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日负暄,逐光暖行,读完诗人黎阳从蜀地邮来的诗集《西岭笔录》。诗集装帧设计素雅简淡,诗集名中的“西岭”是地理坐标,更是诗人的精神文化源头。集子所选诗歌从西岭衍生出发,涵盖大半个中国,取材宽广,立意新颖。“笔录”是指诗人走南闯北,撷取山水草木,把自然奥义,地理印记和人生境况一一抒于笔端,用独特行吟建构出一个诗情盎然的世界。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一个手持明月的人,用词语的风,吹醒山岚”。诗集《西岭笔录》收录了黎阳的近两百首诗作,由“山河录”“草木篇”“时光书”“穿云简”四辑内容构成。诗歌围绕诗人与故乡、古人、自然、自我多维展开。记史,言志,抒怀,既有浓郁的故土情思,又有对命运的咏叹,洞幽烛微,立体呈现人到中年的气度和质地。是诗人以诗的方式,在路漫漫的求索中,对自身经历的一次梳理与省察,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思索。
写作手法上,黎阳的诗歌总体呈现出古典情怀,当下生活体验与现代手法的交融。既有传承,更有创新,带着洗炼的神韵与美学的品格。写自然景观,也写历史古迹;写人间烟火,也写灵魂密语。有时探幽入微,有时高屋建瓴。不雕琢,不艰涩,即便是隐喻、象征等深度书写也深入浅出,丰盈饱满,体现出诗人传统汉语的艺术素养和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
一
毛姆说:“我们必须深怀谦卑,看到宁静之美。”诗人总在安静地记录,他以自然景象为载体,抓住精准的意象,通过内心体验,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开篇《在金口河,观摩三线工作旧址》这首,由“红色的方砖”“高悬灯盏的篮球场”写起,然后用六个“直到”的铺排,描摹展开一系列的意象,一气呵成,又层层推进,最后落在“才让一片月色,落进短短的分行之中/才让行吟的脚步停了下,停在一句诗的眼睛上/出现三条成长的线”上,写出历史深厚,时光变迁,也立足于当下,传达出对金口河的热爱。又如《在大邑,川西坝上的读民居》一诗中,通过“瓦片”“烟火”“稻田”“渔歌”“盆景”“星斗”等典型意象来突现川西民居“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的特色和文化趣味。再如“诗人坐在西岭和大兴安岭之间/看着北斗星勺柄旋转/看着那些松针和落叶/飞舞的精魂,一直沿着/天命的轨迹落进荒野和人海”,这首题为《那云从山腰攀援而上》的诗里,诗人借“北斗星”“松针“落叶”等意象来思考人生,写人的境遇。“苔藓,错落有致,履历上写满清晰的雨雪,也留下满天的云霞”(《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则由“苔藓”联想到“雨雪”与“云霞”,并非单纯描述,而是充满内蕴和令读者想象的空间。
“雪”这个意象在诗里频频出现。很多诗题就直接写雪,如《额头上的大雪》《一片雪花总是把命里的冷存在纸上》《纷纷暮雪下辕门》等。诗人不仅用心描绘自然之雪,更着眼于时光之雪,借雪来表情达意。如《窗含西岭千秋雪》中“我掩上了窗帘,转过身/雪已悄悄地爬上两鬓之间”以揭示光阴远去,中年已至。《雪乡的鱼》中“游弋的鱼,是命里的缤纷/鳞片,闪着年少的光波”则有对童年的回忆与怀念。《北方以北》中“东北人认命,在北方/春夏秋冬里穿行的人/都是安分守己的雪/一句话都可以融化的雪”,《一场大雪没有阻断思念的降临》中“我知道这场雪下得我害怕/每一场雪,都会有亲人走开”两首都是用雪来写故乡与亲人,在孤独的遥望岁月里,诗人常把西岭的雪想成是故乡东北嫩河流域的雪。总之,诗人写雪,既有飞花坠地的轻盈,又有沉重的疼痛,有对故土的深情回望,有对生存的思考,有对事物的关照,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黎阳在灯火黄昏里,手执明月,以典型的意象书写所见所闻,细腻中见豪气,诗意里见开阔隽永。另外众多标题引用古诗句,古典包蕴现代,飘逸不失个性,洋溢独特的韵味。既是对诗词的爱好,对古典诗学的承继,更是诗人体悟了古典诗文精髓之后,带着觉察和融合的一种实践,是古诗技法的现代重置。
