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AI)也拿起“笔”,文学创作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近日,广元文学第52期作家讲座在广元传媒中心举行。广元市作协特别邀请《中国作家》副主编俞胜围绕“AI时代文学何为”进行了专题分享。
人工智能不仅推动产业升级,改变传统经济的面貌,而且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必将深刻地改变文学事业。讲座中,俞胜围绕“媒介融合与主题重构下的范式转型”“技术赋能表现:从线性叙事到立体共生”“发展困境结构:在破局中寻找平衡”“未来展望:融合与守护的双重逻辑”“学者箴言与文学意义的维度”等五个层面,同广元作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俞胜分析了AI生成小说签约转化率相关数据,他认为,AI生成小说存在情节套路化、情感空洞、逻辑漏洞等问题,从市场需求看,读者也更倾向于选择有独特个人风格、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人类创作作品。作家独特的精神表达、哲学思考以及情感需求等等,都是AI“标准化生成”无法实现的。就像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会依据自身的经历、情感和思考,走出独一无二的“路径”。以《红楼梦》为例,有人从中看到了“家族兴衰”,体会到封建社会家族的荣辱与共;有人看到“爱情悲剧”,为宝黛之间的凄美爱情而叹息;还有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服饰、礼仪等文化元素。这种“多元解读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无法改变文学带给读者的独特感悟。
俞胜认为,要坚持“以人文为核”的价值坚守。希望作家在使用AI时,要始终将“人文表达”作为核心,不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技术只是辅助创作的手段,作家自身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才是作品的灵魂,应避免创作被AI主导,保持文学的人文温度。在教育引导方面:在高校文学课程中,强化对“文学本质、人文价值”的教学。通过深入剖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优质文学的鉴赏能力,让学生理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传承文学的精神内涵。行业规范方面,建立“AI文学创作伦理准则”势在必行,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注要求。这能避免“AI冒充人类创作”的现象,保护读者的知情权以及人类作家的权益,维护文学创作的生态平衡。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不时赢得阵阵掌声,讲座内容得到与会作家广泛好评。大家认为,文学工作者应该具备感知时代变革的能力,大胆学习研究新生事物,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借助技术创新表现形式、拓展传播范围,让传统的文学创作插上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