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月的秋风掠过阿坝草原,染黄沉甸甸的青稞,当莲宝叶则的雪峰在云层间若隐若现,把冰川融水的清澈注入梭磨河的碧波,我们循着生态文学的召唤,齐聚这片兼具自然壮阔与人文厚重的土地,共赴“铸牢共同体 共绘山河美”的文学之约。首先,我代表《民族文学》,向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你们对莲宝叶则的生态圣境的守护,传承着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基因,为我们搭建了这场文学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平台;也向远道而来的作家朋友们,尤其是马丽华老师、范稳主席、尼玛潘多等长期关注藏族地区的创作者们,道一声热烈的欢迎。
《民族文学》自创刊四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团结各族作家、培养文学新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办刊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己任,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大量创作人才。在我们深耕民族文学的历程中,阿坝州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从松潘古城的晨钟到若尔盖湿地的候鸟,从羌族碉楼的纹饰到藏族帐篷的炊烟,从生态保护的实践到乡村振兴的变迁,这片土地始终为文学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而“青稞文学奖”,正是《民族文学》与阿坝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它以“青稞”为名,既呼应着阿坝土地上滋养生命的作物,也象征着民族文学在这片沃土上的扎根与生长;它聚焦生态书写与民族叙事,让更多扎根阿坝、关注阿坝的创作者,有了展现才情的舞台,更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同心同行的理念,通过文学的载体深入人心。多年来,“青稞文学奖”见证了阿坝生态之美的文学转化,也见证了多民族作家在共同体意识下的创作共鸣,这份深厚的合作情谊,早已成为《民族文学》发展历程中珍贵的记忆。
本届“青稞文学奖”的获奖名单,更是对“生态”与“民族”双主题的生动诠释。获奖作品或勾勒草原生态与民族记忆的交织;或展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或直接以阿坝为原型,以自然风光与人物内心的波澜相互映照;散文更是用诗意的语言捕捉阿坝的自然肌理与人文温度,以“文学存档”阿坝,呈示着阿坝本土的文化根脉,也让读者看见大山深处与时代同频的生长力量。这些获奖作品既书写阿坝的独特故事,也呼应时代的共同命题——它们共同证明,民族文学的生态书写,从来不是孤立的地域叙事,而是将民族智慧融入人类对自然的思考,将地方故事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在此,我也向在场各位作家发出邀请,欢迎各位参与阿坝奖项。
今天我们探讨的三大议题,恰是对这份创作理念的深度延伸。谈及莲宝叶则自然圣境的生态密码与文学意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雪山冰川的自然之美,更是阿坝各族人民敬畏自然、守护家园的生态智慧,而文学的使命,就是将这些生态密码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字,让莲宝叶则的自然圣境之美,唤起大众的生态意识。说到多彩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阿坝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这里的藏、羌、回、汉等民族,在长期共生中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而文学正是连接多民族文化的纽带。书写阿坝的民族文化便是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添鲜活的篇章。至于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学如何助力讲好阿坝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我们更需意识到,文学是文旅融合的灵魂。阿坝的美,不仅需要游客用眼睛看,更需要用心灵感受,而文学恰好能搭建起“看见”与“感受”的桥梁。一篇描写莲宝叶则的散文,能让游客在仰望雪峰时读懂它的文化意蕴;一部以阿坝为背景的小说,能让远方的读者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一句刻画民俗的诗句,都能成为文旅宣传中最动人的名片。《民族文学》始终相信,当文学与文旅深度融合,阿坝的故事将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读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追求的窗口。
各位朋友,阿坝的青稞熟了,那金黄的穗子是土地的馈赠,也是文学的邀约。《民族文学》将继续以“青稞文学奖”为纽带,深化与阿坝的合作,既挖掘更多扎根阿坝的优秀创作者,也推出更多展现阿坝生态之美、人文之韵的佳作。愿我们以此次座谈会为起点,让文字成为连接生态与文化、民族与国家的桥梁,让生态文学的力量,为共绘山河美、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文学智慧。
作者简介:陈亚军,文学创作一级,编审,《民族文学》主编。主要从事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创作,有多篇评论发表于《文艺报》《光明日报》等。出版诗集《流过忧伤》《摇曳的雨帘》;散文集《碎月》《方向:生活》;纪实文学集《只为那个诺言》《魂撼天地》(合著)《万山红韵》等。曾获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称号。中篇报告文学《魅力在荧屏之后》收入《自强之歌》一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鸟也寂寞》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中获金奖。《亲历者的报告》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壶关峡谷行记》获徐霞客杯游记大奖。所编作品曾获鲁奖、茅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