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晚到一天,错过了莲宝叶则。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从另一方面说,这说明我和阿坝县的缘分还有下一次,甚至更多次。出红原机场,深秋的阿坝县被正午的日光笼罩。四面起伏但浑圆、平坦的山上耸立与倒伏的,都是使尽浑身解数,向着天空生长的青草,当然还有红花绿绒蒿、展毛金莲花、羊角花、狼毒花,最普遍的是寻常可见的格桑花,一片片一朵朵地在旷野之中摇曳天地。驱车进入其中,一座座形态丰润、花草披覆的圆形山包,被大团大团的云朵端着、提着,坐落于高处。山包似乎也察觉到自身的美,便用一道道沟壑,来表达羞涩。
山路曲折但大部分路途平坦,进入其中,像被大片的绿色吞没了一样。一台车、几个人在其中的感觉,好像是一只庞大的蝴蝶及其背上的几粒花粉,只要一阵微风,就摇荡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接近一座位于山顶上的房屋时,突然闻到浓郁的香气。房屋外面是成片的刚被收割了的青稞茬子,一畦一垄地,在起伏的山坡之上,宛若一道道金色曲线。与此同时,我也嗅到了一股淡淡的牛羊粪便的味道,是那种新鲜草腥味儿,叫人想起游牧者在山岭和沟坡上的歌声。这个季节牧草丰盛,牛羊大都在深山低头吃草,为即将来到的冬季准备肥厚的脂肪。每一种动物都是有灵性的,也都对自然有着极强的适应力,尤其高海拔地区。
阿坝县为巴颜喀拉山最高峰莲宝叶则之余脉,黄河与长江同源分流之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年宝玉则山位于其西北,鹅持下仍山立于其北,阿依拉山高耸东南。十年前,我到西藏山南,即使在海拔5200米的高度,照样轻松走路、抽烟和拍照,甚至做一些拍照动作。十年后的今天,凡是要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心里就有点发怵。相比于这里的动植物,在低地生活久了的人显得格外脆弱。这可能是心理上的怵怕,却也是常年在低地生活者的一个弱点,高处不只是“不胜寒”,海拔本身也是一种杀伤力。
房屋不算古旧,但是纯正的藏族民居,墙壁宽厚,中有瞭望孔,上下三层,本来有点热,进入其中,凉意袭来,不一会儿,竟然有些冷。这种建筑无疑是具有实用性,兼具安全性的。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不仅要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且还要与猛兽,甚至其他可能的敌人作斗争。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身心都会有十足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天性所需,人和动物都是,甚至连这一座民居四周的青稞、荆棘和花草,以及地下的昆虫也都如是。
民居的一侧,还有几间房屋,同样由黄土、草芥夯筑而成。其中一间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藏香,还有制作工具和原料等。同行的阿坝县文联主席麦拉说,这里的几个小伙子和小姑娘很喜欢制作藏香,也总是想着推陈出新,制作出不同味道和功用的藏香。这也是一个益人益己、敬神敬天地敬万物的“产业”,任何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肯定是因地制宜,发挥地域和地方优势。非常奇特的是,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哪怕相距不过数公里,其气候和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迥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是经验总结,也是客观真理。
比如藏香,这门技术可能有很多人掌握,但未必人人都可以制作出“藏香的藏香”,这就是地理气候的作用,唐人刘元载诗说:“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都不尽相同,何况地域分别呢?尽管此前我也在阿坝、西藏等地多次接触藏香,但都是走马观花,草草一看罢了,当然也买过,用以提神醒脑,可对藏香的了解只是皮毛。在阿坝县现场观看,我才知道,藏香的香融合了中草药、药石、植物汁液、动物脏器等成分。制作工艺也颇为讲究。其中有一款,我闻了很久,觉得柏树叶、肉蔻、丁香可能也在其中,味道极为特别。还有一种加了陈皮、灵芝粉、藏雪莲的,燃烧起来,味道也很特别。麦拉告诉我,藏香制作工序繁杂,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可尤其要用心,有想法。
