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动态

大运河:四川眉山诗人苏轼的生命要道

“经纬中国,贯通华夏。”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作为巨型水网,大运河滋养出无数华夏盛景,也延续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脉。而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大运河常州段,作为江南运河的起始段,沟通长江与太湖、阳湖、滆湖,是江南运河水运与水利的重要枢纽。伴随着运河的变迁,常州形成了现今“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独特风情。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823046172410429440

与这座“运河之城”有着不解之缘的四川历史名人苏轼,曾14次到常州,并最终选择在常州终老、离去,与这个让他魂牵梦绕之地生死相依30年。“苏轼这个人豁达、乐观,把人生看得很开。他怎么会做到这一点?要真正找到东坡先生的心结,必须到常州走一走。”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长赵世平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道。


“毗陵我里”

苏轼对常州的深情告白

“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苏轼


苏轼,是家喻户晓的“文化顶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偶像。林语堂评价苏轼:“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一句“谁能不爱苏东坡”,足见苏轼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在赵世平看来,世人爱东坡,爱东坡的文章,除了东坡本身超高的文学造诣外,更是因为苏轼的那份豁达与洒脱。“正因为有了这种坎坷的经历,他才能变成大家喜欢的苏东坡,他的文学作品、书画作品才更有东坡身上的那种独特的魅力。”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几经沉浮、仕途坎坷,一生奉命漂泊多地,足迹遍历大半个中国。然而一生颠沛流离的苏轼,对常州却有独一份的情感。“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是他对常州最深情的告白。“东坡先生自走出眉山,足迹遍布十多个州县,不是被委任做官,就是被贬谪居住,皆为朝廷调遣。唯独定居常州、北归常州退休,是他自己的选择。”

赵世平坦言:常州在苏轼的人生旅途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他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老常州孙氏馆,整整30年,他曾14次来常州(包括路过停留),留下与常州有关的诗66首、词10首、散文103篇,对常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东坡与常州结下了不解的血缘、文缘和情缘。”

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正门墙壁上,镌刻着苏轼为常州留下的千古名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这是熙宁六年(1073)底,苏轼奉命由杭州前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经过常州时正值除夕傍晚,为了不打扰地方官员和百姓,苏轼选择停泊在常州城东通吴门(城水门)外。虽然驿站就在城中不远处(弋桥),他还是没上岸,在船上过了一个除夕。

“苏轼望着模糊的城市轮廓和天上的星星,想着这里的好友,回忆两年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情景,同时也思念家人。此时,他在船上写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两首诗。”赵世平表示,“如果光讲不打扰的话,好像显得苏轼有些刻意,这中间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因为当时常州的水门关闭了,关闭之后就不想再去打扰到里面的百姓了。”


大运河是地理航道

也是苏轼的生命要道

“吴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苏轼《楚颂帖》


常州通吴门俗称东门,出城往东便可通达吴郡(苏州),始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门。城门南边有东水关,控制运河与市河的船舶航运,因此,通吴门是本邑东边交通要塞,控制了水陆交通与漕运。苏轼之所以能够14次来到常州,大运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运河也成了连接苏轼与常州的一条红线。

赵世平认为:“地理的航道,就是苏轼生命的航道,运河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是他生活与实现理想的基础。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就是通过运河。熙宁六年(1073),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受命赴润州、常州赈灾,也是通过运河。他到常州买地,到最后北归常州,都是从运河来的。可以说,运河与常州、苏东坡,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宋徽宗大观四年(1100)正月,25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弟徽宗即位。“这年春,常州江阴人士葛延之从家乡千里迢迢奔赴儋州探望苏东坡,并陪着东坡先生度过一个多月。葛氏到访,给东坡送去了常州人的祝福和情谊,带去了家乡的温暖和讯息。东坡非常开心,仿佛回到了常州。不久,朝廷大赦,允许东坡自由居住。东坡离开儋州,一路上有好多朋友邀他留下居住,但他仍要回常州。”