如博尔赫斯在谈话录里所说,“当我仰望月亮,我所望见的并不仅仅是天空中一个发光体,它也是维吉尔、莎士比亚、魏尔伦、贡戈拉的月亮。”诗人笔下的这种借物抒情的情感是个人的,也是普众的,有着普遍意义上人文的关怀。由此可见,黎阳的诗歌很好地彰显了新诗百年来遵循的现代诗歌融情于景,精选意象,在诗性元素中表情达意的特色。
二
《西岭笔录》里的诗歌是安静的,也是情绪饱满的,见温度和亮度,有独特的气质和诗性审美。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与悲悯情怀,更有创新性。诗人有一颗细腻敏感之心,对世界与万物有慎微体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用传神的言语表达,如《鹧鸪声里数家村》中“只有狗叫声,喊碎了池塘的涟漪”,《竹杖芒鞋轻胜马》中“赶考的人背着夕阳的余香”,诗句里面的“喊碎了”“背着”等用词精准,很有嚼味,萦绕出澄明清澈,温馨暖人的画面和意境,多有精妙之味。《一朵浪花开出来的往事》中“一朵浪花开出来的往事/不是美丽的绽放/而是开放中的撕裂/痛入心扉的词根怀着恻隐”,往事如水,现代性的设喻里则见内敛的伤感,在生命个体之中见内心的疼痛,具体而微,真切深邃。
《方言 故乡的河水》中写道“水花荡漾/然后在产生一些涟漪/一根依然系在故乡井绳上的绳子/猛然晃动起来/许多身影”,《把一匹马从身体里赶出来》中写道“我决定要把她赶出去/让她自己去寻找/她梦里的乌托邦”,《转身即逝的烟圈》中写道“一个平常的句子在开花/留在手指上都是证据”,等诸多诗句则用实验性的笔触,描绘人与故土、自然,抑或当下千丝万缕的联结。把人性幽微与内心隐秘,把生命经验植入到诗歌的肌理,视角新颖,想象丰沛,有双重或多重时空的叠加,在意境的营造上极具创新,并富有浓郁的哲思。
《在蓑衣岭 褴褛开疆的灵魂还在飘荡》,行走在蓑衣岭,诗人这样写道:“筑路救国的525公里路上/有三万人倒下/有三千人埋在峭壁之下/成为一座风雨中无字的碑文”,思绪飘远,抚今追昔,见苍凉,见疼痛,有对历史的感慨和对飘荡灵魂的悲悯,传达出对生命,对死亡的深刻思考。
《似花还似非花语》中“依然开放,依然淑慧/只是一朵花从婉转的生活里转身,成一句开示的偈语”,《不信东风唤不回》中“迎面的春,从大雪深处伸出来的牙齿/咬着幼年的蹒跚和回眸”“我相信东风会从字典里走出/只要东风还在,我就可以/东山再起”等诗句,古典意象重新获得了审美认证,除了温婉的意境,更见一种内在的智慧与坚韧。
诗歌的意象元素构成意境的经纬。无论是长焦距还是短镜头,黎阳的诗歌立足当下,透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诗歌观,既有传统的抒情风格,亦有暗示、通感、意识流动等先锋精神,外部景象与内心呼应,很多诗歌注重日常性与思想性的融合,有内化的穿透力。诗是语言的极致,诗人打通了万物与我之间的通道,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林中路》中写的:“只有诗人才能愉快地感受一件事物的美,感受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美的神秘规律。除他以外,谁也不能给我们传达美的魅力。”这也印证了诗人黎阳在创作诗歌时,融思入物,描摹意境,在诗意经纬中呈现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特色。
三
登山临水,怀古思乡,诗人对生活有深刻的洞察,把日常所见所闻转化为诗句,对自然进行细腻描摹,更多的带了自觉的警醒。《学诗谩有惊人句》中“我只是用文字,一点点拨开灵魂深处的恻隐 /用平仄之间搭建自己的桥 /渡过自己的青春”“唯有自渡,才能把光阴留住”既道出诗写意义,也是人生宣言。