不论哪一种事物的制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用心与否。香这种物品,大抵是采集大地动植物精华,形成一种混合香味,用以安神、赏玩,而其最大的用处是敬奉神灵。从甲骨文看,香字上面有枝干并有一些籽粒,下面是一个容器。其意思大致是采集植物精华,形成一种气味,通过这种气味,再传达到肉身,进入灵魂。香这个味觉,其实就代表了一种愿想和愿力。我觉得,香的发明和延续,最主要的用途大致是祭祀所用。记得小时候,读过私塾的爷爷对我说,有一年他去一个道观,遇到一个老道,看起来很不讲究,可身上有一股香味。他还说,道行高的人,或者一辈子行善积德的人,身上都有香味。孩子身上也有。因为孩子刚出生,还没有经受人世之苦,心里没有怨念恨意,身体自然会散发出香味。
不仅是得道与至善之人,一方水土亦如是。
下山再上山,公路在山间弯绕,车窗外的原野一色翠绿,全部的山坡都毛茸茸的,蓬松富有弹性。在车子的奔行之中,山冈和沟壑交错,好像奔驰在波涛之上,有一种轻微的眩晕感。再向前,云朵突然密集了起来,几乎贴着山顶,也好像是神兽飞行。我用手机不断拍照,随便一幅都是绝美的风景。看着那些伸手可触的云朵,以及云朵之上的湛蓝天空,忽然想起神话中的腾云驾雾。我也发现,在低地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云朵在这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纯粹是有色的水汽,更有空灵的意味。它们或如奔腾的牦牛群,或像分散奔赴的猛兽,一块块一片片,似乎是某种谶言,以明确的方式,给人和大地以沉默的昭示。这使我想起一句古老且有意思的话,“天垂象,圣人则之”。尽管有些宿命的意味,但人们从来就从内心里相信,天地之间的一切,不论有形还是无形的,只要出现,就一定具有喻知的意味。
麦拉说,这里海拔3400米左右。我哦了一声,反而觉得她要不说,我不知道,倒没有什么感觉。她一告知,身心就有了紧束感,以致心跳加快,全身不自在。古人说人所有的不适和病,都是“情志”不畅的结果,从我个体的体验来看,确实如此。
到一座山顶上俯瞰,整个阿坝县沉浸在一面巨大的坝子当中,楼房和平房高低起伏,外墙皆是吉祥的红色和圣洁的白色。对面山冈上似乎浮着一团黑云,那边好像下着雨的样子,密集的青草很油亮,好像一片倾斜的海洋。而这边的云朵则是白色的,日光穿过虚无的缝隙,使得大地明亮且清爽。转过一道山岭之后,车子向下途中,有几座村庄坐落在河边与斜坡上,有传统的藏族民居,也有现代的三层小楼。在其中,我还发现了一家关于青稞种植和研究的单位,蓦然觉得惊奇。麦拉说,阿坝县青稞种植很普遍,牧民和农民积极性很高,青稞高蛋白质、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含有18种氨基酸,不仅可以制作糌粑,酿造青稞酒,它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在西藏、阿坝和甘孜等地,我多次吃过糌粑,个人感觉,其味道与小时候吃过的玉米炒面有些相似,但比玉米炒面略微细腻一些。我尤其喜欢那种味道,还有一个人抓一只碗,用手指捏,然后再放进嘴里嚼的感觉,有一种天然的朴素感。也喜欢喝藏茶,尤其是奶茶,冬天寒风席天卷地,坐在帐篷里,围着一盆火焰升腾的炉火,喝藏茶,聊天,或者听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肯定是美妙的享受。我用手机上网查到,青稞具有“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泄”等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而且,这种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的植物,也是经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物种的传播也有其道,与高寒地区人们的融合水到渠成,不仅身与心,还有文化和信仰。由此来看,人和自然万物的关系,始终是“并育而不相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青稞的味道就是高海拔生命的味道。
