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为《旅欧札记》写一段文字。
这不仅因为对所生存的星球命运的关切,也为同为新闻记者职业的使命承载。更多的,可能还是这个题目触发走过欧洲后,归程的行囊难免装着世界“文明比较”这样一个深层的问题。而对文明比较的深层思考,又是当今世间交流中容易忽略的程序缺损。
当导游小姐挥动小旗帜引路,现代旅游正成为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深厚的人文自然遗产凝固成“到此一游”的风景留影,全身心的旅途人文思考反倒容易变得难以承受。这在历史积淀太多太多,现代文明又过于辉煌的欧洲,真正的“深度游”充满着思想跋涉的艰辛。
世界对“全球化”谈兴正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如果我们赞美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的伟大断言,就不能不承认,今天再孤独地描述自己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话语往往深沉。当代旅游作为各民族间的文化接触,是否可以一试“全球化”的心境和视角?
或许置身这一语境,好些问题反倒可能变得轻松。
困惑的学人在孜孜寻求这种轻松的描述。
比如,人们在新千年来临的时候曾经忘情欢呼过,但大都知道,以千年计并不是最好的时光刻度,因为新纪元只有象征的意义而没多少历史科学的价值。不以千年计,而以1500年计,这是当代历史观察提出的新视角。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就执此论。这一历史观认为,“1500年前”的世界历史只是“区域史”。
在“区域史”时期,世界各个文明区域虽有交往,但还是以相对隔绝、独立发展为主导。而“1500年以后”,以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为标志,各文明才真正开始了大规模联系的划时代进程。伴随各区域各民族间的商贸、传教、争战,带来空前的交流、接触、碰撞、融合。这种文明的“全球化”流动,才真正汇聚成特定层面的“世界历史”。
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也支持此说。
变换的视角,可否对思考欧洲文明提供新的视野?
五百年前,欧洲人从文艺复兴中苏醒,航海驶出地中海,继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至今我们仍不难想象,非洲“好望角”的地理发现,使欧洲的欣喜几近疯狂。世界其他文明区域因此成了欧洲人的新兴市场和殖民地,借助传教士、生意人、冒险家,欧洲移民传播全球,欧洲文明亦散布全球,并成就出今天注目的现代欧美文明。
人类历史从不安宁,当今世界很不安宁。历史的不安宁留下无数文明的碎片,当今的不安宁在继续着文明碎片的整合之旅。
纵观世界现代文明,在“全球一体化”中欣然地融合,也在激烈的冲撞中痛苦地认同。人权、贫困、饥饿、战争、恐怖,大都潜在着生活方式的强暴或兼容的企图,世界正为定义更新层面的文明含义,寻求新一轮文明秩序而困惑。面对世界文明追求同一性的趋势,欧美,具体说来是欧洲文明及其价值观对全球的影响和地位,严肃地摆在各民族文明发展战略构架之上。这便是关注欧洲及其文明的意义前沿。
欧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心,还是世界文明的祸魁?五百年来,纠结不清,难存一词,困惑几多历史教科书,也困惑几多寒窗读史人。亲自走过欧洲,肯定能增加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任何文明都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拒绝其他文明。如何看待和汲取另一类文明,始终是文明发展不能回避的课题,尤其是现代化几乎与“全球化”同义的今天,尤其是在面向世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和世界近代史的焦点,欧洲人文荟萃,璨若星河,其人文精神,其思想成果,其科学技术,其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及文化时尚,都深刻影响甚至主导着世界潮流。历史书籍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欧洲知识,互联网还能让人绘声绘色地体验欧陆今夕,但要神会个中三昧,非得要有亲身游历的文化接触。感谢时代为我们体验自己文明以外的各类文明提供了可能,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走进欧洲,传说中的卢浮宫、凡尔赛、凯旋门、滑铁卢,圣殿中的歌德、卢梭、伏尔泰、马克思,都可以用身心去触摸,而不再是雾里看花的遐思和形而上的冥想。
或许,除去森林、湖泊、瀑布、村落、古堡和身体散发着迷人芬芳的维纳斯雕像外,也是基于上述这些不约而同的理由,行色匆匆的欧罗巴之旅,完全可以成为深沉的欧罗巴之思。欧洲文明创造的富丽、堂皇与傲慢,欧洲进程曾有的黑暗、血腥与曲折,在当代欧洲里都展示得细致入微,让人思索得波澜壮阔。
赏心悦目的风情描写与面对历史的严肃沉思,走进油画般的欧陆风情,又置身殿堂般的史学课堂,生动的旅游讲解与精当的历史论述,欧洲文明邀请游人一道同行的激情和良苦用心,当然也掩饰不住对“全球化”进程的认同和欢呼。
应该说,所有这些都需要出自对世界所生存时代的无比倾情,这是严谨学道中人必有的品格,也是当今“出国游”课件应备的品格。
我欣赏此种品格。
(摘自《中国人的境界》,作者系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