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在四川省直作协校园文学专委会第一次会上,听我提出文学携手心理学共同进校园的建议时,引起民革党员雷卫位老师的兴趣,邀请我给他们民革省直支部做一次家庭教育的读书分享会,我欣然接受。
一次承诺,数月成行。在千头万绪的日常杂务中,抽空梳理家庭教育的心路历程,回望或深或浅、或苦或甜的亲子成长之旅,最深切的体会,浓缩成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之父”的精辟论点,在民革省直支部7月底的读书会上,做了有关亲子成长的读书、写书、出书的分享。
(一)
当我朦胧产生孩子能引领家长成长这样的认知时,是娃7岁那年。他阅读《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后,热切希望我和他共同写作出版一本书,咬牙接受挑战,约定两年完成。不曾想,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工作以外的时间,便是没白天没黑夜的阅读与写作,不知不觉间,和娃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态势。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娃的阅读与写作,无论是质量与效率,都远胜于我。除了由衷的佩服与羡慕,便是向他诚恳地学习,为这场母子缘无比地感激。那时,已然自发地感受到,娃才是我人生的导师,以写作为起点,引领我走上自我成长之路。随后,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如期正式出版了母子共同创作的亲子读物《你的九岁,我的九岁》。
后来,在持续的学习中,遇到蒙台梭利的理论,印证了我朦胧的看法,孩子的确能引领我们,帮助我们,映照我们。
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认为,成人不应忘却自己曾有过童年,而应以回归童年去解读儿童,为儿童创设适宜身心发展的环境。具体而言,家长对孩子的作用是协助而非塑造,是学习而非引领,是尊重而非压制。
当真正懂得并分享这样一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时,在亲子成长的路上,已然踩了很多坑儿,走了很多弯路,留下很多教训。追根溯源,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完全不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又如何去创设一个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呢?
当家长自己还没成长好,时不我待,孩子却一刻不停地在长大,必然形成家族创伤的代际传承,一代又一代,在同样的地方跌倒、受伤,形成闭环的家族负能量场。如果没有觉醒者,整个家族,就难以走出如此循环往复的怪圈儿。
由此,我深切地体会到,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二次成长。是家长学习儿童发展规律、改写自己人生剧本、阻断创伤代际传承的重大契机。
理论结合实践的切身感悟,在民革支部的分享会上,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有些意外的是,不仅有年轻父母的关注,也有古稀之年的爷爷养育孙辈的急迫诉求。由衷感叹,社会进步真快。大众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别于口耳相传的传统教育理念,已是别有洞天。
(二)
转眼,十年过去。桥归桥,路归路,父母和孩子之间,各自归位,各人修炼。
当我带着诸多感慨、诸多遗憾做这次《儿童是成人之父》读书分享时,娃正在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碧云村支教。看他发回来的照片,久违的光彩在脸庞闪耀,我看到了他生命的鲜活与跃动。
尤其是无意间在娃的朋友圈阅读了他的支教感悟《只此碧云》,有一种百感交集的五味杂陈。就像吃生鲜蘸芥末,一口下去,刚好尝到了芥末味,无法控制的涕泪交加,但咸湿的液体冲刷之后,剩下的唯有难以言喻的美味。
回想,颇有些写作天赋,海量阅读的娃,文学之路戛然中止在成长的某一个卡点。那是堪比三座大山的沉重旅途,甚至是改写人生的曲折心路。后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需要潜心修炼。
那时,知道娃遇到了人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关卡,就像眼见着花骨朵尚未尽情绽放,便日渐枯萎,在焦虑、心痛、恐惧中,拼命求解。多方寻找心理咨询师,却很难适配,发现,人生的重大难题,只能自助。工作之余,没白天没黑夜地学习,希望尽快找到问题的根源,能赶上娃的成长速度。
随着问题的抽丝剥茧,一个结套一个结,就像俄罗斯套娃一般,难以揭开源头。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摸索着拆解,最后发现,娃的卡点,其实是家长的难点。“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的问题,要从家长的问题入手。”正如后来我在读书分享会中所言。
从此,走上真正的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道路。也发现,难以根本解决娃的问题,只能一个一个解决自己的问题,回到人生的原初起点,重新养育自己,补足欠缺太多的心理营养。当人生的实相被揭开,千疮百孔,无暇他顾。娃只能自凭造化。
而今,已十八岁成年的娃,在边远的山村支教中,遇到幼小的未成年的学生娃,映照出成年的娃的人生来时路。就像他在《只此碧云》中所写,“在小时候,我也曾渴望有人能牵着我的手,在我迷茫时有人能陪伴指路。我想他们亦如是,陪伴是我们能给予他们最大的礼物,也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底气。所以这个夏天的故事还在继续。”我想,娃的自我疗愈,已被所支教的学生娃开启。看似助人的支教,实则是一种深层的自助。孩子是成人之父,在此得到印证。
家族的代际创伤无论是哪一代造成,最终还得靠自己来疗愈。
(三)
周末夏日的晚上,酷暑高温,当娃慎重地说有事要聊时,自己正卡在规划的混沌中,挥汗如雨,无比焦虑。
听他讲起加盟的教育创业项目,说从传统的家教业务,面临着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社群来运营,想要我给支支招。
听他的初步思路,是要搭建平台,打造IP,聚合各种资源,让每个来平台的人,都能匹配自己的需求,有所收获,各美其美,共同成长。
惊喜地发现,人生的转角处,再一次和娃同频而行。在半百之年,经过大半年的艰难抉择,毅然从体制内转战体制外,踏上一条前途未卜的少有人走的路。
知道这是一条难走的路,有过各种心理准备,但猝不及防的惊天霹雳,依然感觉来得太过猛烈,超乎几十年累积的所有经历与认知。一夜间被打回原形,一切归零,回炉重炼。
人生的所有难关,积非成是的痼疾,刀光剑影蜂拥而至,心惊胆战左冲右突。超乎寻常的难度系数,超乎想象的复杂程度,让一切都无处遁形,别人的、自己的不足与短板,都被倍增与放大,纤毫毕现,胶葛集结,极大耗损与力竭。
苍茫天地间,踯躅难前。娃有关创业的一席话,犹如困顿中的一束光,瞬间增益能量。发现,虽然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赛道,自己和娃的创业,底层逻辑如出一辙,隔空相应。都是打造平台,汇聚尽可能多的要素资源,美美与共,各取所需,相互裨益。胸怀有多广,世界就有多闪耀。
危难之际,又一次被娃鞭策与激励。汗颜无地,回归初心,冒着未知的历险,踏上风雨的征程,就是希望把平生所学,用于实践检验。人生,总得有一次听从内心的搏击,有一次为梦想而战的勇气,否则,能量难以释放,情绪易处淤积。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难了的遗憾。
在娃充满创造力的振动频率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儿童是成人之父”的与生俱来的能量场。
儿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成人未完全发育的童年原貌,以此重新补给营养,走在终身成长的路上。
(杨华:四川省作协会员,心理咨询师;《你的九岁,我的九岁》《不似天涯,是吾乡》两本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