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展厅内,一面新设的网络文学专区吸引了众多目光。成都作家、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师吴玉敏(笔名月斜影清)的代表作《古蜀国密码》《我的塑料花男友》陈列于此,见证了她从“网文大神”到“实战导师”的双栖人生。
近日,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在网络作家著作签名本捐赠仪式中,吴玉敏(笔名月斜影清)在内的27位网络作家到场,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各自的签名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记录。她感慨:“网络文学正在被历史记住。”
《古蜀国密码》:
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2016年,吴玉敏以家乡的三星堆文化与金沙遗址为背景,创作了这部融合神话与科幻的长篇小说,也被读者称为“科幻版《山海经》”。小说将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等文物转化为叙事符号:金沙王城的三十里芙蓉花道取自成都地方志,人物服饰参考了蜀锦纹样,甚至书中“不周山之战”的背景也源自 《史记》《华阳国志》的记载。“我希望读者不仅看故事,还能感受到古蜀文明的神秘与辉煌。”吴玉敏说。
吴玉敏曾开创言情网文新风潮,但创作《古蜀国密码》时,她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网络小说容易陷入套路,我想写点不一样的。”为此,她暂停写作三年,多次前往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采风,翻阅《竹书纪年》《华阳国志》等古籍。
小说自连载起便稳居网站人气榜首,阅读量突破千万,并于2017年斩获首届“金熊猫”网络文学奖金奖。2019年,凭借这部作品,她被授予“金沙文化网络推广大使”称号。
教写作,
首先要让学生看见“一线”
“学生需要知道行业的最新动态,看见‘一线’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背诵过时的理论。”作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吴玉敏拒绝照本宣科,将“行业一线经验”作为教学核心。每学期,她更新案例分析库,将最新爆款网文、编剧对接平台的实战案例带入课堂。
“学生需要知道市场要什么,再思考如何超越套路。”她以“黄金三章”(注:指网文开篇需在1500字内设置三个强冲突)和“追妻火葬场”“战神归来”等热门题材为例,剖析套路背后的心理逻辑:“隐藏身份的主角为何吸引人?因为平凡人逆袭的幻想,远比‘龙傲天’更真实。”
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种“行业一线经验+学术提炼”的教学模式,正是电影学院戏文系的特色。吴玉敏认为,应用型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提前触摸行业脉搏”。
吴玉敏的“爽点与人设”专题也是学生最期待的内容之一,她将网络文学的解压机制拆解为三级模型:动物本能的“征服欲”、寻求归属的“秩序感”,以及传统文学关注的“人性深度”。“网络文学更在意提供即时的情绪价值,若想写出爆款,必须摸透人性最底层的渴望。”
面对AI对创作领域的冲击,吴玉敏的态度理性而犀利:“技术工种会先被取代,但内容生产者永远是‘最后的守夜人’。”她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未来最稀缺的能力是提出问题——AI能生成答案,但问题本身的价值才是核心。”
“AI是工具,而非你作品的主人。写作的本质,仍是人对世界的独立思考。”课堂上,她让学生尝试用AI生成人物设定,却又严禁学生使用AI直接生成文本。她鼓励学生深耕内容:“借用《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的一句话:‘文学,就是为这个世界创造差异化的美’。”
经验支撑教学,
教学反哺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吴玉敏将教学视为反向充电,她认为学生是天然的读者群体,而他们的反馈能让她了解市场风向。同时,她也善用创作经验去反哺课堂,“当我分析业内最新改编案例时,学生能直观理解IP开发的逻辑。”
她也会担忧技术进步对学生思考能力的侵蚀:“我告诉学生,读书是抵抗变笨的最后堡垒。只有能坚持阅读的人,才可能成为未来内容的主宰者。”她以短剧为例,“90%的短剧是即生即灭的,看完后你记不住演员是谁,记不住故事讲了什么。下一部继续重复上一个故事,相同的故事可以拍几十、甚至几百次。所以要突围,就不能比拼信息量,而是要探索创新。”
采访尾声,吴玉敏透露正在筹备一本构思三年的新作。不同于以往的“即兴创作”,这次她阅读了数百部历史专著,已经记录了二十万字笔记,“我想证明,网络文学也可以承载严肃思考。”
(人物介绍:吴玉敏,笔名月斜影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网络作协副主席、金沙文化推广大使、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智库专家”、成都网络文学联盟作家、首届“金熊猫”网络文学奖金奖得主。曾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上发表网络文学评论文章,代表:《古蜀国密码》《拐个皇帝回现代》《一夜新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