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何万敏的新书《都是人物》发布会在西昌举办,我特意从金阳赶到西昌参加。会后,他为我签名赠书。回到金阳后,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
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浓郁的民族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也造就了凉山众多的文化文艺人才。《都是人物》这部作品收录了何万敏对52位扎根凉山或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文艺名家的访谈——从歌唱家范竞马到画家阿鸽、何多苓,从音乐人吉克曲布到作家冯良,再到摄影家、书法家、戏剧人、设计师、文物工作者……全景式展现了凉山文艺工作者的鲜活风采,将每个人物的生命故事编织成照亮前路的星芒。例如描写作家阿薇木依萝时:“在阿薇木依萝看来,文学创作的好处在于可以虚构:虚构是为了抵达更多真实,抵达更多形形色色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命样态与人生内容。经过十余年创作积淀,尽管仍有巨大上升空间,但她俨然已是彝族、凉山乡土文化的自觉叙述者,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凉山牧歌’。这牧歌由她‘奇怪的、野马奔腾般的表述方法’谱成——阿薇木依萝试图通过先锋性、魔幻性与现实紧密结合营造的奇幻境域,完成对生养她的凉山的立体描绘……”
书的装订形式采用线装,封面竖排52个凉山人物名字,书名以黑色字体书写,醒目突出。书握在手中,质感舒适且有分量,还散发着淡淡的书香。
该书编排极具匠心,每个人物篇章都有配照片和导语。如写主持人伍萨子且的导语:俊朗,潇洒,阳光,向上。成天在高楼大厦间穿梭忙碌,来自凉山的彝族小伙伍萨子且,笑容像高原的阳光一般明媚。吐字清晰,语音标准,音质纯净,自然大方……
书中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有新意,紧扣主题。如“金话筒照耀了青春”“高原画家的色彩挥洒”“笔从曲处求直”等。每篇正文创新采用小标题结构搭建叙事框架,从人物成长经历切入,逐步展开创作理念的形成、艺术成就的积淀,直至深挖其精神内核,各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这种编排既便于读者快速抓取核心信息,更以抽丝剥茧的手法,深入展现人物与凉山文化的血脉联系,让全书兼具新闻报道的清晰架构与人文作品的沉浸质感,呈现出立体鲜活的凉山文艺图谱。
何万敏多次在文学交流会上提及阿薇木依萝,说她的小说频繁见于多家国家级重要刊物,还曾获骏马奖,是凉山作家的骄傲。的确,她只是初中未毕业的彝族姑娘,如今却活跃在中国文坛,成长历程十分励志。每次外出学习交流,外地作家都会提到她,足见其不凡。我虽然没有见过她,但通过这本书已全面了解她的文学创作历程,令人鼓动。
33年的新闻工作赋予何万敏敏锐的洞察力,这种专业素养在书中转化为极具穿透力的叙事视角。他摒弃传统人物传记的宏大叙事,转而以细腻入微的观察捕捉人物的精神内核,每处细节都暗藏他对艺术创作与人文土壤关系的深刻思考。此外,作为扎根凉山多年的记录者,他对地域文化的熟悉,让访谈既能以专业视角挖掘文艺名家的创作历程,又能串联起凉山独特的民族风情与艺术生态。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展示与表达,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何万敏为何创作这部书?我想源于他对凉山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以及对当地艺术人才的尊重和珍爱。有一次聊天时他曾说,一个作家不应局限于书写自己的家乡,但他这辈子只写凉山这个地方。此前,他出版的《凉山纪》在全国引起不少反响。在他看来,凉山孕育的文艺名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文化符号。他们的故事、创作与坚守,串联起的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轨迹,更是外界读懂凉山文化密码的钥匙。与此同时,该书作为“书香凉山”工程首批核心成果,成为展现凉山文艺风貌的重要窗口。
合上书卷,书中人物的故事仍在脑海回荡。他们让我明白,成长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创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从书中汲取力量,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地方文化建设,让凉山的声音与精神力量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