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盛衰,离合悲欢的感情是人类所共通的。可是,创作之“千古常新”者,是你自己一定要写出自己真正的一份感受。同样是离别的感情,你要把自己最真挚的东西写出来,这才是所谓“创作”。我最不喜欢什么作文法、作诗法之类的,作文法、作诗法教出来的只能是最平凡的人才,凡是真正的大家,他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正的创造的力量。
词的形式与感情、内容的结合
我们接下来看苏东坡的《永遇乐》这一首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这两句是对偶,名词对名词,风对月,而且都是大自然的景物;“明”是形容词,“好”是形容词;“霜”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水”也是大自然的现象。“清景无限”,是对这两句的一个结束。诗人跟词人写景物,跟拍电影一样,要有细部的描写,要有整体的镜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具体的感觉;“清景无限”,就是整个的归纳。
把苏东坡这一首《永遇乐》跟辛弃疾的《永遇乐》做一个比较,同样是《永遇乐》的词调子,形式上是一样的,可是诗人可以写出不同的风格。这是大家之所以为大家,创作之所以为创作的缘故。
一般说来,词的曲调是固定的,每首词的平仄,每一句的字数,还有每一句的节奏、顿挫都是固定的。可是一名杰出的作家,是可以在格律之中有创造的。一种是在内容上创新,像苏东坡所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感慨古今的浩气逸怀,这种哲思,这种史感,是过去的词人没有填写过的。还有一种情形是,虽然也有格律的限制,但是他使格律发生一种变化。辛弃疾的《永遇乐》开头所写的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面上看,读的时候停顿也是4-4-4,4-4-5,可它进行的形式是不同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苏东坡这几句进行的形式非常整齐,是一个对句一个单句,再一个对句,再一个单句。可是辛弃疾的那一首词没有对句。“千古江山”跟“英雄无觅”很明显不是对句。
凡是对偶的句子,它的每一个句子在句法、文法的形式上是完全的、自足的。“明月如霜”这句话是完全的;“好风如水”这句话也是完全的;“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每一句都是完全的。可是你看辛弃疾的这一首词,“千古江山”这里没有动词,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什么地方英雄无觅?是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的这一首词,一口气贯穿下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起来虽然同样是《永遇乐》的形式,同样都是4-4-4,4-4-5的这种字数,而且每一句的平仄也是一样的,可是因为它进行的形式不同,所以它给我们的感受就不同了。
苏东坡的这首词的开端是非常整齐的:一个对,一个结;一个对,一个结,它的进行显得非常细腻,非常有层次。而辛弃疾那首词,因为那么长的句子才停顿,就显得非常有魄力。词的形式影响它的内容,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浪淘尽”,一个停顿,三字;“千古风流人物”,六字,他连起来是一个九字的长句,不过他的停顿是3-6的停顿。所以词人总是声情相合,就是词的韵律、音节的形式,跟他的感情、所写的内容是互相结合的。苏东坡还有一首词《八声甘州》,因为没有时间仔细地讲,我们只念前两句。前面开始第一句也是一个长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也是滔滔滚滚的,感慨古今、阔大高远的形式。他的形式跟内容配合得很好。
一般说来,苏辛都是以豪放见称的,可是苏东坡的另外一面成就也很高,就像这首《永遇乐》,他写得这样细腻,写得这样有层次,写得这样清新、婉丽。
“倒插”的结构和觉醒的境界
我们除了介绍作品的形式以外,还要讲作品的结构。柳永的词常常是顺叙,是按照他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层次写下去的。如他的《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空间、时间的进行都是顺叙。可是苏东坡的那一首“大江东去”,他写“大江东去”,大自然的景色;“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马上就是历史的史感;“江山如画”,大自然的景物,接下来,“一时多少豪杰”。他前面写的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古代的历史的人物,马上“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首词把自然界、人世间、古代、现在、历史上的人物跟他自己,进行一种突然的、精神上的结合。当然,词人有的时候可以顺叙,也可以“突接”,可是这一首词,苏东坡用了另外的一个办法———“倒插”———把后边的事情搬到前边来说了。