长恨春归无觅处,很多的乱码需要理顺。诗人是风的追随者,也是花的园丁,从一个词语,向另一个词语致敬。“哑树,在雨雪中成长/树冠在夜空的暮色/中年身影定格在向上的石级上”(《阶前梧叶已秋声》)等诗作里,一个中年人向上的姿态、精神内核与现代意识可见一斑。
具体而言,“岁月就是一坨高挂的腊肉/记载着不断被拿起放下的期盼让风语的轻柔/换来生活高远的晴空”(《移步海棠镇》),是对时间的感怀。“古树参天,而树下的隐者早已不见踪迹” (《在道济真人故里的行吟》)“今日看不到昨日金戈铁马/只有一缕茶香/蜿蜒直上云霄”(《罗目参禅》),“斜阳之处,清扫不尽的/其实不是果皮/而是满眼的滚滚红尘”(《九龙山十八宫残照》),以上三例是对现实的感悟。“怀揣时运不济的歌者/在人群中飙着高音/做着最苦楚的生计”(《长河落下的背影》),是对命运的感慨。 “中年字的温度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别人的或者自己的情丝,不是太短就是太细/真正的遇/总是在错过之后的惺惺相惜”(《心里有几棵红杏》),则是对爱情的了悟。《莫高窟壁画》中“一枝菩提生长出的累累硕果/ 却在文明的泥土之下/ 悄悄发芽”,以及《沱江石佛》中“觉悟的人,有庙堂和花朵的供奉”“众生也是自己”,《东窗未白凝残月》中“喧嚣的叫声,和拔节的过程/都为了衰败和涅槃”等充满禅意,更有诗人的觉慧。
除感悟外,诗人还深怀感恩,《纷纷暮雪下辕门》写道“这是灵魂,黎明的停顿/我从窗口,遥望贡嘎山的天命/还滁皆山也,维此厚待/这个东北的汉人”,诗人记住桃花的妖娆,也记住了那个栽树和浇水的人,字里行间充满感恩。对于工作,对红星路85号更是充满感情,“东风夜放花千树/在这个甘为人梯的院子里/你总会看到/落进眼眸里的春晖”,孜孜不倦,甘愿为他人作嫁衣的形象跃然纸上。
《壬寅年 仿古兽面竹报平安》中“健康是根,生出雨后的青笋/衍生出一片茂盛的竹林/平安是福/不仅尊人还要人尊/修身养性的本”,《做一个有光和热的人》中“把所有的分行的热/聚集起来/然后展开一片星空”,《寒馨,开在淄博的梅》中“有风吹来,瓦当的釉色不减当年/有光的人,总是盛开”等等,诗人追寻光芒,力求心灵净化。另外在诗里还与王阳明、王实甫、王安石、王之涣、王昌龄等遥遥对话,既是与他们的一脉相承,更以表达宏伟的志向。
灵魂如同镜子,文字就是镜子呈现出的影像,诗歌从心开始,以文字的载体呈现生活本真的底色,更是灵魂的警觉。黎阳追求内心宁静,感知自由,也探问人类存在价值。即使在痛苦的时候,也相信世界的美好。融汇合一,心向美好,永葆本真,在诗歌版图中追寻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无疑也是黎阳诗歌的显著特色。
吉尔伯特说:“诗人必须寻求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深度和温暖。”黎阳诗歌的底色是有深度的,也是温暖的。同声共情,诗人通过行走的途径来透射现实,呈现赤诚之心,以明晰和健朗的风格,对自然世界和内心灵魂深刻洞察,并在诗意的沉稳与舒缓中回赠生活。
黎阳的诗歌涵盖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个体的体验觉察,以及人生目的等多重主题,呈现出根底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西岭笔录》是诗人创作成熟的标志,更是一次成功的示范。
“西岭看我的时候,时光在书写滴水的暖意/看她时,我也在寻找诗的立意/这些文字才有归宿和美丽”,用《心里有几棵红杏》的诗句来结束本次阅读带来的愉悦。用词语的风,吹醒山岚,也吹醒读者,《西岭笔录》是了解和欣赏诗人的窗口,也带给读者直抵人心的力量、美学魅力和艺术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