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夜晚,乡村的田野上、草丛中、竹林里,有一种小不点儿的东西飘来飘去,一闪一闪的,给黑夜带来一些光明,给寂静的村庄点缀着美丽。

“萤火虫,夜夜红,飞向西,飞向东,一闪一闪像支小电筒。”“萤火虫,亮幽幽,打起灯笼下泸州,泸州城里又好耍,顿顿吃朒朒。”“不要你的银,不要你的金,只要你的屁股亮晶晶。”……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化成我最早接触民间文学的情愫。

萤火虫发光,其实是在寻光,寻光是想谈恋爱。夜晚,雄性萤火虫闪着光亮,是为寻找心中的恋人。而躲在草丛或树叶上的雌性萤火虫看到光亮后,会根据光亮的强弱来确定对方是否是自己属意的对象。如果觉得不是,就不理它;如果觉得是,就会跟着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仿佛在说:“帅小伙,我在这里,你来追我吧。”于是雄性萤火虫就会向那里飞去,飞去后双方持续闪光吸引对方,直到相聚在一起,这才熄灭光亮。夏天的夜晚,田野里蛙声四起,当你打着微弱光亮的手电筒走在山村的小路上,有萤火虫猝不及防地向你飞来的时候,那一定是雄性萤火虫把你的手电筒当成了雌性萤火虫示爱的信号了。

地球上的萤火虫有两千多种,在中国约有两百多种。萤火虫的生活习性可分为日行性、夜行性和日夜行性。大部分萤火虫是晚上出来活动,但也有一部分萤火虫只在白天出来,这种萤火虫叫“弩萤”,它们在幼虫时候是能够发光的,但是成虫后发光器退化,便不能发光了,它们求偶时主要依赖性信息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捉到了一只身体硕健饱满、体色十分鲜艳的萤火虫,当时觉得,这么壮实的萤火虫,发出的光亮一定很亮丽吧?于是带回家装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子里,盼着它夜晚发光。可是到了夜里,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它就是不发光,以为是饿了,我于是偷偷地将母亲养猪的玉米面撒一点进去,过一会儿再看,还是没有一点光亮。直到它死去,我也没有弄明原因。现在想起来,那应该就是弩萤了。

有一种日夜行性萤火虫叫“栉角”,这种萤火虫昼夜都能活动,夜间利用发光信号、日间利用化学信号求偶。它们主要是白天出来活动,夜晚出来活动时,主要靠腹部两个乳白色的点状发光器来发光,发出的光只有两个小点,如果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的。夜行性萤火虫包括陆生萤火虫、水生萤火虫。后者幼虫时生活在水里,长大后才飞进草丛,不管是生活在水里还是草丛中,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找东西吃。它们一边寻找食物,一边闪闪发光。

物质匮乏的年代,萤火虫带给山村孩子无穷的快乐。捕鸟、掏鸟蛋、网知了、逮青蛙、摘桑葚、下河摸鱼、捉萤火虫,山村孩子总是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鸟、蛙、鱼、鸟蛋、桑葚可以吃,萤火虫虽不能吃,捉住了却可以玩。萤火虫的玩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装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子里,看着它在里面爬来爬去,闪闪发光,想象着它此时的无奈,欢喜着自己拥有了光亮。把萤火虫装在灯笼里也是一种玩法,它的光亮透过那一层红纸或红布,变得更加鲜艳红润、美丽好看。灯笼太贵,一般农户是不会去买的,但农村有豆角,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有,于是我们偷偷采摘几把豌豆或青豆回家,将豆粒剥出来食用,把萤火虫装在豆荚里面,好看的光影,堪比小小的灯笼。除了豆角,蛋壳也行,不管是鸡蛋壳还是鸭蛋壳,只要没有整个弄破,都可以拿来装上萤火虫玩。但那个时候,普通人家的鸡鸭不多,即使鸡鸭下了蛋,都是拿到农贸市场卖了,换成油盐酱醋拿回家过日子,谁也舍不得吃一个。不过,那些坐月子的妇女总要吃些鸡蛋补补身子吧?那些蛋壳一般都是堆在一起,满月以后由男主人背去倒在大路上,让过往行人把它踩碎。据当地风俗的说法,踩得愈碎,出生的孩子就愈健康吉祥。而我们这些调皮的小孩,总是赶在蛋壳被路人踩碎之前,去抢几个回家装萤火虫玩耍。

