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日前在浙江杭州正式启动。9月22日至25日,8位来自希腊、埃及、土耳其等国家的作家、汉学家、留学生与10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以文学为名,共赴中国美丽山水之约。中外作家先后走访了义乌国际商贸城、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体验了畲族迎宾仪式和青瓷制作,参观了古堰画乡、龙泉青瓷博物馆和宝剑博物馆,并在古堰画乡艺术中心展开了中外作家文学对话。

中外作家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

9月22日,中外作家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映入眼帘的是码放整齐的毛绒玩具、饰品和工艺品。埃及汉学家李暮被具有民族特色的饰品所吸引,而当她看到颇具科技感的洋娃娃时,她又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拥有的玩具,不禁感慨说:“义乌好厉害,在这里能看到世界各国的特色商品。中国制造充满魅力!”学习中文十多年的尼泊尔留学生普德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告诉大家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义乌。对比多年前,他感觉这里商品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人在这里采买,而且商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近20年前,希腊诗人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曾来到义乌做生意,他的手机中仍然保存着一张当年的照片。他很喜欢浙江的城市,表示近期自己将会住在绍兴写作,而且要写一首诗献给义乌。温州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乌兰其木格在参观完义乌这座“中国制造”的窗口后说:“我在这里实实在在感受到义乌的开放性、世界性、时代性、数智化的特质与优长。尤为重要的是,义乌在发展商业的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时代变迁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结束在义乌的参观,中外作家们驱车前往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在进入镇子前,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女孩向客人们献上了苎麻编织的彩带,在畲族民间歌者的即兴编唱声中,大家兴致盎然地跳起了竹竿舞,并缓步进入畲族风情浓郁的老竹镇。作家们不仅参观了畲族建筑和服饰,还动手学习了畲族彩带编织技艺和红糖麻糍制作。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畲族婚嫁民俗表演在广场上展开,集中展示了歌舞、服饰、语言、习俗、体育等不同元素,浓缩了畲族文化的精髓与底蕴。在民歌声中,中外作家们都参与其中,沉浸式地体验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9月23日,秋分时节的江南草木劲翠,中外作家们在丝丝小雨中前往古堰画乡。古堰画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中国巴比松油画创作基地。作家们参观了中国当代艺术绘画展,以及距今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堰。古堰口水流奔涌,显现出千年连绵不绝的气魄。目前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韩国留学生朴努力、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孟加拉国留学生安帝丝看到这样的景观,感到非常震撼,在古堰旁边留下了合影。

9月24日清晨,中外作家们前往丽水龙泉市宝溪乡,共同见证了溪头村美丽乡村建设,参观了青瓷窑,见证了“不灭窑火”开窑仪式。普德、李暮和马来西亚作家、媒体人塔奇一起体验了青瓷制作,伊朗Great Media传媒公司总裁麦赫迪·扎尔扎德则体验了宝剑制作过程的“打铁”,非遗的魅力从历史叙事变成了当下的真切体验,大家都直呼从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夜间,作家们漫步于丽水市莲都区的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在瓯江支流边体验了多种民俗文化活动。

9月25日,一场中外文明的对话在通济堰畔的古堰画乡举行。作家们分别以“执笔同行——文学如何承载、转化地域生态和文脉”“跨界融合——文学创作的国际化视野与他们眼中的美丽中国”“她的视角——女性写作的独特光谱与丽水现象”为题展开交流。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管平潮谈到,浙江自古便是文化创新的沃土,这里既有浙东唐诗之路的绵延诗意,又有“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半部在浙江”的辉煌传奇。“今天的浙江,我们既拥有诸多传统文学大家构筑的‘文学新浙派’,也培育出领跑全国的网络作家群体,形成传统文学与类型文学双峰并峙的繁荣格局。我们共聚在绿谷莲都,就是希望以中外文明对话的形式再次诠释浙江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密码。”

乌兰其木格认为,从地域和文学的生态出发,一定能拓展文学的多元面貌。地域文学要避免“文化观光客”的心态,如果要写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魂,不能匆匆而过、浅尝辄止。只有在一个地方沉浸下来、多多积累,才能真正写出一片土地的风土人情。

“从文学史的经验看来,中外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写作特征,那就是对于文学地理、文学故乡的书写。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这些富有辨识度和系统性的作家文学地理,保留了浓郁的地理文化、风俗、人物谱系和精神特点,也是创作和地域紧密衔接的叙事传统、文学密码。”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夏烈谈到,如果作家希望把地域人文生态融入自己的创作内部,则一定是“情动于中”,即在情感上认可地域人文是富有灵感的、与自身血肉相连的一部分。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才会在文学创作中出现生动细节、典型人物和美学氛围。

塔索斯说:“当我们谈论中国时,我们谈论的是一段非凡的传奇。这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和哲学智慧。在浙江,我触摸到灿烂的历史脉络,书画艺术、诗词瑰宝、龙泉宝剑,无一不述说着文明的辉煌。”他表示,自己在上一部历史小说《两个世界的光芒》中,就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泉,这里既是青瓷之都,也是传说中越国宝剑的产地,书中不仅提到了越王勾践,更着墨于传奇铸剑师欧冶子。这部小说现已翻译成中文,将在明年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李暮说,在浙江的这段日子,她不仅看到了美景,更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份“把人放在心上”的温暖,是她理解中国的重要一课。“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传递中国故事?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和埃及一样‘厚重又鲜活’的文明,也看到了能让不同文化、不同心灵贴在一起的美丽故事。”在李暮看来,中国就像一幅画,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底色,中国人民的温暖和善良是这幅画卷最美的色彩。

在此次采风活动结束之时,塔索斯完成了他献给义乌的诗歌并发给本报记者,内容如下(本文作者译):

义乌

在青翠的山体和平静的湖面之间

义乌展示出优雅的

承载着历史重量的面貌

一个古老的传统的回音

串联起几个世纪的心跳与脉动

这一诺言穿越时光

秦朝将义乌命名为县时

这里的农人就诞生出商贸精神

这份遗产洪水般

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

义乌为何如此独特?

不止是巨大的市场

还是那里的人民,以及他们的远见

让世界化而为一

婺剧依然在上演

抚慰着当地人的情感

那些有关爱与生活的旧日歌曲

如凉风,却热情

时间在流逝

几个世纪已然更迭

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意识到:

义乌的魔力不会消退

“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浙江省作协主办,义乌市文联、丽水市文联、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龙泉市文联共同承办。中外作家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中外文学交流的桥梁,也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领略到大自然的生命力,为后续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并将通过文学作品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传递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