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生成、发展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世界文学互动的历史。近日,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学术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浙江大学教授吴秀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四川大学教授金惠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国华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等话题。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71567319436279808

  

融入世界文学潮流

  

研讨会上,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洪治纲开门见山地指出,对他者的尊重、与他者的交流和碰撞,是自我得以确认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视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他者的积极互动,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世界文学的认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翠艳、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吴丹鸿和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高明聚焦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俄苏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讨论后者对前者的引进与接受。吴丹鸿以俄国诗人勃洛克写于十月革命后的长诗《十二个》在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的影响为例,梳理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十二个》的译介和仿写对中国革命诗歌创作的影响,借此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来文学经典的接受和构建。王翠艳聚焦北平左翼文学运动的发生,分别从苏联文学的影响、共产国际和留学生的作用、文学资源的转变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等角度,分析苏联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明以丰富的史料细节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戏剧运动时期,延安文艺团体鲁艺将俄苏文艺作为重要借鉴对象,致力于在机构、教育、演出等方面实现正规化和专业化的历史经验。

以文化界重要人物为例,探讨其对世界文明的吸收与借鉴,对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和演进意义重大。钱玄同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早年曾留学日本。湖州师范学院教授余连祥的报告围绕“钱玄同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张与留学日本所积累的思想资源”展开,以日记等史料为主,梳理了钱玄同在日留学期间的文化活动及在此影响下的文化主张,强调了钱玄同的早期思想是在中外文明碰撞的背景下形成的。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与人合办《太白》《芒种》等刊,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申报》《立报》《社会日报》采写战地新闻,著有《采访外记》《采访新记》《我与我的世界》等。宁波大学教授南志刚的报告《浙东史学与西方史学互鉴之于中国现代传记发生学的意义——以曹聚仁自传为例》以曹聚仁自传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文化对传记这一题材发展、演变的影响,并对浙东史学与西方史学的互鉴展开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