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阿来书房之后,又一位作家的书院落户成都!
3月15日,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的“何建明书院”在双流区揭牌落户。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文学评论家张陵、王必胜,诗人尚仲敏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许可等共同见证。
书院揭幕
据了解,何建明书院面积3000平方米,面朝凤栖湖,书香与暖阳交织。记者看到,书院里展陈着大量何建明的作品和藏书。未来,这里不仅为何建明持续创作双流故事提供场所,也将为青年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一个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地,更将进行作家、艺术家的挖掘培养,持续推进文化名家与城市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探寻“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更多文化表达方式。
书院内景
本次活动上,何建明的新书《流的金 流的情》亮相。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何建明继《浦东史诗》《德清清地流》之后,再度推出的反映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文学。在书中,何建明以双流为小切口,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总结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双流模式”,绘就了一幅航空经济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写双流,让我比写其他任何书更爱这块土地,更爱这里的人……这是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第三个伟大飞越——航空经济时代的起步。”何建明在书中深入谈及他对双流的情感,而这也是“何建明书院”落户双流的原因之一。
文学作品如何助力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打造?以双流为背景创作文学作品,有哪些好的切入点,可以让作品更具广泛的传播度和传承感?双流目前的文化创作环境如何?针对这些焦点话题,何建明分享了他的心得。2020年,何建明与双流结缘。短短两年间,他先后四次到双流采风。他说,在双流的日子里,他总爱抬头看一架架飞机从云端而来,缓缓地降落在双流的大地上,思索着在航空时代,双流抓住了机遇,赢得经济翱翔的先机。他对双流的“成功密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航空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让他产生了想为双流写作一本纪事文学的念头。“以前只知道双流是个机场……认识双流之后,才真正了解到双流为何意。”最终,何建明创作出了首本双流纪实文学《流的金 流的情》,他认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背后的文化意义值得深入探究,“新蜀道不再难行,只需要跨越空中‘一大步’,便可跨越千难万险之旧蜀道,滑翔至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天府之国。”
作为老朋友,阿来对何建明推出这部纪实文学表示祝贺。阿来说:“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见证了过去,里面还有新鲜的思路引导。接下来,双流区对于建设经验、探索经验不断地总结,确确实实是需要这样一本书。”阿来说,何建明很了不起,首先标题就很优秀,“我相信这本书汇聚了他很多心力,标题《流的金 流的情》,巧妙地采用了古典诗词里的一种修辞,互文见义,不是说一条江流的金,一条江流的情,而是两条都流的金和情,这也是我们双流努力的方向。”
阿来解析道,双流在四川的版图上,成都的版图上,向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它拥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举足轻重,“《蜀都赋》中写'带二江之双流',李白年轻时第一次到成都登上散花楼,有一首诗,里面也有双流。'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远远地看到三峡,看到双流。”
阿来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来成都,到双流去,双流给他的印象就是经济发达,“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还是很靠前,在四川很多年都是第一吧。”后来,双流发展航空经济,阿来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为什么重要?刚才提到的《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下一句对仗的是什么?'抗峨眉之重阻',双流流到峨眉就被挡住了,千绕百折才能冲出四川盆地,其实也是蜀道难的另一种说法。过去有船运,有水路,但终究还是会陷入地理环境的限制,所以这个时候,航空就很了不起了。”阿来直言,人流、物流为双流带来的是资本带来的是气势带来的是智慧,“双流这些年来,资本、技术、资源汇聚越来越多,虽然它地盘在不断缩小,人口也在不断减少,但并没有阻止它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减缓它将来更辉煌发展的节奏。依靠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它的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越来越精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