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根基是用双脚丈量大地的深度采访。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我们的书斋不在室内,而在广袤的田野、火热的工地、偏远的边陲。这些年来,我始终恪守“三不写”原则: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真相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这是为这一文体守住最基本的底线——真实。采访是一个深入、沉浸、共情的过程,深度采访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听报告式”采访,获得的只是经过修饰的“标准答案”;二是“蜻蜓点水式”采访,导致素材缺乏鲜活生命力。真正的深度采访是“用脚去写”的文学。只有当脚底沾满泥土,心灵与采访对象共鸣时,笔下的文字才能撼动人心。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95861851710734336

驾驭宏大题材的“金钥匙”是结构、意象与思想的熔铸。面对国家重大工程、历史转折节点等宏大题材,如何避免写成没有文学的报告,是巨大挑战。要接得下、扛得住大题材,要用思想的辉光,将题材的隧道照亮。思别人之未思,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独立观察、思考与书写。

重大事件、复杂工程背后隐藏着核心的意象符号。寻找“物相图腾”的过程,是作家对题材深度思考和艺术提炼的过程。这把“金钥匙”能帮助我们把宏大国家叙事转化为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文本。

长期以来,报告文学最受诟病的是“有报告无文学”。文学性缺失不仅体现在技巧层面,更表现在作品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难以产生共鸣。我们必须重新理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其核心是“人学”。同时,文学性也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细节共同营造出历史的身临其境感。再次,文学性还必须考量社会传播力。报告文学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需要通过有效传播来实现,要求我们的语言有时代穿透力,能将宏大主题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

当下中国报告文学的困境是什么?首先是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缺失。不少作品停留在现象记录层面,缺乏对题材的深层开掘。“人学”意识淡薄,笔下人物扁平单一,缺乏人性的复杂度和真实感,这直接导致作品感染力的衰竭。其次是艺术表现力的不足,既体现在叙事方式陈旧、语言枯燥、结构呆板,也反映在文体创新滞后。尤其是在媒介融合时代,不讲究“讲故事”的艺术,缺乏精巧构思和艺术剪裁。此外,创作生态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急功近利导致采访浮泛化,“快餐式”创作增多,缺乏“扎根”的耐心;另一方面创作队伍青黄不接,优秀青年作家稀缺。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报告文学作品社会反响弱,难以形成公共话题。

报告文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让我们与伟大时代血脉相连,为历史存证,为人民立言,努力铸就无愧于新时代的报告文学之魂。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