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成都文学

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各区(市)县委宣传部,市级各文艺家协(学)会,各区(市)县文联,行业文联,市级相关部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相关决策部署,探索改进文学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成都建设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之城,现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591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

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相关决策部署,探索改进文学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成都建设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之城,结合成都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深入践行两个结合,充分发挥两个优势,提高创作质量,打造文学精品,构建文学+”融合发展生态圈,推动文学事业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性发展,助力新时代文化强省、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力争到2030年,成都文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升,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有效服务中心大局。组织成都文学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深化内化转化,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作家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战略,聚焦成都都市圈、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公园城市·幸福成都”“立园满园、数字文创、县市新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等成都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

(二)紧密团结作家队伍。优化作协系统会员发展工作,积极吸纳青年作家、剧作家、出版人、翻译家、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新媒体作者等各领域文学人才进入市文联全委会、艺委会及协会主席团、理事会和专委会。举办作家回家系列活动。推动设立学校文学社团联盟及行业作协。健全市文联党组、市作协主席团对口联系作家和基层文学组织工作机制。建立市文联、市作协、基层文联(作协)、文学类社会组织四级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全市文学工作一盘棋格局。

(三)建强守好文学阵地。设立一批文学创作交流基地,强化金沙遗址、青城山-都江堰、杜甫草堂、武侯祠、巴金文学院、李劼人故居等文化交流功能,发挥成都当代少年文学院作用,推动成都文学院实体化运行,加强与知名文学院、在蓉高校合作。持续与《中国艺术报》社合作艺评成都专栏等,推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类评论。加强文学类研讨会、学术报告会、讲座、培训等指导监督。加强对成都市域内出版发行、创作生产传播机构及出版物、文学作品管理。加强所属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管理,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四)创作坚守人民立场。增强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意识,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建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组织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基层创作实践。举办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为作家深入人民生活、积累文学素材提供更多途径和平台。

(五)凝聚大众文学力量。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文学研究,鼓励一线劳动者创作。举办为成都写诗等互动性强、参与度广的活动。支持市作家协会、市网络作家协会及文学类协(学)会面向新大众文学从业者、爱好者,开展文学作品推介、交流分享、写作培训。依托金芙蓉文学艺术奖、华语青年作家奖、网络文学大赛等评奖比赛,探索建立大众深度参与的作品评价体系,与大众深度互动,并产生精神联系和情感共鸣。

(六)增强公共服务效能。筹建成都文学馆,打造国际视野、全国一流、成都特色的综合性开放式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和城市文学地标。主动链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探索提供数字公共文学服务。开展书香成都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支持在城乡社区、城市地标、景区、产业园区、机场、公共交通、酒店、赛事场馆等打造文学场景,特色化、多元化、生活化展示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


四、打造时代精品力作

(七)加强服务引导组织。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深化文艺创作攀原登峰行动。开展天问科幻作家创作营、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等扶持项目。建立选题策划+孵化扶持+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创作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引导作家开展主题精品创作,积极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巴蜀文脉,深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水利文化、交子文化、蜀道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等内涵底蕴,融入大熊猫、川剧、蜀绣等成都特色文化元素。鼓励作家在文学创作观念、手段、内容、形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发挥诗歌、儿童文学、科幻文学优势,加强长篇小说、网络文学、非虚构文学扶持力度,推动文学多元化协调发展。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文学项目、市级文艺项目扶持资金。推荐重点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评选、宣传推介。

(八)加强文学人才培养。推动落实中国作协两个计划,实施中国作协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校园文学十百千万人才工程,深化省作协十百千文学人才工程及市作协两个重点”“两个双十佳。组织优秀人才参加市文联组织的各类主题采风、签约创作、交流座谈、展览展演、专题培训等活动。邀请知名作家、文学上下游领域资深从业者担任培训顾问与讲师。加强文学创作职称评审工作。加强文学领域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积极推荐各类优秀人才,协助落实相关政策和待遇,加大对优秀人才激励扶持。

(九)搭建版权转化平台。支持鼓励原创,依托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天府中央法务区、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等,建立作品确权、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维权服务体系。促进文学版权交易,加强与少城国际文创谷、成都影视城、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合作,搭建作品价值转化绿色通道。深化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绘制成都文学旅游地图,发展主题文学游。打造贯通内容创作、IP孵化、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推动文学向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品转化,推出一批出圈作品、爆款新品。


五、拓宽空间辐射效应

(十)打造经典品牌IP。打造以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芙蓉文学艺术奖、华语青年作家奖、草堂诗歌奖为核心的成都文学盛典。联动川观文学奖,支持杨升庵文学奖、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品牌活动IP为牵引,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内容创作、国际交流和产业转化平台,推动优秀作品从文字到产业价值转化。

(十一)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积极争取国家级文学品牌落户成都。向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等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召开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座谈会。加强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作家网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专业媒体深度合作。拓展与广电系统、影视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全方位合作。推动优秀作家及其优秀作品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十二)打通新型营销路径。数字化、信息化创新文学生产传播机制,搭建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荐等新兴形式带动网络文学掌上订阅、本地作家新书销售。引导《青年作家》《草堂》《成都文艺》等传统刊物适应数字化趋势,发布公众号、开通视频号、入驻网络平台,争办全国一流文学期刊。做优蓉城文艺”“成都文学”“成都文艺网,借助互联网优势走上文学创新传播快车道


六、彰显文学时代价值

(十三)促进交流合作共荣。协同推动中国作协南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成都)工作。拓展与国际友好城市和港澳台合作。持续举办成都国际文学周、成都国际诗歌周等活动。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副省级城市合作。加强与文广旅、教育、体育、生态环境、社科等行业部门联动。有效搭建国际之间、城市之间、行业之间、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之间沟通桥梁,不断扩大朋友圈

(十四)开展对外译介服务。建立对外译介服务机制,支持AI翻译技术应用,提升中文作品翻译和海外推广效能,实现多语种传播。加强作品、作者、翻译者间沟通协作,加强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海外出版社(期刊媒介)、第三方代理人合作,通过翻译与版权输出,打通国际传播渠道,让更多精品佳作走出国门。

(十五)培育网文产业集群。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形成一流基地、一流平台、一流赛事、一流IP”发展格局,打造全国网络文学策源中心。制定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建强四川网络文学产业园,着力构建网络文学IP创作孵化全产业链,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吸引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入驻,积极培育本土平台。策划举办网络文学大赛、网络文学周等活动,实施写在成都网络文学创作扶持计划,孵化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与较高市场价值的网络文学IP。积极推动网文出海,依托成都国际门户枢纽优势,借力成都数字文创出海公共服务平台,助推网文平台和企业实现跨境合作、跨境交易


七、工作要求

(十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文联、市社科联、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集团、成都轨道集团、市公交集团等部门及各区(市)县相关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协同开展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品牌打造、价值转化、公共服务、交流传播、阵地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合力推动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