悠悠大运河,是苏轼的归老之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十二日,苏轼沿运河归常州家园。“他历尽磨难归来的消息引起了轰动,常州万千百姓沿岸夹道迎接这位远方游子,争相一睹东坡的仙骨神貌。”这个场景,被定格在了苏东坡纪念馆大门口左侧的墙壁上。“东坡最后北归常州养老,最初的落船点也是运河,叫做白云古渡,我们当地老百姓都将这个地方叫作前后北岸。”为什么是前后北岸?赵世平笑着解释,“其实最开始是应该叫做前后驳岸的,只是我们常州话‘驳’与‘北’的发音非常相似,后来就叫做前后北岸了。”

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就位于前后北岸文化街区80号,青瓦白墙,曲径通幽。馆内一方水井,至今仍可出水、饮用。赵世平介绍:“纪念馆有三大看点,一地、一井、一人。‘一地’,指纪念馆确实是东坡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一井’,说的就是馆中古井是宋代遗存,东坡先生就曾喝过这口井里的水;‘一人’是指东坡先生的后人,纪念馆常务副馆长苏东正是苏东坡的第30世孙。”


钟情常州

“眷此邦之多君子”

“独裴回(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苏轼《钱君倚哀词》


在大运河常州段河畔,还有着一座以东坡为名的公园。东坡公园中,东坡古渡、舣舟亭、苏子墙、雪浪石、牡丹园等景色,皆与苏轼息息相关,是常州与苏轼双向奔赴的见证。

“苏东坡一生当中走了很多的地方,但绝大多数都是奉命而行,而他自己的两次选择,都是常州,可以说常州在苏轼的人生旅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赵世平看来,除了常州的大美风光与文化底蕴,苏轼钟情于常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此邦多君子”。

“东坡讲君子就是指要品德高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息息相通、三观一致。他认为,只要我是跟君子打交道,在哪儿我都能生活得好,我要三观一致的朋友。所以不管东坡是得意还是失意,常州人跟他的交流从未间断过。”说到这儿,赵世平着重介绍了苏轼与常州人钱世雄的忘年之谊。

钱世雄是苏轼挚友钱公辅的儿子,视苏轼为师长,执礼甚恭,在杭州时就常虚心求教。当他试着请求苏轼为父亲写一篇哀词,作为永久的纪念,苏轼不假思索便一口应承下来:“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裴回(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在苏轼遭受“乌台诗案”时,钱世雄曾受牵连而被“罚铜”20斤,但俩人依旧鸿雁往返,往来不断。等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被“允许自便居住”,想到的也是回到常州,并书信钱世雄请他为其在常州城内寻找居所。钱世雄帮他借得孙氏宅子(即后来的藤花旧馆)免费居住。这一点,在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得到证明:“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极佳。”

回到常州后的苏轼,趁着精神稍好,开始整理他在儋州期间续撰完成的《易传》《书传》《论语说》等3本著作的书稿,并全部交付给钱世雄保管,嘱咐他:“暂不示人,三十年后会有人知道它的价值。”宋宣和年间(1119—1125),苏氏《易传》出版,书名是《毗陵易传》,作者为“毗陵先生”。

“苏轼认为,常州人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他写的‘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常州人很喜欢这首诗,更喜欢的是这最后两个字‘客’和‘依’,讲的是我一个客人也可以依靠这个地方。所以在写下这首诗的二十年之后,他被贬惠州,除夕夜在惠州守岁,他又重新抄写了这首诗,交给了陪伴在他身边的小儿子苏过。”赵世平说。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在诗词之中,苏轼从不吝惜他对常州三十年生死相依的情感。常州之于苏轼,是世外桃源,是第二故乡,是心之归处。“爱国爱民爱生活,敢说敢为敢担当”是赵世平眼中的东坡精神,也是千百年来大运河赋予常州人的宝贵财富。“希望在这片秀美温暖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不辜负东坡先生对‘此邦多君子’的赞美。愿我们共同努力,敬仰东坡文化,传承运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