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早晨八点,一群来自北京、沈阳、石家庄、浙江、河南、青海、海南、重庆等省外的知名作家诗人和省内作家诗人在简陋的甘洛火车站候车。被告知我们乘坐的K146列车晚点一个多小时,因为这几天成昆线下雨,铁路出现险情。我走过破旧的站外街道,在附近的甘洛河边,远望淡云薄雾缭绕的对岸山峰,仿佛在做最后的告别。几天的甘洛采风,我的内心被撕扯着,像一张展开的美丽画卷,被污染,被撕裂。

采风期间,我不忘用手机浏览新闻。汽车越是行进到大凉山深处,越是渴望和外界保持联系,由担心到恐惧,担心被山外的现代文明所遗忘,所抛弃;恐惧自己迷失在巍峨沉寂的群山之中而终生无法走出来。此时,在即将离开甘洛之际,我拿出手机,浏览新闻,被一条标题所吸引:《2020告别贫困!习近平要求限时完成的目标》。新闻中说:“农村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做出的庄严承诺。”“撸起袖子,让每一个中国人告别贫困。”看完新闻,我长长出了一口气,几天来沉积于心的重负突然轻了许多。

此次采风活动,主办方安排作家诗人们前往甘洛县境内的彝家山寨苦荞厂、海棠古镇、清溪关古道、大菩萨风光、黑荞王溶洞藏酒基地、阿兹觉乡卡尔村易地移民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瀑布沟电站、大渡河大峡谷、铁路兵博物馆、阿嘎乡美丽幸福新村——以达村(途中考察普昌梯田、吉日坡神山、支格拉鲁脚板印、吉米小峡谷、工棚电站、阿嘎乡温泉山庄)等众多景点和民情风俗点参观考察,我之所以悉数列出这些参观考察点,是以此看出甘洛县委县政府对这次“名家看四川——走进甘洛”采风活动的重视。他们想把甘洛最美的风景点和历史人文点以及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点都一一展示给我们看看,这也形象表明了甘洛人热情好客、坦诚率真的性格。每到一处,彝族男女都载歌载舞,欢迎我们的到来。

一路采风,作家诗人们对甘洛大山大河的大美风景赞不绝口,特别是深受现代城市病困扰的都市人,置身温润的气候、满目的青山、纯蓝的天空、清凉的空气之中,更觉如入世外桃源仙境,真想在此安身终老。路上,有人说了个观点:这里的人,远离现代文明,没有走出去,并不觉得偏远和贫穷,这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是我们外来人把现代人的幸福观强加给他们。有人甚至举了个小品段子:有一个山村,一户村人家有了钱,买了车,自己掏钱修进村的水泥公路,需要一户人家调整自留地,这家人硬是不答应,说:我家没有车,用不着公路。我听后,心里飘过一片乌云。

我没有过多关注沿途的美景。在山川大美中,我更留心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早年看过一本书《富饶的贫困》,深深揪心于眼前甘洛人民的贫困。无言的山川,似乎在用微风细雨告诉我,美之外,请留意半山腰上的彝族村民与河岸寨子的人家。他们与这方水土世代相守,血肉相连。外地的来客哟,莫要带走甘洛山水的美色,留下贫困的彝人兄弟姊妹。我曾对当地干部建议,山顶上的人家,爬坡上坎,生活困难,可否劝他们下山定居?干部回答说,哪里能啊!他们故土难移,一株树,一块石头,都和他们情感牵连、命运相系。他们就是这山这水这林这草这风这雨这日这月的一部分,是这鸟这兽这鱼中的一员。

