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晚,普利兹克奖官网宣布了2025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为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该奖项是国际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刘家琨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职业生涯的初期,他外派到了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西藏那曲(1984-1986年)。他回忆道:“当时我主要的长处是好像什么都不怕,另外我还能画画和写作。” 在那曲以及此后的几年里,他白天干建筑设计,晚上则是作家,全神贯注于文学创作。1984年,其小说《高地》发表于《四川文学》。1987年至1989年,他回到四川成都,在四川省作协文学院(现为巴金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一名创作员(现称签约作家),代表作有《明月构想》《此时此地》等。
1999年,他回归到建筑领域,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其作品以低技术、本土材料和适应性设计为特色,将建筑转化为凝聚公共生活的载体,不仅融合了乌托邦理想与日常生活,更注重历史文脉与社区精神,代表作有西村大院、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等。汶川地震后,他发起“再生砖计划”,将破碎的瓦砾转化为重建家园的砖块,其中以纪念个体生命而建造的胡慧姗纪念馆,以帐篷为形、日记为魂,将15岁少女的平凡生命升华为永恒的人文地标。我们可以看见,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始终流淌着作家的笔触,若将建筑视为一本书,那些凝固的混凝土里,充满着文学的诗性与故事的褶皱。
对于文学和建筑,刘家琨表示:“写小说和做建筑设计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我并没有刻意将两者结合起来。然而,或许是由于我的双重背景,它们在我的作品中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我在设计中对于叙事性和诗意的追求。”
评委会评审辞:“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处理,甚至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强大的工具是常识和智慧。”
对于建筑,刘家琨表示:“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内容编辑整理自:《巴金文学院二十年》 新周刊 成都日报 澎湃新闻 好书探 外滩TheBund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