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367145196863488

活动现场


11月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阿来工作室承办的“202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活动”在四川成都正式启动。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文学理论界、评论界、创作界的专家学者、作家及媒体代表共30余人,与会者围绕“大文学观的疆域重绘与理论可能暨四川作品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启动仪式:凝聚共识,共绘文学理论新蓝图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367476785954816

岳雯宣读致辞


启动仪式上,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岳雯宣读了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的致辞。吴义勤表示,202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活动是文学界、学术界共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他指出,本次活动的核心议题大学观是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理论命题,它深刻召唤着新时代文学的观念革新与实践更新,在探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的同时,也审视地域文学创作成果,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吴义勤认为,大文学观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对话,文学必须适应新时代文化语境、媒介环境、传播情境,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文学与多元文化、艺术样式及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他希望,此次的学术交流和后续研讨能够催生一批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思想智慧,提供理论支撑。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367673578504192

张颖致辞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颖代表省作协致辞。张颖从“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到“新时代创意写作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等,回顾了活动连续举办18年来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及四川文学繁荣的积极推动。张颖表示,理论前沿学术活动既关注学术前沿,也回应时代命题,本次活动聚焦“大文学观的疆域重绘与理论可能暨四川作品研究”,他期待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与深入交流为新时代文学批评与四川文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367893250981888

张安民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编审张安民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活动持续开展18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精神,坚持以学术为本,为教育科研服务,致力于为学者提供最权威的学术资源。书报资料中心建设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该平台包含“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个子平台,这是一个融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于一体的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智化的学术服务平台。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368042308157440

合影


理论交流:聚焦“大文学观”,勾勒文学发展新图景

启动仪式结束后,本次活动主题“大文学观的疆域重绘与理论可能”成为上午交流的核心议题,交流活动由岳雯主持。专家们各抒己见,思想碰撞间勾勒出 “大文学观” 的丰富图景。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436754541330432

与会专家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提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与“大文学观”紧密相连,其核心特质体现在时代性、网媒性与人民性三个方面,这既是对当下文学生态的精准概括,也为 “大文学观” 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则从时代背景出发,指出 “大文学观” 是对文学民主化时代的积极回应。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学呈现出泛化趋势,边界不断扩大,载体创新成为常态,而 “大文学观” 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推动文学多元发展的重要理论策略。

山东大学荣聘教授张志忠以“大时代文学的百年之路”为切入点,引发与会者对“大文学观” 核心命题的深度思考。他通过梳理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强调 “大文学观” 应立足大时代背景,承载历史厚重感,展现文学对社会、时代的深刻观照。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聚焦“大文学观”与“小文学观”的概念辨析,明确“大文学观”并非对“小文学观”的否定,而是在强化文学社会学功能、扩大文学影响力的同时,更要坚守文学的审美属性。

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授颜同林以黔边行记与边地百年社会变迁文学镜像为主题,指出以黔边行记为主题类型的文学作品具有“大文学”视野和品格。对这类独特的文艺现象展开研究,既能深入探究文学与边地的历史演进,又能探索地域文学思变图强的审美形态,也为文学记录社会、赋能边地蜕变寻找可行的路径。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段从学强调,对 “大文学观” 的理解需要秉持思辨态度,要为其注入美学情感。他指出,“大文学观” 是当下文学格局的应有之义,文学情感表达应从单一向度向多元过渡,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时代需求,不断丰富文学的内涵与表现力。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从历史维度出发,分析了百年来中国文学 “时大时小” 的发展特征,指出 “大文学观”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历史条件下,构建 “大文学观” 需要建立文学新认知,积极面对不断更新的文学形态与实践。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明泉深入探讨了“文学观”的本质,提出文学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他进一步阐释,“大文学观”之所以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源于其实现了历史观、文化观、时代观的融合,结合“文艺两新”等实践,他总结“大文学观”具有边界拓宽、内容丰富、特征突出、形式多样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则聚焦泛文学时代背景,分析了 “大文学观” 下艺术、媒介、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并指出这一融合带来了文艺形态之变、创作与接受主体之变、文学内涵与边界之变,而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更应坚守文学的本体性价值,确保文学在创新发展中不迷失方向。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汇聚了文学界对 “大文学观” 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平台。专家们的观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共同为 “大文学观” 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作品对话:四川作家新作获深度聚焦,创作与批评实现双向赋能

当日下午,活动还组织了“四川作品交流”环节,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出席,四川作家梁平、罗伟章、杨献平、七堇年、雍措与专家学者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四川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提升。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389381463097344

活动现场


梁平《一蓑烟雨》、罗伟章《讲述姚君》、龚学敏《白雪与挽歌》、杨献平《红色戈壁》、七堇年《火空海》以及雍措《消失的故事》成为研讨样本。宋嵩、丛治辰、杨辉、程旸、曾攀、王学东、李壮、何同彬、徐刚、张立军、张涛、李桂玲等评论家,分组对上述作品进行了精到的读后分享与文本细读,现场思想碰撞热烈。与会者围绕这些作品的叙事手法、情感内核与地域特色进行了多角度剖析,共同探讨了四川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提升路径。这一安排不仅具体展示了四川文学的创作实绩,更在作家与评论家的直接交流中,为四川文学的下一步发展梳理了脉络、启迪了方向,实现了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的深度对话。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5389637407916032

活动现场


作为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品牌活动,本届学术活动还包括后续的“送文学走基层”公益行程,参会专家将于11月12日走进雅安,推动文学深入基层、服务大众。(文/傅汝欢 梁曌 李春萍;图/傅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