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平庸、性格怯懦的沈小溪,总是点头接受他人的所有请求。又一次帮闺蜜遛狗时,一贯温顺乖巧的宠物狗,竟将一位小女孩咬成重伤。殊不知,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栽赃。当悬疑与现实交织,沈小溪被迫从习惯性讨好他人转变为自我捍卫,并逐步揭开事件背后隐藏的阴谋。
这是第九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优胜奖作品《犬齿》的故事梗概,这部由四川省网络作协副主席伯百川创作的现实题材小说,以宠物狗伤人事件为切入点,延伸出网络暴力、职场PUA、家庭责任、健康友情等社会议题,引发读者共鸣。
近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伯百川分享了自己创作初衷:“近几年来,大型犬伤人事件屡禁不止,为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看到这个问题,也希望能够早日有效地解决这一现象。”
以现实事件切入
3万字大纲筹备四个月
《犬齿》构思于2023年10月。“当时我正处于创作瓶颈期,到处看书、看剧找灵感。2023年10月16日,发生在四川崇州一小区的大型犬伤人把一名两岁半的小女孩咬成重伤的事件,让我下定决心写这样一部作品。”伯百川透露,他小时候也被狗咬伤过几次,“我身上、手腕上,还有被狗咬的伤痕,所以一直比较怕狗。”
在搜索类似案例的过程中,伯百川发现狗咬人事件并不少见,“但对大型犬的管束、对犬主人的法律惩罚,确实有缺失。”亲身经历与社会痛点的碰撞,让他开始动笔。“这本书是写得最慢的小体量作品,筹备大纲就用了四个月,3万字,跟编辑反复调整了好几次,主角形象改了几版。”
除了大型犬伤人这一核心事件,伯百川还将职场PUA、网络暴力等社会现象融入其中:“这些都是现实中真发生的事,把它们拧在一起,故事才更有张力。”他坦言自己写的不是爽文,“节奏慢,格调压抑,不符合爽文模式,可能会筛选读者。但就有那么些人,就喜欢这种慢节奏、有逻辑、贴近现实的悬疑,跟有些人就爱看法制纪录片一样。”
从事写作近十年,伯百川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我写的所有书都是这个调调,包括正在写的新书。”他承认,与仙侠、玄幻类题材相比,自己的作品“商业性差,赚钱能力弱,主要靠卖影视版权才有‘余粮’。但写的时候心里舒服,能取悦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不是奔着卖版权、赚大钱去的,表达自我更重要。”
书名暗含三重隐喻
从正视自身缺点开始觉醒
谈及书名“犬齿”的由来,伯百川眼神一亮:“这个名字是看了新闻后直接蹦进我脑海的,跟编辑一说,他也觉得特别合适。”“犬齿”包含三重含义,“表层就是故事里那条阿拉斯加犬‘佩佩’的牙齿,是动物本能,靠它撕咬食物;第二层是女主角沈小溪,她从小长了三颗虎牙,被人叫‘三牙狗’,她特别讨厌自己这口牙,这也是她自卑、讨好型人格的生理特征;最核心的是心理隐喻,象征人性被压抑的攻击性——面对伤害、网暴、PUA时,那种想释放本能的冲动。”
《犬齿》女主角“沈小溪”,是伯百川对基层工作者长期观察的结晶。“我大学时干过很多兼职,毕业后在游戏行业打了多年工,对底层打工人太熟悉了。”他笔下的“沈小溪”,“拿着五六千工资,租房住,长得普通,自卑,没男友,闺蜜也少,原生家庭不幸福,还有个生病的父亲,每个月都攒不下钱。在职场和人情里小心翼翼平衡,上班还总替人背锅。”
在伯百川看来,“沈小溪”的犹豫、怯懦,是从家庭到社会“大PUA”的产物:“从原生家庭到学校,再到职场,那种自我怀疑太普遍了。这种人被现实反复搓磨,反抗也不会像网文里那样轰轰烈烈、逆天改命,而是从一次次拒绝妥协、反抗网暴、正视自身缺点开始,在微小的、笨拙的成长里找到力量。这种过程值得被看见,值得被肯定。”
他特别提到故事结尾的设计:“沈小溪不再藏虎牙了,大大方方露出来。这是她从被动受害到主动释放的转变,人格真正开始成长,这也是书里最重要的命题。”
“创伤不会消失,
但人能带着伤痕前行”