甘洛的彝人藏人汉人好客,远近闻名。他们随口唱出的歌,曲调欢快,情词优美,是他们内心淳朴善良、诚挚热情的显露。面对他们的简单质朴,你会为你在大城市中养成的心机和俗念而羞愧。在清溪古道边坪坝乡坪坝村,我在墙上看到一个公示牌,上面有一个贫困人口登记表,其中“致贫原因”栏内,大多填有“生病、缺资金、缺技术、移风易俗”,我很纳闷,“移风易俗”咋成了致贫原因?看看后边的“脱贫帮扶措施表”,其中有“提倡移风易俗反对浪费”,才知是制表者粗心,将“陋习风俗”错写成“移风易俗”了。问当地干部,“陋习风俗”有哪些?回答是,过去家里来几个客人,就要杀一头牛,来一个客人,也要杀一头羊,生怕怠慢客人;家里有人生病,就花钱请人来驱鬼;节日生日婚丧嫁娶,都要杀猪杀羊杀鸡大操大办,浪费惊人。这几天活动,接待餐桌上,著名的“坨坨肉”,就让我们一行大为感慨,大块大块的猪肉、鸡肉、羊肉、鱼肉,大盘大盘地端上来。你想,现代的都市人,“三高”人群多,胃口小,多喜素食,对大鱼大肉都甚为谨慎(当然这与物质富足有关),自然剩下不少,看着十分可惜。尽管说餐费是民营企业老板赞助,这样的浪费,也是不妥的。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过了很多穷苦日子,对贫穷感受极深。“坨坨肉”做法很有彝族特色,味道也好,可否切小一点,每碗少放一点?够吃就行。“光盘行动”是全国行动,彝人区也不例外啊!

贫穷是藏不住的。有两三个细节,令我感慨尤甚。我们在即将到达阿嘎乡美丽幸福新村——以达村前的一个路边村子,下车短暂休整。内急的女作家们进了公厕,马上就跑了出来,说没办法解决。人有三急,这上厕所宁愿忍着也不解决,你想是多么难堪!旁边的幼儿园,一个空空的坝子,几十个彝族孩子拥挤在一个简陋的小房屋,幼儿园只是把孩子们关起来而已。我照了一张孩子们在园门口好奇观看我们的照片,孩子们穿着破烂,皮肤脏毛发乱,看着心疼。他们的目光闪过惊奇兴奋外,还露出对现代文明和未来的渴望。而在村寨里,一些中老年彝人,则多是目光呆滞、面容苍老、神情木讷。一些年轻男子,在路边,或蹲或站,神情漠然看着偶尔路过的外地观光客人。在以达村,有一个村民“明星榜”,其中有一组照片是“长寿星”,我看年龄都在80岁—84岁之间,我想,在内地村子里,9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少。这里没有污染,自然环境优良,为啥85岁以上高龄的不多?回答说还是生活条件太差,营养不足、过度劳累、缺医少药是长寿的大敌。都说大凉山彝族是从奴隶社会一下跃进社会主义,封建社会虽然是专制社会,相比较奴隶社会而言,还是进步的社会形态。几千年的奴隶制,形成的封闭、保守、屈从、认命和森严的等级意识等,构成对人的尊严的漠视、人的基本权利的剥夺、人的创造力的桎梏。当今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普及人文关怀成为国人共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从经济到文化,全社会行动,综合系统扶贫致富,才有可能实现。彝人作为我国多民族中的一族、公民中的一员,有理由和各族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现代文明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风姿。

贫穷,不是穷人的原罪。大凉山深处的彝人,祖祖辈辈,相信天命。因为封闭,缺少外来的物质刺激,没有建立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对于贫穷的忍受力超强。甘洛以她美丽的山水,深深吸引着外来人。而她真实的贫困,又时时锥痛我的心。这里地广人稀、秘境深幽,彝族风情浓郁,适度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苦荞、土豆、核桃等农林土特产的深加工和市场化品牌化,以及外出打工,都是人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民生大环境的改善和制度性的脱贫保障,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和甘洛接待人员告别时,我看见了他们神情中的依恋和不舍,更读懂了他们眼中的期盼和渴求:我们虽然地处偏远,但是我们渴望和你们心在一起,情在一起,我们渴望摆脱贫困,改善交通,走出闭塞,交往通畅,交流密切,在现代文明的大乐章中,奏响我们甘洛人优美的旋律。

坐上晚点一个半小时的火车,甘洛如画的山水渐渐淡出视线。我怀着一种期待,到2020年,还有三年时间,甘洛县30339人的贫困人口,将过上他们在路边墙上写下的标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幸福生活。那时,我不再只为甘洛的秘境而去,还为那方土地上走出贫困、快乐健康的人民生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