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舒适的椅上,品着香味淡雅,回甘持久,绿汤清爽的茶溪谷茶,听着身旁溪中潺潺流水之声,观着远处层层梯似的直入云雾的满山新式茶园,一阵山风徐徐吹来,酷暑之中,这本有些烦躁的心就凉了,静了,那脑中思绪也就萦绕开来……

那是 1966 年的春季吧,在四川省农业厅茶科处的直接领导帮助下,我带领着青城山沿山地区五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去至永川茶场参观学习现代新式茶园的建设。回到太平公社(现青城山镇)后,即组织发动群众开荒种茶建新式茶园。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不只灌县,就是整个邛崃山脉,所有茶树的种植都是散窝子,俗称“满天星窝子茶”要建成像大寨梯田那样一梯一梯的茶园,在沿山山民心中,这可是新鲜事。在当时“学习大寨,向荒山荒坡要茶”的口号下,公社党委、各大队党支部发动调集群众一千多人,向着各自规划的荒山荒坡进军了。经过一年、两年、三年……这层层梯式密集篷型的新茶园果然就建成了。连青城山庙上的傅元天大师也来找到我,要我给他带一些云南大叶和其他良种茶籽回来,后来他便在上清宫、全真观也建起了至今还秀丽青幽的道家新式茶园。太平公社开辟新式茶园成功了,一时成为典型。四面八方常常有人来参观学习。后来连中央电视台也派了一位彝族记者来导演拍摄了一节以茶场为背景,学习毛主席著作为精神力量,开辟荒山荒坡建茶园的新闻纪录片。可惜,那时我们这里连电视机是啥样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这些公社社员们是没有看到的。后来省上、县上一些搞农业的干部对我们说:中央电视台都播了。再以后,连日本茶叶友好访中团也先后两次派员来到太平公社青景茶场访问,上级组织还决定要我和另外一位同志以茶场场长的身份进行接待和介绍。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位日本代表团团长回国后给我寄来的“御礼”——一盒包装讲究,内装现代锡铂纸压缩封口的精制茶叶。那时我们这里可是见都没见过这种包装嘞!我给人家的回礼却是用白布做成的一个小口袋装的青城茶叶。当然,那时还取得了灌县外办的同意。

记得当年在茶场建立不久的日子里,时任灌县县长的高凤林同志,还带着有山地区的各乡镇领导到太平公社来开现场会,会后,各乡镇也纷纷开始开荒建茶园。当时的向峨公社也不例外,而且是学习建设新茶园收效较好的公社。一次全县召开的茶叶工作会地点就选在了向峨公社供销社召开。大概那时的向峨公社石碑岗也就建有新茶园了吧。

为了把家乡的青城茶宣传出去,记得那时还创作了《开茶山》表演唱,其中有一段唱词对新式梯地茶园就是这样描述的:

哟!过去的茶树满天星,

东一窝来西一点;

如今这,

茶树窝窝排成行,

行行栽到山那边

窝窝茶树嫩闪闪

片片茶叶绿鲜鲜

就像公园万年青,

人人见了眼笑弯……

同一时期还创作了《春茶飘香》歌剧在灌县演出,《春茶飘香》歌剧甫一出现,即被温江地区文化局选上参加了戏剧调演,并作为压轴节目复演和被广播电台(站)实况录音子以转播,曾轰动一时。

这是一段灌县茶叶发展史上值得回忆的往事。

现在的茶溪谷,已是一片新天地,这里是一家集体验、观光、度假、教育于一体的茶乡圣地,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互承接的典范。她充分彰显了乡村风情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与当初所建新茶园相比,真有天上地下之感了。我想,既然来了,就再多要些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