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在游仙游览。陪同我的宣传部长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游仙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证的中国西部唯一一个绿色产业示范区,而且还是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
这“唯一”她是加了重音的。
游仙,是四川绵阳的游仙。走在游仙大地上,穿行在游仙的乡村中,你会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植被覆盖率之高,文物保护之好,文明程度之高,都能看出它没有辜负“示范”这个词。
我虽然无数次到过绵阳,却总是匆匆忙忙,从没好好游览过。这一次,尽管仍是短短的两日,却收获多多,好印象倍增。游仙作为绵阳的主城区,更是为绵阳拿了高分。
早先来,只感觉绵阳很干净,很安静,而且有山有水,很惬意。后来再来,是在汶川地震之后,感觉绵阳人民很坚强,很有爱。这次来,则看到了绵阳人很有文化,很有品位。作为绵阳主城区游仙,最具代表性。
游走在游仙,真是感觉美美哒。
首先是美在自然。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肯定是处外风景。虽然游仙的山不算高,水也不算大,但山不在高,葱茏就好;水不在大,清澈就好。我们去了其中的马鞍山和富乐山,都很漂亮,整个山完全被树木花草覆盖,郁郁葱葱。因为树木茂盛,百鸟来朝。公园里有不少扛着大炮筒来拍鸟的摄影爱好者,我在他们的镜头里看到了非常漂亮的小鸟,这些小鸟足以证明游仙的美。至于那些随意散落在乡村中的兰花展,菊展,月季展,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也是老天的眷顾,在我们游览游仙的两日,冬日温暖的太阳一直明晃晃的照耀着我们,让我们眼中的游仙更是美美哒。
游仙的美,还美在文化。
在玉河镇参观“乡村博物馆”时,我惊讶于当地人对文物的重视和保护。博物馆是几年前建起的,从民间搜集整理了许多乡村旧物展出。有历代石刻、陶瓷陶艺,有已经消失的农具,如龙骨水车、独轮车、犁头;有那些曾经天天相伴的生活用品,如摇柄电话、竹壳热水瓶、铁秤砣;还有那些曾经泛滥在乡村的文革宣传画,甚至还有几十年前的春耕播种记录,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变得无比珍贵。
墙上的一条民间俗语让我乐不可支:梓绵的锣(罗)敲不得,刘家的田耕不得,龙树的林砍不得。意思是说,这四个姓(罗,张,田,林)是当地的大姓,惹不起。太有乡村文化的感觉了。一个小小的乡镇,能建这样一个博物馆,真让我钦佩。虽然简陋,且借的是学校教室,但有这样的意识就不简单。这是有文化底蕴的体现。
走出博物馆,看到了宋初状元苏易简的雕像。
原来这里是苏易简的故里。
老实说,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他老人家。苏易简是中国科举时代绵阳境内唯一的状元。他父亲是进士,他在22岁时就考上了状元,宋太宗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他所著的《文房四谱》载入了《四库全书》。不是一般的牛。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但39岁就英年早逝了。绵阳人都知道,苏状元的成才,主要得益于其母亲的管教。据说当宋太宗问她是怎样教育儿子时,苏母回答说:“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看上去简单明了,做到也是不易。
苏状元虽然有才,但有一大缺点,嗜酒,或者说酗酒,每天必醉。曾因醉酒被弹劾。连宋太宗劝他都劝不住,宋太宗曾写《诫酒》《劝酒》二诗,让他在母亲面前朗读,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还是无用。以至于不到四十就去世了。很遗憾。
另一个小镇刘家,虽然没出状元,其乡村文化也让我印象深刻。除了政府正在努力打造的信义文化外,最让赞叹的,是他们保存完好的马鞍寺。
我去过不少古寺庙,马鞍寺是我看到的最古朴的且没有被“开发”的古寺。它建于明代,毁于明末,重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也有两百多年了。因坐落在马鞍山,故名马鞍寺。马鞍寺相当大,占地六千多平方米,有四个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两侧的厢房一溜过去十几间,都是好好的。院子里的地面很平整,全是大青石铺就。殿内还有非常多的珍贵壁画。
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寺门外有个戏台,后来看资料说不叫戏台,叫乐楼。乐楼是个六翘角的木结构建筑,两层高,保存得非常完好,让人慨叹。因为四周并没有围墙或栅栏,木楼梯也没有封死,百姓随时可以上去的。这说明百姓也是有保护意识的。
我时常感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时候保持传统比发展更重要。一方政府如果能放慢脚步,吸取先发展起来的那些城市的经验教训,减少自己的失误,特别是尽量不发生无法弥补的失误,那才是真的了不起。不要急于拿古人、拿传统文化来赢利,急功近利的后果,往往是不但失去了传统文化,也没赢到任何利。
除了马鞍寺,游仙还有一对汉阙,平阳府君阙,也是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23个汉阙中较为完整的1个。因正在维修我们没去参观。但我看到了图片,相当珍贵。这样的历史景观让游仙更加有底气、有文气了。
当然,在传统文化之外,今天的游仙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计算机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重要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都在游仙。同时还有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绵阳师范学院、中物院工学院、绵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 10余所高等院校。
文化之美,是一个地方的内在美,是一个城市的底气和定力。这样的美不能靠老天赐予,要靠后天努力。最后我想说的是,游仙的美,更是美在人。
说到游仙,肯定应该说说那个因他而得名的人,东汉高士李意期。游仙的名字就是因他当年仙游此地而得名。
这位李意期高士最初叫李意奇,据传生下来就是个奇人,屁股上的胎记是太极图形。自然是天赋异禀,聪慧过人。读书后被老师改为李意其,觉得奇字不够雅。成年后在鹤鸣山中修炼了十几年,出山时又被他师傅张道陵改名为李意期。这个“期”字一改就更神奇了,他真的能预期即将发生的事情了。据传他几次预言当时的政治军事重大事件,都应验了,于是名声大噪,被群众誉为“神仙人”
神仙人来过的地方就叫游仙了。
不过我还是略有疑惑,李神仙游过很多地方,不知为何只有绵阳此地叫游仙呢?是不是他在此地时间最长,有据可考,而其他地方不可考?
李意期之后,游仙这地方还出过很多能载入史册的人,比如前面说到过的状元苏易简,近代的著名敦煌学研究专家段文杰,著名的天主教人士王文佐,等等。让游仙人很骄傲。
我亲眼看到的今天的游仙人,也是个个不简单。
比如以写历史题材著称的作家吴因易,散文家陈霁,这次到绵阳才知道他也是当了多年的宣传部长。可是他的散文丝毫不见官样文章的影子,文学韵味浓厚。还有我早年认识的女作家郁晓萍、冯小涓,还有诗人雨田、马培松,等等。这一年多我曾两次到绵阳,都是作文学讲座,可见此地文学氛围浓厚。
山川美,文化美,人美。这样的游仙,游走其间真是美美哒。
当晓霖部长问我,我们的乡村旅游大道马上要通车了,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我说,不如就叫仙游大道。因为你只要走在游仙,就是仙游。看到如此美的山川大地,怎能不飘飘欲仙。
(裘山山,女,1958年5月出生,祖籍浙江,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军区一级创作员。1976年入伍,1978年发表小说、散文。曾任部队文化教员,文学刊物主编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等,并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和韩文。现为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副主编。著有散文集《女人心情》《五月的树》,小说集《裘山山小说精选》及长篇小说《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