《犬齿》的结局刻意回避了圆满。“沈小溪洗清了冤屈,但丢了工作,失去了友谊,父亲也没醒,没钱,生活沉重,还受了伤。这是不彻底的救赎,更贴近真实。”伯百川解释,“创伤不会消失,但人可以带着伤痕继续走。她看到了光明,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这就够了。至于接下来的人生会怎样,说不清,也不用都说清。”
书中反派的结局同样耐人寻味:“他们想以恶制恶,最后付出了代价。其实他们也想解脱,这些年过得一点都不幸福,最后算是破罐破摔了。”在伯百川看来,这都是现实的一部分:“真正的解脱不在报复,而在与过往和解。”
写完《犬齿》后,伯百川休息了很久才走出角色:“太共情沈小溪了,从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谈及创作心得,伯百川总结了三点:“一是选题要尖,一两句话能说清,戳中当代尖锐问题,尤其想卖版权的话,这点很重要;二是主角要有当代人的具体困境,比如《犬齿》的沈小溪,写的是讨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赎;三是先打动自己,取悦自己,这是最重要的。我写《犬齿》,因为自己从小被狗咬,有执念,写的时候心里就很爽。自己满意了,读者才能从中找到共鸣点,哪怕每个人经历不同,能有一两个点戳中他们就行。”
对话
封面新闻:你是天赋型作者吗?
伯百川:七八年前刚写的时候,编辑还说我有天赋,那时候根本不写大纲,想到哪写到哪,还写得不错。现在年龄大了,感觉天赋丢了,必须靠详细大纲,天天琢磨怎么写,灵感有,但没那种“爆炸感”了。
封面新闻: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伯百川:我大学时就爱写东西,是班里唯一写诗歌散文的人,后来接触网络文学,一路写到现在。2015年之前,我用别的笔名写过玄幻、都市类小说,写得还行,甚至靠那些小说找到了工作,被游戏公司看中,做了剧情策划。但写那些东西,但总感觉心里莫名地不舒坦。于是在2015年注册了“伯百川”这个笔名,转向现实题材。“伯”是伯仲叔季的伯,想当第一;“百川”是海纳百川,想集众家所长。年轻人嘛,当时就这么想的。
封面新闻:如何平衡作品的商业性和思想性?
伯百川:我这些年写了11部现实题材作品,其中5部售出了影视版权。我所有现实题材都用悬疑包装,大概50%能卖影视版权,在同类作者里算多的。关键是“以故事为壳,情感为核”。比如《犬齿》一句话就能说清:写了个大型犬伤人事件。商业性靠悬疑撑着,情节紧凑,冲突强,比如犬伤人的血性画面、幕后黑手反转,这些能吸引读者;思想性藏在角色选择里,沈小溪的觉醒、律师对正义的探讨,能让读者看完有点回味,思考背后的现实意义。
封面新闻:在现实与虚构之间,你是怎么把握的?
伯百川:现实是根基,得尊重生活逻辑,不能有太多bug。沈小溪的经济压力、职场的冰冷,都是现实里来的。虚构是为了让故事更好看:比如除了真实的大型犬伤人事件,我加了层凶手利用犬只陷害沈小溪的戏码;P2P暴雷在现实里是真的,虚构部分是我让那个老板自焚假死、金蝉脱壳。在真实里加虚构,才有故事性。
封面新闻:现实题材作品如何避免同质化?
伯百川:写《犬齿》前,我搜遍各大平台,发现没人写都市大型犬伤人这个核心点。现在现实题材火了,做了很多年,同质化确实严重。我的办法是天天观察,看新闻、刷微博知乎,记民生热点、争论焦点,从这些里找素材。我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写,但先记下来。讲故事时就从这些点里发散,找个核心议题再编故事。
封面新闻:读者的评论会影响你的创作思路吗?
伯百川:现实题材跟长篇网文不一样,我写之前大纲就定了,几万字,很细,读者评论影响不大。但现实事件会影响我,比如写的时候看了P2P暴雷、网络暴力致死的案例,都融进去了。
封面新闻:希望自己的作品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感受?
伯百川:我现在写现实题材,就是想通过故事让读者看到普通人的挣扎与成长。哪怕这个故事压抑,只要能让他们觉得“哦,有人懂我”,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