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诺贝尔文学奖颁出,71岁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诺霍尔卡伊获得殊荣。有中国粉丝发现,在他家的书房里,竟悬挂着一幅由中国书法家曾来德23年前书写的书法作品。
“该幅书法作品内容为‘泄怀’,尺寸大小为180cmX90cm。”10月12日,知名诗歌评论家唐晓渡告诉川观新闻记者,这是2002年5月,拉斯洛来中国采访创作期间获赠的。
“当时我担任作家出版社编审,拉斯洛是我之前在英国伦敦开展文化交流期间认识的好友。当年他抵达北京后,受到我和西川、欧阳江河等中国诗人的盛情款待。”据唐晓渡回忆,其间拉斯洛及同行者都表示出对中国书法很感兴趣。于是,唐晓渡、西川、欧阳江河等陪同拉斯洛一行,来到北京来德艺术中心参观访问。观摩曾来德书法现场展示后,拉斯洛一行对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赞不绝口,其同行者当即拜曾来德为师。拉斯洛也表达了希望能获赠其书法作品的意愿。
曾来德稍作沉思,写下“泄怀”两字。“来德前后写了两遍。第一遍写后自我感觉不太满意,随即又重写一遍。”唐晓渡说,拉斯洛不懂这两个中国汉字的含义,曾来德解释是“倾泻情怀”之意,拉斯洛获赠后如获至宝,唐晓渡提议,“这两个中国汉字太大,回去要专门建个房子来挂”。没想到拉斯洛回国后不久,真的就在他原来的建筑上新建了一个书房,并将该幅书法作品装裱后悬挂至今。
拉斯洛为何如此喜爱中国书法?其书房悬挂的书法作品为什么是曾来德所创作的?
川观新闻记者通过唐晓渡、西川等中国诗人、作家了解到,拉斯洛具有很深的中国情结,崇尚中国文化,尤其推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匈牙利一位汉学家曾为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好丘”,他将其印在自己的名片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拉斯洛多次造访中国,其作品中中国元素占有较大比重。他曾与唐晓渡交流,希望作品能多出中文版,以便与自己推崇的中国文明加强对话。在他的著作《天空下的毁灭与哀愁》中,对在北京获赠曾来德书法作品的经历以较大篇幅记载。
曾来德,这位从四川蓬溪走出来的当代书法和山水画名家,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连续四届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曾来德“墨乐”系列活动深受国外受众欢迎。
2005年,曾来德创新“中国书画+音乐”的对外传播形式,首次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墨乐”系列活动和书画展览,引起国际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之后的10年间,“墨乐”系列活动相继走进法国、北欧四国及韩国等20多个国家,其书画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法兰西艺术院、瑞典等国家博物馆收藏。
就在前不久韩国举行的、韩国书法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2025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活动中,曾来德获得大奖。
“中国书法是重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人群间传播的共通性,能引起人们在视觉感受上的共鸣,表达人类的普世情感,承载人类对视觉审美的共同追求。”四川大学教授蔡尚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留存曾来德书法作品,不仅彰显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同时,书法作品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向世界传播,是文明互鉴非常重要的形式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