在高原,视野总是开阔的,且非常明朗。车行之间,远眺的山在天幕下隐伏,连绵纵横犹如卧龙或者奔马,更多的则静若处子,给人一种辽远肃穆的安静之感。到各莫寺,站在宏伟的建筑之下,有一种被震慑的感觉,看着那些来自南非的紫檀木巨柱,飞檐画栋,以及宝相庄严的佛像,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那种静,是天地人共有的一种“境界”,身在现实却如在梦中。随着当地一位小伙子逐一瞻仰,面对一尊尊佛像,一件件法器,一卷卷经书,一张张图画,只觉得自己也超然物外,身心洁净了。在大地高处,信仰是一种伟大力量,向内可以安抚自己的身心,向外,可以连接众生与天地。之间才是我,而这个我,既无又有,既有却无,既实且虚,既虚且实。蓦然想起《金刚经》一句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是一种无上的境界,有时候不得要领,但在寺庙之中,总是会有一些沉静之想。作为一个俗人,能在这样的氛围之中领受片刻的身心澄明,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出各莫寺大门之后,天地空旷,一切事物很崭新,就连路边的沙土,也闪着光,包括不远处的柳树和杨树,枝叶也嫩绿清新,似乎也有一种香味,在我的鼻息中荡漾。
此时的日光已经缓慢向西,向着巴颜喀拉山、昆仑山的方向,光芒开始变得浓郁,颜色淡紫发红。天空看起来像被大水冲洗了一遍,明净得让人想一头栽进去。回到阿坝县城,车辆也很多,竟然也有些拥堵。这说明,即使这高海拔的高原小城,也紧随时代步伐,进入到繁华行列。在唐代,这阿坝县属于松州都督府,为唐帝国诸多羁縻州之一。在公元7世纪到8世纪初期,一直是边疆贸易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一如相邻的壤塘、若尔盖、马尔康以及青海互助、班玛、久治等地一样,悠远、深邃且斑驳。这片高地上的人们在人间高处逐水草而居,有着剽悍且细腻的民族性格与连贯奇彩的文化传统。
当地朋友说,阿坝县境内从前有许多个部落,其民众多为吐蕃时期边疆将士后裔,可能是地理环境及文化风俗上的差别,彼时阿坝县分上阿坝、中阿坝、下阿坝三个区域,或说三个大的部落。这一说法让我想起甘孜境内的瞻对,即雍正与乾隆年间爆发大小金川之役的导火索,瞻对也分上瞻对、中瞻对、下瞻对。《清史稿·列传二百·土司》中说,“上阿坝甲多寨土千户,系西番种类。其先拆达架,雍正元年,归附,授职。中阿坝墨仓寨土千户,系西番种类。其先革杜亚,雍正元年,归附,授职。下阿坝阿强寨土千户,系西番种类。其先顿坝,雍正元年,归附,授职。”
自然和人类的历史,总是以既定的方式发展。中国人认为,天地自有其道,可能是一个真理。从人类发展角度看,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呈流变状态的。这种流变有时候非常漫长,有时候特别迅疾。但无论如何流变,在东方大地上世代生存繁衍的人们,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最终的指向是交流和交融,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也是我们数千年绵延不息的民族精神。
阿坝县的夜晚也安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感觉就像是躺在一只盆子里似的,有一种特别安恬的感觉。四面青山宛若镶刻诸多花朵的盆沿,将这一片土地包裹起来,而且还特别温柔和松弛。我在街道上溜达了一圈,看到人们在散步,步态悠闲,灯火明亮的店铺也有不少人,其中有些来自外地,有一些则是牧民。每个人的脸色都很放松,不见丝毫的焦虑与不安。一个地方好不好,人的精神状态就可以说明一切。星星特别明亮,随便一抬头,或者瞟一眼窗外,星星就密集出现,显得也大。即使在午夜时分,天空也好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在反照着人间。
令我惊奇的是,尽管来之前有些怵怕海拔,但没有什么高原反应,这使我欣喜。我还暗自嘲笑了自己一番。次日一大早,日光再次普照大地,阿坝县内外一片明亮。县城一面坝子上音乐高亢,人们盛装而来,聚集在一起。当地朋友说,今天要举行扎崇文化旅游季暨青稞丰收节。“丰收节”这个说法,我是久违了的,在当下年代,极少有地方举办什么丰收节了,不是粮食生产不重要,而是产业越来越多元化、精细化之后,对于古老的农耕与游牧文化,人们渐渐陌生。阿坝县举办的青稞丰收节,充满了新意和诗意,还有一种接续传统、讴歌农业生产的朴素意味。
