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文学实体书的出版变得越发普遍。作为一名记者,我就经常收到相识的网络作家寄来的实体书,这在多年前可是不多见的现象。从曾经鲜有人问津到如今备受追捧,出版网络文学实体书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读者心理和出版动机?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平台和出版方:经济效益VS.社会效益

网络文学的出版并非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首部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早在1998年就在BBS上连载并引起轰动,简体中文版于1999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创造了连续22个月位居畅销书榜的惊人成绩。截至2005年,其销售量已超过百万册。此后,屡有网络文学的实体书创造销售佳绩。

事实上,网络文学的出版更多由网络平台或出版方基于商业利益所驱动。这意味着,出版社在选择值得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时,会综合考虑其在网络平台的数据表现,比如作者的粉丝数、作品的阅读量等。以番茄小说“巅峰榜”作品《十日终焉》为例,自2023年10月出版首册《十日终焉·囚笼》以来,截至2025年9月,该系列已连续推出10册,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册。如此强劲的销售增长,自然离不开该作品在番茄小说积累的庞大粉丝群和超高阅读量。平台和出版社正是看中了这些数据背后的商业潜力,才果断将其推向实体书市场。

同时,出版社还会衡量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一部作品若能在文学性上有所建树,并在主题上“吃香”,不仅能提高出版社的社会效益,还能吸引更多追求品质阅读的读者。近期,网络作家匪迦接连出版了《垂直起飞》《关键路径》两部发表在七猫中文网上的作品。正如他所说,这些作品的出版,“主要还是依靠近年来各大出版社对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重视,以及七猫小说在现实题材征文大赛基础上形成的与出版社对接和转化的良性机制。这让我的作品除了可以在网上连载之外,还能获得更多的出版机会”。

中信文学·花笙品牌专注于挖掘原创文学IP,在网络文学实体化出版方面经验丰富,已推出《柳叶刀与野玫瑰》《智者不入爱河》《月上的海兔》等多部作品。“文本是否满足读者的收藏和反复阅读需求,是否能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以及是否具备IP属性,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要素。”花笙出版人曾丽告诉记者,编辑团队已形成选题调研的专业流程,结合网络平台数据、自身专业判断和业内推荐,经过多轮论证,综合考量选题布局与出版社战略规划,旨在实现更高的文化使命和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商业利益。


读者:对作品的喜爱VS.对作者的支持

对读者而言呢?既然已完整地读过电子版,购买实体书似乎属“多余”,但真的如此吗?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读者都向记者袒露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更多时候,购买实体书是对喜爱的网络作家表达某种支持,类似于粉丝为偶像打榜、投票一样。如果心仪的网络作家举办线下签售会,他们更是会积极参加,为了能和作者见上一面,并获得一个珍贵的“To签”以好好收藏。记者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屡屡看到读者分享的知名网络作家签售经历。甚至有读者专门撰写攻略,分享如何抢票、如何进场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6月,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设立网络文学专题展,邀请了当下颇具人气的网络作家与读者互动交流。天瑞说符、纸老虎分别携《我们生活在南京》《且渡无双》亮相,散场后不少热心读者拿着实体书排队请作家签名。近来人气飙涨的纸老虎是“95后”网络作家,她的《且渡无双》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一个主人公在系统要求下拯救师门中“恋爱脑”的反传统仙侠故事,尤其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该作品的实体书出版首日预售即超过3万册,纸老虎在图博会上的签售更是人气爆棚。网友章小早参加完活动后在某社交平台回忆:“长达4小时的签售一刻未歇。小粉丝也都好可爱好守秩序,这就是双向奔赴吧。”

此外,实体书的出版还能带动原著的阅读量。比如发表在起点中文网的《绍宋》,讲述主人公赵玖穿越到宋高宗身上,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扭转靖康之难的故事。该作品自2024年5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后,其改编的同名漫画于2024年11月也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今年5月,《绍宋》漫画版爆火出圈,相关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突破12亿,带动原著阅读环比增长13倍,让这部已完结近4年的“老网文”强势重回起点读书畅销榜前五,并登顶历史类与完本榜双榜榜首。8月1日,《绍宋》主题游园活动在杭州岳王庙开幕。很多年轻的读者带着《绍宋》的实体书和漫画书走进岳王庙,在古柏碑刻间寻访英雄遗踪。“从书中了解到南宋的历史和岳飞这个英雄人物,就想实体去看看真实的岳飞到底是怎样的人。”有读者如是说。


作者:对纸书的情怀VS.对创作的坚守

除了商业利益和读者热情,网络文学实体书的出版还有不少是作者主动推动的结果。一些网络作家对纸质图书有特殊的情感,渴望自己的作品以实体书的形式呈现,网络作家姚璎便是其中之一。她的《野马屿的星海》就题材来看并不吃香,但质量过硬,她主动向作家出版社推荐了自己。“很想等退休的时候,在摇椅上慢慢看自己写过的纸质书,纸质书比较有质感,而且比较厚重”,姚璎告诉记者。

最终,作家出版社考量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后,决定出版实体书。姚璎即将出版的另一部作品《情暖三坊七巷》,以2004年前后的福州三坊七巷为背景,讲述了百年肉燕手艺传承人陈荣顺与租客们的市井生活故事,曾入选多个网络文学榜单。

谈到电子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的不同,姚璎等受访者普遍认为,电子出版由作者主导,流程极简。作者自行完成编辑、封面设计后,直接在平台上发布,即可被全球读者浏览和购买。而传统出版则由出版社主导,需经过投稿、审核、编辑、印刷、发行等一系列流程,作者可以获得版税,也能借助出版社的专业资源和权威性,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市场认可度。

把在平台上连载的网络小说转化为恒久流传的纸质图书,对网络作家而言必然会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来,网络文学作品通常字数众多,动辄百万字,而纸质图书的篇幅有限,需要对作品进行大幅删减。这就需要作者痛下决心,舍弃一些精彩的支线情节,以确保主线故事的紧凑和连贯。二来,由于网络文学多为日更连载,读者的催更压力使得作者很多时候要先保证字数,而不是像传统作家那样深思熟虑地敲下每一个字,反复修改再交付给读者见面。这导致了很多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一部作品内部各章节质量参差也是可能的,“烂尾”时有发生。

网络作家卓牧闲的《滨江警事》(第1部)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作品很快被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相中。今年以来,卓牧闲一直在修改该书文稿,编校过程和难度远超他的想象,有时甚至不胜其烦。但他深知,只有通过耐心的整理和修改,才能让作品的文学价值凸显,给读者带来最好的阅读体验。对此,匪迦也有同感。在出版过程中,他直接与出版社编辑对接改稿,编辑建议对书稿篇幅进行删减或调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因为掌端阅读以及连载的形式,所以分段很频繁、章节也较多,照原样出版容易显得支离破碎,有时不免需要进行段落合并和章节整合”。

网络文学实体书正在成为出版领域新的亮点与热点。从商业角度来看,它有着庞大的读者市场和可观的经济收益;对读者而言,它满足了大众对作家作品的深度喜爱和情感支持;就网络作家来说,它可以承载电子作品的精神传承和纸质图书的情怀追求。由此看来,实体书的出版确实可能是门好生意。期待网络文学实体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从而在图书市场脱颖而出,成为出版行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