萤火虫不仅带给山村孩子大自然的快乐,还带给山村孩子战胜黑夜的勇气。望着黑夜里勇敢飞舞的萤火虫,我们也会生出不怕黑暗的胆量和勇气。记得三姐结婚之前的一天黄昏,父亲忽然要我去一个叫白碑沟的地方请亲戚长辈前来吃喜宴。走到半路,用麦草做的火把燃尽了,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离要到达的目的地还远着呢,而附近又没有农户可以借光,远处树林里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嚎叫声,想起鬼神的传说,心里害怕极了。这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群萤火虫,在前面飞着。萤火虫的光亮虽然羸弱,但却让我产生了“萤火虫都不怕,我还怕什么”的胆量。于是在萤火虫光亮的映照下,我摸索着走到了亲戚家,心里对萤火虫充满了感激之情。

对萤火虫这样美丽的小精灵,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是不吝笔墨给予赞扬和歌颂的。描写萤火虫的诗词歌赋,最早见于《诗经》中的《豳风·东山》一诗,“町畽鹿场,熠耀宵行”,说的就是一位退伍回乡的老兵,看到老屋旁边的田地被出没的野兽践踏,萤火虫却闪烁着亮光在黑夜中流动。李白、杜甫、骆宾王、杜牧、苏轼等,都曾以萤入诗,歌颂美好。李白的“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等诗句,更是把对萤火虫的赞美推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

萤火虫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蕴含在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里。隋炀帝在游山玩水时,别出心裁地命人用斛装满萤火虫,酒酣兴浓之际便把斛打开,放出其中的萤火虫,霎时间密密麻麻,美不胜收。民间也有了观萤娱乐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代,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玩萤火》一诗中,就描写了老百姓观赏萤火虫的动人情景。清代,萤火虫成了一种交易商品,有人捉了萤火虫去市场上卖,有人买来做成萤火虫灯。我们的许多节日和风俗就与萤火虫有关。七月十五民间叫“鬼节”,据说就是古人在这一天的夜晚看到田野里流萤闪烁,联想到了鬼魂出现,于是赶紧祭奠先人,祈望避灾去难,护佑儿孙。瑶族的台望节,夜晚欣赏流萤漫天飘舞的盛景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墨西哥,妇女们则有把萤火虫网在特殊的发髻里作为头饰的习俗。在日本,每年萤火虫繁殖期,各地都要举办“萤火虫祭”活动,借此宣传萤火虫文化。

我的家乡洪雅地处川西南的深丘地带,童年时候一到夏天,萤火虫漫山遍野,数不胜数,即使洪雅县城,也是星星点点。后来由于农药化肥的滥用,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污染,萤火虫在乡村已很少见到了,但随着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家乡洪雅的萤火虫又逐渐多了起来。现在每到夏夜,它们的身影就活跃成了低空星群。

萤火虫作为一种特别的景观现象,不仅能带来美的享受,据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表明,欣赏萤火虫还可以缓解人的焦虑和压力,具有舒缓心情、疗愈心理的作用。我工作的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到夏夜,校园里和校园周围也是萤火成伙。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婚后,母亲又因车祸去世,于是患了抑郁症,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见人,也不交流,不得不辍学。乡下的爷爷把她接去,每天晚上陪她坐在院坝乘凉,给她讲故事。刚开始她捂着耳朵不愿听,后来看到竹林里飞出一片片的萤火虫,它们漫天飞舞,美丽极了,她忽然有了想倾诉的欲望。爷爷静静地听完她的诉说,趁机给她讲萤火虫的故事。于是她每天晚上都要出来观赏萤火美景。不久,她的心结慢慢解开,病情好了,又重新回校上学,学习成绩还不错。

乡村的萤火,也是心田的星光。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11845385359245312

罗大佺:四川洪雅人,山村长大,初中毕业后,当了将近十年农民。现任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专职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雅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萤火虫之约》,散文集《故土难离》《童年的酸鼻子树》《一个人的故乡》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梁希林业文学艺术奖、《文艺报》征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