开幕式上,我见识到了高原的高头大马,还有骑在马背上的牧民,看到了藏戏在民间的传承,也看到了游牧与农耕在一个地方的交相辉映。所谓扎崇节,起先是一个以陶器交易为主的集市,吸引了甘青和四川等地的商人。其间,人们诵经祈福,也有赛马、叼羊、摔跤、跳锅庄等活动。这种发源于民间的集市和集会,是地域文化和民间交往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繁荣地域经济的手段之一,从这个层面说,民间经济行为古已有之,人们在特定的地区生活,就一定会以各种方式,使得自己的现实生活不断好起来,同时也会给更多人带来实际利益,并促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睦邻友好,进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扎崇节有一个环节是评选奖励青稞种植大户,以种植面积和产量计算,然后分出不同的等次,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我觉得这个做法古老而新鲜,既可以看作对农业生产的鼓励,也可以当成对农耕文明的礼赞。当然,任何时候,人都无法摆脱和大地的关系,而大地对人和万物始终是一种无上的滋养与全方位的恩泽。
如此两天时间,空旷且悠然,高海拔但明亮深阔,我忽然觉得,这一次若不去莲宝叶则肯定很遗憾。大地上奇景之多,不胜枚举,有些地方去一次就够了,还有一些地方,可谓百去不厌。比如敦煌、伊犁、巴丹吉林以及峨眉、贡嘎山、九华山、武当山、龙虎山等等,莲宝叶则作为高地上一处具有魔幻意味的美地,肯定是非常有意思和有意味的,随即在手机上查阅莲宝叶则及与之有关的视频、消息等。从一个较长的视频中看,莲宝叶则以一己之力,分流长江黄河。这两大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源流、思想、文化、精神的形象化呈现,也是大地上最为雄阔的自然存在之一,涓滴成海,万涓成水,发源之后的沿途汇集,汇集之后的浩荡与细微,曲折和多变,以及奔流过程中的塑造和变迁,润泽与生长,苦难和更新,是中华民族宏伟的史诗。
从视频中看,莲宝叶则之地,群山耸峙,湖泊沉潜,大与小,近和远,虚与实,生和死等等,都在其中有所表现,搭配自然,且充满张力。白雪照耀四面的大地,也接近天空,与云朵成为一体。日光融雪,溪流生焉,植被密集,百草丰茂,另一些则是尖锐、庞大的铁青色岩石。如此峻峭、超拔、幽邃、庞大的地理风貌,是自然界神奇造化在青藏高原又一处瑰丽表达和呈现。我特别关注到了浸在湖中的巨石,以及巨石之中枯了的树,还有草坡上烂漫的格桑花和青草,这些坚韧而美的事物,与雄壮的峰峦与无际的雪原一起,形成了一个奇异的,充满力量、动感与想象力的神秘世界,其中诸多事物,刚到了极致,也柔到了极致,有的柔到了无我,却强大到了无所不及。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我看到也有来过的游客说,这莲宝叶则乃是魔界入口,理由是,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地方比莲宝叶则更符合人们对于“魔界”的想象了。你看那丛林般壁立,犹如长枪陌刀、斧钺钩叉的黝黑色石山,以及一块块魔镜般的落霞湖、柏香海,还有周边环卫的格尔登寺、郎依寺、赛格寺、德格寺、各莫寺、尼姑庙等,构成了人们对于未知“异域”的想象要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中国民间也有相关的谚语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其中隐含的道理,充满了科学和神性。换句话说,很多让人心生敬仰或者感恩的事物都是客观性和主观性提纯之后的另一种“境界”的存在。从普凡的角度说,天地之间一切奇幻景色,就是要人去想象,并且用自己的方法和智慧去为之命名,任意发挥的。
如此胜景,这一次我却没有将身前往,此种心境不是遗憾可以概括的。转念一想,对于阿坝以及莲宝叶则,这一次不去可能也好,等待下一次,说不定会看得更多更深,更有意思和意义。到红原机场,还有两个多小时,我和几位北京来的师友一起,四边走了走,发现高原上的葵花长得尤其精壮,巨大的圆盘之中颗粒饱满,金光菊、日光菊和蓝莲花等花朵也开得异常盛大。远处的层叠的山冈座座相连,形状舒缓,割了的青稞茬子一片金黄,与碧蓝的天空和半空的白色云朵一起,形成了一道明亮、深邃、辽远、壮阔,且又贴心的多层次、多色彩的风景,极目无疆,令人心旷神怡。近身的花圃之中,有几只金黄色的蜜蜂,不声不响地在花蕊之间飞起飞落,如此的情景,好像四处升起一股浓烈的香味,无形,但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