现在再讲诗词的表现。我们讲过,作品的优劣、高低、上下,是看它所传达出来的感发的力量。有些人常常误会,以为从作品外表上来看,形象如果特别美丽,就一定是好的作品。不见得。像晚唐人的“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个辞藻、形象都很漂亮,但是一点感发的力量都没有。有的人以为,形象要写得很新鲜才是好的作品,可是也不尽然。像苏东坡的这一首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再寻常不过的字眼了。
形象不在于是不是美丽,是不是新奇。杜甫的诗向来不避丑拙,也不避浅俗,比如他的诗句“群鸡正乱叫”,“衣袖露两肘”。“修辞立其诚”,文学的创作一定是以“诚”为本的。把真正的感情、感受表现传达得恰到好处,那就是非常好的作品。如果你只是用修饰、技巧、点缀、造作那些作品,外表上看起来无论多么美丽,永远不会成为第一等的作品。只有说你有内容而没有能力传达,从来不会说你没有内容而能够做出一等的作品!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那么寻常的两句话,但写的是非常真切的感受。陶渊明有两句也很简单的诗句,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暮春初夏,田间的秧苗长得很整齐、很好,一阵“熏风”,那种温暖的,不热也不冷的风,从南吹来。“翼彼新苗”,“翼”是翅膀,名词做动词用,这里是“吹动”的意思。“好”字用得这么寻常,而“翼”字用得这么生动。他把田园之中的闲适、对大自然中新苗的爱悦,用这样简单的几个字表现出来了。
越看到后来,越能体会到苏东坡开头的两句写得好。看他的对比,他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他后边写到“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圆荷”是圆的荷叶,荷叶还没有凋零;“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铿然一叶”就是叶子飘落的声音,所以不是说满树的叶子都黄落了,是偶尔有一片叶子飘落下来,所以就是在夏秋之交的季节。夏天的意思还很浓、还是很热,而晚上就有一种“沁凉”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带给你清新、清醒,尤其是从“黯黯”的“梦云”之中“惊醒”。
这里是一个倒插笔。在夏天快要过去,秋天快要来的时候,白天日光还相当炎热,而他睡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等到半夜忽然间梦醒了,他走出来,离开了室内的黑暗和忧闷,举头一望,明月在天,带给人一种清新、清醒,甚至一种人生哲思和觉悟,是唤醒人的一种感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讲晏殊的一首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什么王国维说这是成大学问、大事业的一种境界?就因为它突然间带给你一种清新、清醒的感觉。这种清新和清醒,不只是说你的耳目之间的清新、清醒,是从你的耳目传达到你的心灵的一种感受。
所以这首词,你要整个看下来就会更加体会到苏东坡写得好了。他是在这种情景之下写的。从那么黑暗的,忧闷的,脱离了白天炎热的晚上,忽然间大梦惊醒了,你也许几十年都没有“大梦惊醒”,突然发现“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而那个明月,是原来不存在吗?明月就在那里啊,只是因为你在睡梦里,从来没有睁开眼睛看到天上那一轮明月。
尽管“明月如霜”,是很寻常的句子,李太白就写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诗句的时候,不要担心是不是古人用过,只要你的感受是新鲜的,它就是你的。你的感受如果不新鲜,尽管你写出“鱼跃练川”“莺穿丝柳”,也没有任何感受。
什么叫“好风如水”?文学用形象来表现,这个形象不止你眼睛看到的颜色、形状,我们的眼耳鼻舌,凡是能够传达出来的具体真切的感受,广义地说,都是一种形象的表达。耳目鼻舌身意的各种感觉都是具体真切的,各种感觉也可以互通。我们说“令人为之鼻酸”,这个“酸”,本来是一种味觉,不是一种身体的触觉,可是你也可以说“鼻酸”“腰酸”“腿酸”。“好风如水”,这个“水”,他说的是触觉,“风”吹在你身上,好像有凉水接触到你皮肤的感觉。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用非常寻常的两句话来叙述、形容,但是他把这种清新、清醒的感觉都传达出来了。有时候你的形象虽然很多,但是你有没有传达出一个主旨?有的诗人、词人会举很多形象,结果就变得非常散乱,就是说他形象虽然很多也很美,可是每个形象给你的提示是非常散乱的,不能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力量。
