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库房的窗户斜斜地洒在书页上,我轻轻抚过工牌上“2005-2025”的岁月刻度,二十载光阴在指间流淌成河——从新华书店角落里蜷腿读书的孩童,到如今站在行业变革潮头的文轩人。这座由无数人用青春与热爱浇筑的文化殿堂,不仅是我安身立命的职场,更是滋养灵魂的精神原乡。

一、萌芽:书页间的童年启蒙

2006年的深秋,11岁的我总爱蜷缩在新华书店少儿区的地垫上。阳光透过落地窗,在《草房子》的纸页间跳跃,邻座高年级的姐姐轻声念着《唐诗三百首》的声音,与翻书声交织成童年最美的乐章。那时的我未曾想到,十一年后会以客户经理助理的身份,重新走进这个充满魔力的空间。

2017年盛夏,大学毕业的我站在分公司仓库门口。烈日炎炎,几十平的库房堆满了一摞摞包件。师傅递给我一摞客户清单:“先去熟悉教材”。在40℃的库房里,我跟着装卸工搬运包件,汗水浸透的工装贴在背上,却第一次读懂库房里“课前到书 人手一册”标语的分量。当暴雨突至时,我们冒着大雨寻找防水布保护待发货物,看着浑身湿透却咧嘴大笑的同事们,我突然明白了文轩人骨子里的倔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纸张,更是无数孩子眺望世界的窗口。

二、淬炼:在封锁线上书写担当

2020年早春,新冠疫情的阴霾如墨色潮水漫过城市天际线。当教育厅“停课不停学”的指令穿透层层焦虑传来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教材发行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学时间三次推迟,发行窗口期被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更要实现从“课前到书,分书到班”到“分书到生”的跨越式升级。这八个字背后,是千万家庭对教育公平的殷切期盼,更是文轩人必须守护的承诺。

为确保“无接触配送”万无一失,我们像研发精密仪器般打磨每个细节。在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我们最终推出了“防疫三件套”:每本书外套透明自封袋,独立消毒片,免洗消毒凝胶。在学校分发现场,当家长们接过用红丝带系紧的书袋时,感慨道“孩子上网课终于有纸质书了”。那一刻忽然读懂:所谓担当,就是把冰冷的风险化作有温度的守护,再厚的阴霾,也挡不住知识的春天。

三、坚守:在方寸之间见天地

出版社传来的紧急通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我们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某批次《高中信息技术》的“拓展资源”二维码存在问题,需紧急召回。作为刚调入教学用书业务部的新人,听着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战歌,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了“文轩速度”跳动的脉搏。《特急召回令》带着油墨香传遍全城:“不计成本,48小时内全市清零!”两天内,300余所学校无一遗漏,10万余册的问题书籍全部归仓。这,就是文轩人的坚守,在方寸仓库里,筑起比钢铁更坚固的长城。而我,终于理解了那句标语的真谛:“守护知识净土,即是守护国家未来”。

四、破局:心若远,创无界

2024年,站在教学用书业务部副经理的新岗位,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教育行业的“飓风眼”:政策端,“双减”与“新课标”双拳出击,传统征订模式如老旧船体,在改革的巨浪中发出刺耳的裂响;市场端,AI生成的“伪教辅”裹挟算法的冰冷,用碎片化的“知识点”拼凑出教育市场的“劣币狂欢”;供给端,劣质教辅如杂草般疯长,某电商平台热销榜前十中竟有七本存在知识性错误。但文轩人从不畏惧风浪,我们曾在非典时期首创“教材快递到校”,在地震后72小时内恢复全川教材供应,在疫情中实现“分书到生”的精准配送。

这一次,我们依然选择以“破局者”的姿态,向未知的深海扬帆:联合供应商研发融媒体教辅,将纸质与数字资源无缝链接;开发“文轩优学”助学读物资源认购平台,帮助家长节约选择助学读物的时间成本和价格成本。通过不断的探索新形态的征订模式,我们努力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从“教材供应商”转变为“教育生态共建者”,与学校、家庭形成了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市场环境依旧变幻莫测,但所有文轩人都怀揣着变化的勇气,我亦从中领悟:文轩的破局之道,从来不是与风浪对抗,而是让自己成为那阵风、那朵浪,在变革中寻找新的方向。

二十载墨香,文轩人用青春与热爱书写了一幅关于坚守与创新的长卷。从“课前到书”到“守护思想边疆”,从纸质教材到智慧教育,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骨子里的担当。因为,我们深知: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每一次坚守的背后,都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墨香永续,文轩长青——这,就是我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