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对我来说,是陌生且神秘的,知道它是凉山的北大门,那里盛产铅锌矿,号称“铅都”,仅此而已。

从广元出发,途经绵阳、成都、乐山、峨眉山,沿大渡河逆流而上,铁路在峡谷里延伸,穿山越水,谷内怪石嶙峋,绝壁千仞,高耸云霄,天空狭小,亲临深渊之感油然而生。

小小的甘洛县城,依山傍水,被大渡河的支流尼日河和甘洛河紧紧环抱。跨过尼日河大桥,便看见了县城的牌坊式大门,牌坊上醒目地显示着著名诗人汪国真书写的“甘洛”两个大字。县城的建筑被涂料刷成白色的,给人以清新洁白之感,一些洁白的墙面上,画有各种各样的彝族图腾标志和彝族风情图案,一条长达五公里左右的大街两边,楼房、店铺林立,体现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

甘洛的夜晚出奇地幽静,甜甜如梦,梦境秀美,竟酣睡至天大亮而未觉。拉开窗帘,眼睛里充满绿油油的树和一些黄澄澄的果,娟丽的甘洛河欢快地奔跑着。

初夏时分,季节宜人,正是旅行好时节,心情十分爽朗。出得县城不远,车就行进在高山峡谷中,满目苍翠,逆涓涓的尼日河而上。崎岖的道路,有些颠簸,可我们拜访的热情未减。车是跑不快的,沿途欣赏着颇有特色的彝族聚居区风景,也感惬意。巍峨的山巅,白云袅袅,神秘而初升的太阳,笼罩住群山和小溪,还有那些古朴的彝家村寨,处处飘散起洁白的炊烟。不时遇见三三两两的彝族同胞,迎面而来,小伙子的查尔瓦和姑娘们的百褶裙,和着他们翩翩的脚步随风起舞,路边的小狗,悠闲地嬉戏,对我们这些匆匆的访客,恍若未闻,一派闲适景致。

约二十分钟后,到达一条乡镇小街——甘洛县田坝乡,田坝有名,据说是因为这里是名特小吃“甘洛榨榨面”的发源地。既是有名,总得品尝品尝。虽离早餐结束不到一个小时,主人的热情好客,仍使我们兴趣盎然。榨榨面馆门庭不大,陈设简陋,三四套桌凳,可供十来人同时就座。榨面的设备,简单而复杂,长约一米五、宽二十几厘米、厚三十几厘米的方木,一头有一直径十几厘米见方的圆孔,圆孔内有细圆孔通至方木的另一端,方木上组合有一根略小的圆木,一头有结实的圆木坠,圆木坠可与圆孔高度弥合,将一些面团放入圆孔中,将圆木坠用力压下,方木的小孔一边,便有十几柱面条缓缓流进下面的锅中,如此这般,便是“榨榨面”的成因。再配以各式佐料,集观、色、香、味俱全的榨榨面呈现在眼前,不由得让人佩服发明者出奇的智慧。

品过榨榨面,继续绕山行进约一小时车程,到达海棠古镇。古镇在新街道的侧面,据介绍,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深邃的小巷,幽静而苍凉,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历经风雨和岁月的洗礼,印痕斑斑,两旁错错落落的木制小楼鳞次栉比,房檐上雕刻有丽凤飞龙等各式花色图案,皆有枯竭的野草四下垂落,风蚀斑驳的门框,还有青苔藤蔓装饰的老城门,幽幽地诉说着恒久的沧桑。触摸古老的城墙,脑海浮现出海棠古镇曾经商贾云集的喧嚣,耳畔又响起“叮叮当当”的马铃声。古镇有古老的传说,也有古老的快乐和忧伤、兴盛与衰落,都随漫漫的茶马古道悠悠走来。古镇的侧面矗立有一座古庙,几进几弄,庭院幽静,古树森森,红墙琉璃瓦,庄重肃穆,大门两边的对联写道:“心在哪里,入门便成上乘仙;佛在何方,到此即是天竺国。”引你入门,使人回味。晚了一点的午餐,丰盛而别具特色,手抓牛、羊大排、坨坨肉、玛玛菜、杆杆酒,让人垂涎欲滴,且鲜美宜人。在古镇的大半天时光,眼睛里摄入了一些古远而现实的风景,鼻孔里吸附了一些清新而纯净的气息,嘴巴里接收了一些独特而可口的酒肴,还有一些关于古镇铭刻的记忆,久久地在脑海里萦绕。

县城有个月琴广场,广场建筑风格别致,静静的甘洛河经它身边缓缓流过,广场中心的雕塑,颇具现代气息,以及其他大大小小二十余座雕塑,意境深远,使人遐思,水池花苑,造型独特,让人赏心悦目,感叹其工艺的精美,深刻地反映了甘洛人民匠心独运的智慧。

在甘洛的时光,忽然而已。还无法细细领略甘洛的秀美风光,还有她那令人陶醉和流连忘返的神韵,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