境的描写:
从卧室兼办公室看出去,虹溪河穿过东门桥,从山脚下绕过,向县政府所在地文庙方向流去。入夜,从老建设路低矮的民居透出星星点点、若隐若现的灯光,灯光映在河面上,河水荡漾闪烁。……表面感受,好像机关还在50年代末期的味道,缺乏一种生机。……一般设施陈旧。人们向我投射一种奇异的眼光。书中这样的实例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诗词歌赋的创作和运用,自然恰当地增强故事活力、心态张力和文采吸引力。作者在学生期间就展现不凡的文学才华和创作功力,善于入情抒怀、随景吟诵、即兴诗赋,以物言志,烘托意象,深化主题,引发众趣。他创作的歌颂军人、赞美劳动、思考人生、表现生活、建设书院的诗歌散文辞赋,恰到好处地为文本增添了文学乐趣。如他在《重建童龄书院记》写道:桃花林里访胜景,杨家河畔有洞天。金龟把溪口,天蚕降神皇;石锣镇邪恶,童龄读华章。杨家河民谣世代相传,源远流长,人文地脉,引人遐想。
……
他点燃大山薪火的有感之作《七言·继国风》:凡夫已是白头翁/信仰不变乡愁浓/回首桑梓古今事/老骥伏枥继国风/待到铁肩释重负/秋风明月效陶公。
此诗发出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成都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徐悲鸿张大千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周建胜专门为此作诗《和杨书记》:童颜皓首志未休/信仰如山意更稠/济美甑陶启后元/文脉绵久万世留/岁月如歌情不老/乡愁浓处梦悠悠。
善于引用和提炼,以经典力量和哲思妙语强化文本说服力、感染力、凝聚力,让读者油然产生共鸣而进入静思致远精神境界。作者博览群书,文学底蕴深厚,在叙事抒情议论时情不自禁地引用精辟典故警句,给读者以春风入怀、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体验。如他在数九寒天去冕宁机电,车行泥巴山顶时所写: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面对此情此景,我先是想起毛主席的诗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随即借用柳宗元诗的意境,脱口而出一个顺口溜:鸟飞绝,人踪灭/泥巴山上迎远客/登山不为赏冰雪/只因西充用电缺!惹得大家拍手称快,一扫旅途的冷寂。
作者长期从事文秘工作,又具博约文学知识,对所叙所感善于加工浓缩升华,提炼为突出叙事要点、表现深刻主题、激发新的思考、加深把握记忆、有益鉴赏分享的事理妙语警句,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和认知,益智受教感油然而生。资深读者李长平不完全归纳了全书至少有62处事理赏析和抒情修辞的名言警句,并一一作了精妙点评。
如“一个人饱经沧桑之后,就会思乡怀旧。”“从这里,我体会到人世间最宝贵、最美好的是对长辈的孝顺和对亲人的爱……”“走路总有上坡和下坡,我们现在正在下山,下山是为了上山,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人活着一定要有骨气,天塌下来都不能失志……这妙言金句,印证了作者几十年所坚守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位不失德,退不失志”的道德情操,也是他心安无愧的精神乐园和人生弦歌的文学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