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叫作血脉的河流从来没有停止过流淌。回头望去,一根灰色的时间轴,像一条隐秘的脐带,连接着家族的子孙。


当数十年如一日努力生活的真实,被偏见当头一棒,尽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假象。我想人世间,不会有哪个凡夫俗子可以承受这样的结果,定如鲁迅先生的“出离愤怒”,再也没有力气奔走争辩。仁义和爱情,还有年少时憧憬的奇迹和死守的尊严,终究在世俗中夭折。2025年成都的夏天,众人都在埋怨酷暑难耐,我恰体感舒适,不可思议地享受着阳光的爱抚,漫无目的地浪迹在中年的困局里,应对着都市生活工作里看似充满希望的各种忙碌。

当我打开李春蓉的散文集《千年九寨》,读到《喊天》第八节“罗依出了个土皇帝”时,“仪式”和“信仰”这两个词,就如李春蓉笔下长着翅膀的语言一样,迅疾飞进了我的心里。一封“四月十五,见蛮不留”的鸡毛炭火信,把罗依的全部族人逼上了獐子岩。为了寻找能够拯救族人的头人,一场在绝境中进行的喊天拜旗仪式拉开了序幕……生活,时时处处让我们面临绝境,唯有仪式可以让我们找寻到出路。哪怕,我们已经看透了仪式的假象,但仪式本身,却依旧神圣且充满力量。因为这种力量,正来自于我们内心那永不泯灭的信仰。果然,通过在獐子岩上举行的仪式,少年欧雷哇成了新头人。而且,这个少年“真是一夜之间长大了,他胸有成竹,有计划有目标地带领部落翻山到九寨沟的扎衣札嘎,再到松潘,躲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87211203267313664

作者:李春蓉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令我无比诧异的是,眼前的这本《千年九寨》,与一年多前李春蓉谈到的即将出版的九寨沟主题散文集,完全是不可同语的两种概念。我不敢想象,这一年多时间里,李春蓉经历了怎样的思想炼狱,才把我原本以为的一本九寨沟主题散文集,深挖了上千年的时光,如淘金一样地筛出了那么多被遗漏的闪闪发亮的鲜活的历史。而且,她还一改常态,以其崭新的语言,赋予这些历史以呼吸,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她复现的这段历史长河中,在这些伟大而平凡的人们身上,闪烁着的令人无比振奋的信仰之光。

“一条叫作血脉的河流从来没有停止过流淌。回头望去,一根灰色的时间轴,像一条隐秘的脐带,连接着家族的子孙。”这是散文《辫子坟考》里面的一句极其深邃的话。作者从小就听祖父讲辫子坟的故事,知道辫子坟里埋葬的是祖父的高祖太爷,是李家的先祖英雄。为进一步查证,作者一家从九寨沟远赴浙江宁波,在鸦片战争抗英事迹纪念馆,他们看到了刻在墙上的话:“在抗英的宁波战场上,2000多名藏族将士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同仇敌忾,外御其侮的一曲正气之歌。”“找到朱贵祠,找到李兴茂的名字,找到大宝山作战地点,找到埋葬李兴茂的千人坑,再烧上些纸钱,或者献上一束鲜花,作为后人,我们的心愿就了了。”然而,英雄的历史似乎总在有意回应人间的感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宁波人民积极投入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参与援建的宁波人惊喜地发现,这里就是一百多年前,在宁波参加抗英战争中藏族将士的故乡。”我们怎么解释这一切?一百多年前,川西的藏族将士远赴宁波舍生取义;一百多年后,宁波人民回眸川西慷慨解囊;如今,一位不甘平凡的川西女作家,勇担责任,炼狱重生,为家乡九寨沟献上了这样一份独特的厚礼。除了信仰,我别无他想。

九寨沟地处要塞,数千年来,争战不休。关于藏汉争战的内容,是散文集《千年九寨》中最重要的部分。杨官成、雷代女“蒸馍避战”“庚申事变”“辛亥番变”“一牛之地”“尖斗浮收”以及《雄关漫道玉瓦关》等等,李春蓉寻访了很多老人、查阅了很多史料,生动地还原了这些沉睡的历史。透过这些冰冷的历史,通过李春蓉温暖的笔触,我们又看到了藏汉人民为了争取和平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机智;看到了汹涌的历史,看似横冲直撞,却依旧在人民的强大信仰中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卯大爷说,民族团结的政策真是好啊,现在藏汉团结是一家,头脑中紧绷的那根弦放下了,再不会为财物被抢担心,再不会为生命安全担惊受怕了。”面对如今已经消失的玉瓦关,作家李春蓉也流露出其信仰心声:“我真希望后人不再知道玉瓦关的名字,不再知道玉瓦关的位置,让它继续在一千多年前的时间中当它的雄关,如今它只是一条通道。”

散文《生命之光》,刻画了在九寨沟工作生活的老红军岳登兴的形象。晚年的岳登兴虽身患癌症,却不想搞特殊,要求把自己转移到普通病房,还一心节约自己的医药开销以减轻县财政的负担。岳登兴身上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成了激励全县党员干部的榜样。散文《命蒂》,讲述了一个离奇、复杂而感人至深的寻亲故事。李春蓉不无感慨:“有人说,当邂逅爱情时,年龄不是问题;我说,当思念亲情时,距离不是问题。”李春蓉深情地告诉了我们:家国情怀是一种信仰;藏汉人民追求和平是一种信仰;英雄的家族寻根是一种信仰;亲情本身,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原始最本真的信仰。

就散文写作而言,短短一年多时间,李春蓉实现了自我的炼狱重生。在其扎实的传统散文书写基础上,迅速凸显了其散文视野的更高格局和散文语言的更深内涵。以历史视角、以信仰高度来书写家乡九寨沟,这是她沉淀一年后的认知爆发;而其语言,更能直观地体现她的变化。诸如“黑夜包裹了白天的不堪,有几个黑色的身影在黑夜里悄悄地移动,他们的身影和黑色重叠在一起,黑色挡住人们的眼睛,黑夜放大了他们的胆量。”“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紧张的神经被拉扯得没有了弹性”等等。

散文集《千年九寨》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多极具特色的民俗、极有意义的传说。在李春蓉的笔下,都变得无比深刻、生动和有深意。但最关键的,依旧是关于信仰的历史深掘和现实警醒。尤其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时间,我们更应该高度警觉。让我们记住李春蓉的话:“一条叫作血脉的河流从来没有停止过流淌。回头望去,一根灰色的时间轴,像一条隐秘的脐带,连接着家族的子孙。”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家,让我们始终坚守我们的信仰,并从最基本的亲情开始。

其实,每年的这个时候,亲人们就会从远方赶来。因为我的原因,今年我并不打算为久病的父亲举办带有仪式感的生日聚会。现在看来,我必须马上改变主意。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87211338210656256

作者简介:徐良,笔名亲勤、农夫。写诗、随笔和评论。现居成都,供职于四川省作协创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