苏东坡这首词层次的进行很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这是“清景无限”。诗词的叙述,如果统统都是概念,就会太模糊让人没有具体的感觉;如果统统都是形象,没有一个综合把它整理出来的效果,就会比较散漫,所以他有把形象结合起来的一个概念。
在诗词里,“形象思维”跟“理性思维”常常互为因果,互相效力。所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如果没有“清景无限”这样的总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紞如三鼓,铿然一叶”,就这样写下去,东一个景象、西一个景象,它就散漫了,不是吗?所以他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给你一个概念,是他从那个“黯黯梦云”的幽暗的室内刚刚走出来的明亮和清凉的感觉。
后边的内容就越来越细致。“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刚刚从屋子里走出来,你所看见的是什么?“明月如霜”,你所感觉到的是身上的“好风如水”,那时候还没有仔细地看到小的东西怎么样,等到你已经清醒了,而且在园子里散了一回步了,才发现“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苏东坡不是只会写“大江东去”,不是只会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他同样会有这样非常细腻的描写。
他真是观察得细微。“曲港跳鱼”,“跳”字,普通话念“tiào”,可是在诗词里,它是念平声;“港”者,是说那个水岸的边上。他说在那个弯曲的、曲折的水岸的边上,看到里边的小鱼在跳。这个写的是静夜,在安静的夜晚,你才会听到鱼跳的声音,而且鱼也才会跳。如果有很多人,鱼害怕,可能就不游近岸边了。“曲港跳鱼”,写夜之静。
“圆荷泻露”,“泻”是动词,写夜之久。露水凝结在荷叶上,薄薄的露水,经“好风”吹动,荷叶摇摆,荷叶上的小水珠滚动,汇聚成大水珠,大水珠滚到一边,“噗”一声,就流泄下来了。这个是夜之久。如果夜不是很久长,露水不会这样浓,不会凝结成一个大的露珠,所以他现在写得很细。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后边的一句,是苏东坡从身体上的清醒到心灵上的觉悟。“寂寞无人见”,这么美好的天地,这么美好的景物,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而他也是因为睁开眼睛看到,他才知道。当没有走出来以前,他辜负了多少美好的东西!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郑骞的《词选》里写的是“铮然一叶”。“铿然”和“铮然”都是一种声音,本来是一种金属的鸣声。《论语》上记载,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学生谈话,孔子让他的学生“盍各言尔志”,你们都说一说将来的志愿是什么?当时有一个叫点的学生,“铿然,舍瑟而作”。点当时正在弹瑟,“铿然”就是他手弹的瑟“铿”的一声响,然后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这里苏东坡写的是什么?“紞如”,是鼓声;“铿然”或者“铮然”,是夜声,是敲更鼓的声音,还有落叶的声音。所以他清醒以后,就听到街上巡夜的敲更鼓的声音。“紞如”的“如”字,是形容词加的一个语尾助词。形容词后边可以加“然”,也可以加“如”,比如说“欣然”。
你以为这里是从“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接着写下去的?一点儿也不是!他是“倒插笔”!“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他在深夜醒来,从屋子里走出来,看到“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有了心灵上的觉悟。他是怎么醒的呢?是“紞如三鼓”的鼓声,是我窗前的一片落叶声。
“铮然”“铿然”都可以指落叶的声音,可是郑骞的《词选》为什么要说“铮然”?韩退之有两句诗,说“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他说在空阶之下,有一片叶子飘落到台阶上,那个声音好像是“琅玕”,“琅玕”是一种玉石,好像玉石碎裂的声音,是很清脆的声音。这是要在更深夜静的时候你才会听到这样细微的声音。
总而言之,“紞如三鼓,铿然一叶”,苏东坡说是鼓声、落叶的声音把他惊醒的,是“黯黯梦云惊断”。“黯黯”是形容他的梦的,梦中的茫茫的、昏沉的那种样子,而那个梦之渺茫,梦之漂浮不定,像是天上的云一样,你不能够掌握。“断”者,是梦没有做完就惊醒了。
“夜茫茫,重寻无处”,所以你看,他完全是“倒插笔”,当这个梦刚刚被惊断的时候,是茫茫的一片黯黯,他梦见什么?这首词上有一个题目,“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白氏长庆集》卷十五有《燕子楼》三首,序中白居易写道: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这个尚书指张建封,白居易说,当他做校书郎的官职时,他游历于徐州和泗州,张建封尚书亲自宴请他。当喝酒喝得半醉的时候,张建封就叫盼盼出来给他们敬酒、唱歌、表演,增加他们的欢乐。白居易就赠给她一首诗,说:“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他说这个美丽的女子盼盼,当她喝醉了以后,她那种娇柔的姿态,好像是不胜酒力,就是不能够支持她的身体。她那种柔弱的、要醉倒的样子,好像是风前的一朵牡丹花,随风摇动。
