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縠行

 

在地图上

能看见眉山,找不到纱毂行

但我知道它在哪里

我来到四川,走出天府机场

之前

我其实已经到过纱穀行

 

那时诗人还小

在院子里和弟弟诵读玩闹

母亲边纺纱

边遥想两个儿子的前程

不远处就是岷江

顺流而下,可达江陵

庙堂和江湖

从此多了文章锦绣

而眉山和纱縠行

只能渐行渐远

 

只有院中老树、古井、丹荔

依旧

像是一行行注脚

让人读懂一个人

一首诗

还有一幅石刻的画像

据说神似诗人

观之

分明看见一个王朝的影子

 

此后再读苏诗

很难不会想起

纱縠行

 

 

泡菜辞

 

人间五味

占了酸、辣、甜、咸

苦就不用泡制了

世上本来就有

 

蔬菜、水果,甚至五谷

都能泡

原来,泡菜也是有疆域的

在这个王国里

眉山拥有最大的版图

随便问一个眉山人

本地最出名的“特产”

答案一定是:三苏和泡菜

 

先生喜饮,且擅烹

泡菜一定是居家必备

那么飘摇的岁月

那么洒脱的人生

想想,无非也就一坛泡菜

诗词文章与人间烟火

本来就是相通的

 

 

青神竹编

 

父亲一定是会竹编的

小时候家里的两对箩筐

我和弟弟的名字

被他分别写在上面

 

来到青神

我很自然地想到父亲

和他的箩筐

这个地方随处可见竹林

人们居有竹

一根根竹子

变幻出万千气象

“无波真古井

有节是秋筠”

 

父亲的四个箩筐

大小外形一样

我和弟弟的名字

被父母担在肩头

后来,我们长大了

也挑自己的名字

仿佛一笔一画

都是地里长出的庄稼

 

在青神,竹如故人

我们在细雨里述说往事

约好下次相见的时间

人生如逆旅

诗酒趁年华

 

 

古城

 

此时正是雨季

河水上涨,颜色也绿变黄

古城被雨洗过

如美人出浴,芳华独具

桥横水上,人在桥上

观流水

看上去,这里的景致

倒是像极了我的家乡

包括这河流的名字

也叫柳江

我猜青年苏轼

当年是来过的

据说还遇上了一位姑娘

她弹琴,他听

悟琴声的来处

是指头还是弦上

 

在细雨里行走

我有意不打伞

我认定这雨点

与九百多年前是一样的

连落在屋顶的声音

都平仄相对——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五月眉山

 

在这里,春夏之间的过渡

极其自然,像是但愿人长久

下一句便是千里共婵娟

我从千里之外

慕名而来,这是第一次到眉山

又像是来过多次

 

一心去寻访

溯着时光之溪

一路向上,那时先生骑马

行船

马蹄印还在,桨声也在

蒌蒿满地,河豚欲上

水光潋滟,橘绿橙黄

眉山之外,是江陵汴京

是黄州惠州儋州

是大江东去

是竹杖芒鞋

是明月夜,短松冈

 

我在九百多年之后

在眉山的城市街巷

又见到了一门三父子

文章四大家

今日眉山

儿孙不愚诗卷在

瞻天万里曳杖声

 

(2024年5月,于四川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