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今天,天气晴好,我站在店门口,阳光斜照着玻璃橱窗上的店招,“新华文轩”几个字好像在发光,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与它邂逅的那年。

作为一个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的孩子,县城的新华书店是我的天堂,在那里我认识了皮皮鲁、鲁西西,第一次买了套装的《上下五千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成为了我特别羡慕的人。

而真正地认识它、走近它,却已是2000年的1月,那天,我既兴奋又忐忑地来到书店二楼的办公室,见到了当时的马经理(如今他已退休十年),他与我亲切地交谈,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出门时,手里多了一本书《图书发行员理论知识》。

原来卖书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啊,从图书的分类、陈列、销售、打包,我一样一样地学,一样一样地练,同组的同事们好多都是“新二代”,顺理成章就成为了我的师父,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当然做得不好也会挨骂,那一年,我19岁,是菜鸟,但也是幸福的菜鸟。

然后,不断地有新人来,也有新人走,我就这样成了“老人”,时间很快就到了2003年——四川省新华书店体制改革年。

彼时的我对改制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的,所以不太理解同事们为何那样恐慌,而实际上,我也是在那一年勇敢地报了名,自荐店长,并且和绵竹店一起迈入了新华文轩的大家庭。

作为一个骨子里稍稍有点文艺气息的青年,我当时还专门搜索了一下“文轩”这个词的含义:用彩画雕饰栏杆和门窗的走廊,出自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顿时很觉文采飞扬,气势非凡。

从单店一下子变成了连锁,我和同事们开始都很不适应,那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董事长的《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对门店管理也开始慢慢得心应手。

2005年,我24岁本命年,公司香港 H 股上市。

2007年,我们店搬了新址,门店焕然一新。

2008年,汶川地震,门店受损,我们坚持在店门口摆摊。

2009年,门店的联营销售创下了历史新高。

2012年,中小门店经营转型,我们任重道远。

从2013年起,面对日益繁杂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公司不断开拓新业务、新市场,提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价值理念,树立“创造阅读新价值”的目标。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忙碌,不敢有丝毫懈怠。偶尔回首,也会想起那些年单纯售书的“慢”日子,终究是回不去了,我们和新华书店一起阵痛,一起成长了。

2016年,公司 A 股上市。春节,和绵竹教育服务事业部的同事们一起聚会,王经理执意要求我们门店和教材的新老同志们一起合影,并把洗出来的照片分发给大家,有新来的小妹妹笑他老土。其实,我知道,那就是他心中的“新华情缘”。

2017年,我们门店又一次升级改造,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打卡。

2020到2023年,面对不时的静态管理,我和员工们做到了“不停产、不懈怠、不退缩”,主动拓展云店销售、主动对接机关单位、主动做好线上内训,“疫”路前行。

2024年,阅读服务事业部在云店的基础上开通了“阅读到家”业务,解决了阅读实体书“最后一公里”问题。

2025年,我们门店入驻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结合线上直播,灵动的营销活动四两拨千斤。好像自己变得更忙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也更多了,不管是政企客户的网格化管理,还是AI等智能工具的运用,一场又一场的培训,让我积极拥抱新变化。

25年前,将近20岁的我来到了新华书店,陪伴文轩走过了二十载春秋。二十岁,是青春绽放的年纪,是梦想飞扬的时刻。二十年,见证了我从懵懂到成熟,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青春与梦想。

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力量。

新华文轩,二十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