从此以后,我没有再跟张建封他们有来往,“迨兹一纪矣”,一纪就是十二年,有十二年之久了。他说昨天有一个做司勋员外郎的人,名字叫张仲素,字缋之,来拜访我,于是他吟了新诗《燕子楼》三首,三首诗写得非常美丽。我就问他,你这《燕子楼》的三首诗写的是什么故事?这个人就告诉他,这三首诗是为关盼盼作的。他在武宁军这里工作了很久,武宁军就是在徐泗这一带,所以他听人传说当地有关盼盼的一些事情。说张尚书死了以后,他的尸骨埋葬在东洛的地方,而徐州这里的彭城,有从前张建封在这里镇守时的一个宅第,宅第之中,有一个小楼,叫燕子楼,关盼盼当年就跟张建封住在燕子楼。
张建封虽然死了,可是关盼盼还留在这里,她想到旧日张建封对她的恩爱,不肯改嫁,所以住在这个楼里十几年。说她非常幽独,自己一个人闭锁在楼中,很孤独,到现在还活着。白居易喜欢张缋之的三首诗,也“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下面欣赏白居易这三首诗:
其一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这是白居易感慨张建封跟关盼盼的一段爱情故事。苏东坡说他是“夜宿燕子楼”,梦见盼盼。每一首词的结构,它整个的章法的进行是不同的。这一首词在文字上面的进行是,“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可按照事实发生的经过,是“紞如三鼓,铿然一叶”的落叶的声音把他的梦惊醒了,“黯黯梦云惊断”,然后当他惊醒的时候,长夜漫漫,是很黑暗的深夜,“夜茫茫,重寻无处”,他想追寻他的梦境,梦境却消失了。
苏东坡的自我与超脱
现在苏东坡梦醒了,“夜茫茫,重寻无处”,你半夜梦醒,四周都是黑暗,眼前好像还有一种梦境的、一些残余的印象,亦幻亦真,亦是亦非,可是等你真的想要追思回想的时候,反而越来越不清楚了。
再下面一句呢,“觉来小园行遍”。他就起来,披了衣服,来到院子里。“觉来”两个字不只是写他现实的,从一个大梦之中惊醒的、觉醒的“觉”,而且有从迷茫的梦境中醒来后,看到外面“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感受到一种思想上的、一种哲理上的对人生的醒悟。
“行遍”两个字,也写得很好。我们以前讲晏殊的《浣溪沙》,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徘徊”两个字非常好。因为在这个徘徊之中,在苏东坡的“小园行遍”的“行遍”之中,有多少感情,有多少思索!所以我说在这首词里,有苏东坡对于人生的体悟和感受。
就在“行遍”之中,你看他的承接,他前半首写梦醒、写小园之中的景色,后边就写他的感慨了。他说“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好像是另外一个新的开端,可事实上,他感情的线索是从“小园行遍”一直写下来的。当他“小园行遍”的时候,他说我是“天涯倦客”。
我们在讲他的《念奴娇》的时候,说他九死一生,几乎在监狱里被杀死;贬到黄州,然后又被贬到汝州,他说人在世界上是“来往如梭”。你的行止,今天贬到这里,明天贬到那里,完全不是你自己做决定、做主张,所以他说“天涯倦客”。这个不是徒然的一句话,这里边有苏东坡的很多悲哀和感慨。以东坡的才学、抱负,他的忠爱、他的志意,而半生流转,被贬谪在外边。所以,他说我是“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苏东坡是四川眉县人,我们上次讲他那首《满庭芳》的词,他也说过:“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难道我真的贪求这一点点禄位,我不想回去?我也想回去。“天涯倦客,山中归路”,但是我现在没有办法回去,所以他“望断故园心眼”。我内心希望回到故园去,眼睛也常常遥望故乡。我心也望断了,眼也望断了。
苏东坡这个人非常妙,你看他的《念奴娇》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后他自己就站出来了,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现在他说我是“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后面是谁?是关盼盼,是“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想象力之丰富,古今结合之迅速,这都是苏东坡的特色。苏东坡之所以能够从不幸遭遇中超脱出来,有几个重要的缘故,一个是“通古今而观之”。如果你不能够“通古今而观之”,所有的灾难都在你一个人的肩头,负荷不了。可是当你知道悲欢离合和所有不幸,不是你一个人遭遇,古往今来,没有人不遭遇;而且,盛衰荣枯它会循环,它会转变,灾难既不是你个人的,也不是永远长久的。在这种通达的看法之下,灾难不是我个人的,灾难也不是永恒的,“苦雨终风也解晴”,它总会过去的。苏东坡常常把盛衰、悲欢、离合的事情,“通古今”来看,所以他说,我今天在燕子楼这里,燕子楼过去有一段张建封跟关盼盼的英雄美人的死生离别的往事。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燕子楼里英雄当然已经没有了,美人也没有了,只有楼中的燕子还年年在这里筑巢。当然,这个燕子是不是当年张建封那个时代的燕子?肯定不是。张建封是唐朝人,现在已经到了宋朝了,燕子比人的生命更短促,肯定不是当年的燕子了。可是从表面上看,晏殊的词说得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空锁楼中燕”,这个楼现在是空的,“锁”是空洞的,闭锁的,没有人居住的;只有燕子还在屋檐下筑巢。
