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至6日,四川省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你同行——走进什邡”主题志愿活动暨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暨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研讨会三大文学品牌活动在什邡市举行。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中共什邡市委书记晏世莹出席活动。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15097073628004352


省作协副秘书长、社联处处长杨军,副秘书长、创联部主任张历,副秘书长、创研室主任杨献平,副秘书长黎正明和什邡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黄剑,什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副市长刘静,德阳市文联副主席曾德全等领导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什邡校区管委会主任张智等参加相关活动。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16181251287203840

李铁强调,这是四川省作家协会首次三个处室联动,同地开展的三大文学品牌活动。活动不仅为什邡市的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主题志愿活动、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和重点扶持作品研讨会的开展,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时代山乡巨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责任感。四川省作家协会将继续引导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记录和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文学的力量。


主题志愿活动:文学与山乡同行,赋能乡村振兴

 

5日上午,“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与你同行——走进什邡”主题志愿活动启动仪式暨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什邡校区隆重举行。

晏世莹代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致辞,张历宣读《关于同意在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建立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批复》,并授牌;杨军宣读《关于成立四川省文学志愿服务什邡市服务队的决定》,并授牌。

启动仪式结束后,文学名家杨红樱、朱强、陈依文等走进校园,开展了文学公开课、学生安全教育宣讲等活动。他们以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文学知识,激发了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感,让文学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新时代文学实践:扎根人民,书写山乡新篇

 

此次文学活动不仅是文学与乡村的深度对话,更是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众多作家、文学名家深入什邡的山乡田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笔触记录时代,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

文学采风组嘉宾的行程丰富而充实。他们首先来到京什友谊馆,这里是什邡与北京对口援建的见证地,馆内陈列着抗震救灾的珍贵历史资料和两地人民心手相连的感人故事。作家们在这里深刻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以及什邡在灾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希望。随后,嘉宾们前往中国雪茄博物馆,深入了解什邡作为“中国雪茄之都”的独特魅力。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让作家们对雪茄的历史文化、种植工艺和产业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产业的转型,雪茄产业成为什邡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什邡雍城街道城东村,作家们看到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风貌。作家们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城东村的美丽蜕变,正是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缩影。

李冰陵和川主庙是什邡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李冰陵纪念的是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川主庙则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家们在这里感受古人的智慧与精神,汲取文学创作的灵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展现新时代的山乡风貌。

在洛水镇李冰村杨村茶文创中心,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牌匾正式揭牌。这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基地,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窗口。文创中心将茶文化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展现出什邡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产业活力。

此外,李冰村的农家书屋也举办了《四川文学》《星星》诗刊的图书捐赠和文学志愿服务活动。作家们与当地村民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开展文学讲座和创作指导,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重点扶持作品研讨:聚焦山乡巨变,推动文学创作

 

6日上午,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暨德阳区域重点作品研讨会在什邡市举办。多位省内外文学杂志主编、高校教授、评论家和作家代表参加研讨活动。杨献平代表四川省作家协会出席并讲话。研讨会由黎正明主持。

本次研讨会聚焦了六位德阳作家的作品,包括潘鸣的散文集《故乡不老》、钟正林的长篇小说《大垭口》、胡玲梅的长篇报告文学《洛水边的乡村中国》,以及新锐诗人吴宛真、钟想想、鲜红蕊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展现了德阳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们分别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热烈讨论。《南风》杂志主编冉正万对潘鸣和钟正林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展现了川西平原的风土人情与乡村社会的复杂性。《百花洲》杂志执行主编朱强则从文学的“青春性”角度,对胡玲梅和钟正林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来自高校和文学评论界的专家们也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对上述6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德阳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也为地方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专家们的深入研讨和建议,德阳文学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更多力量。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德阳文学创作,共同推动四川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