苏东坡常说“梦”,《念奴娇》词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现在说“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他所说的这个“梦”,在这里是呼应他前半首所说的“黯黯梦云惊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这些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有哪一个是从人生的大梦里真正觉醒的?大家常常都被眼前的、虚幻的、外表的得失而征服,所以就“但有旧欢新怨”。
人总是觉得没有得到的是好的,已经丢掉的是好的,常常忽略了最珍贵的眼前,正如晏殊所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过去的,你抓不回来;将来的,你现在还不能得到,唯一宝贵的,是你的“眼前”。苏东坡用他的生平证明了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因为曾经下过监狱、遭到流贬,说今天上朝我就跟风跑了,他仍然要坚持他的理想和志意,这才是苏东坡。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在徐州的官府办公所在地有一个大厅,相传这个厅是当年项羽在徐州建立的,东坡来了以后,他把这个厅重新修建了,给它起名叫“黄楼”。苏东坡虽然常常说“人生如梦”“古今如梦”,可事实上,苏东坡的自我意识其实非常强,一定要从两方面来看他。
他现在说燕子楼,看到燕子楼就怀念关盼盼,可是我苏东坡在这里也盖了黄楼,将来千百年之后,说不定有人再到这里,他们也会给黄楼题一首诗、填一首词,怀念我苏东坡,不是吗?
他说“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将来“异时对、黄楼夜景”,有人面对着黄楼夜晚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就会为当年宋朝的这样有才学、有抱负而终生没有施展的一个苏东坡而慨叹。你要知道,一个真正超脱,能够把得失荣辱、一切的利害完全看破的人,才真正是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的人。
凡是古今的杰出人物,他们能够从得失、荣辱、利害之中看通透,能够超脱出来,而不是糊里糊涂就“人生如梦”,因为他们真的有对于自我的一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陶渊明为什么这样淡泊名利,躬耕归隐?因为陶渊明认识他自己。他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尽管天下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我陶渊明也仍然是我陶渊明,假如没有一个知音存在,那也就算了,你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但是我知道我为什么做了这样的选择。
这看起来很矛盾,他有时候“如梦”,有时候好像是很虚幻的,可是为什么苏东坡的自我意识这么强?就因为苏东坡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司马迁当年因为李陵辩护,在朝廷上主持公道,受到了人生最残酷的刑罚,就是“腐刑”,司马迁写了《史记》,《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上说,这部《史记》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这一部书有“我”的东西,有我自己认识它的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里边,尽管现在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意义和价值,它的意义和价值仍然在那里,尽管我“藏之名山”,说不定千百年之后,就有人会认识它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苏东坡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你看这几句,结尾的四个字,说得非常有力量,感慨也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