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动态

以文化人,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谱写新时代华章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凝聚强国复兴“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立足于几千年中华文明、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内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通过10年的141场宣讲,“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带领大众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明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鲜明品格,体悟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念中蕴含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精神力量,不断在全社会凝聚起实现强国复兴的“精气神”。

行走山河,核心价值观宣讲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2023年7月,在西藏林芝巴宜区中学,时任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的麻国庆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报告。至此,“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已走过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从首都北京到东北平原、从大漠孤烟到江南细雨、从三湘四水到椰风海韵、从雪域高原到彩云之南……10年来,“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将讲堂开到祖国各地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医疗机构、文化场馆等场所。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留下多少文明遗迹、先贤们留下多少文化遗产、先辈们留下多少感人故事,它们散落于山河万里,于历史深处熠熠生辉。“我们千里奔波,到文明的发祥地、到时代精神的诞生地、到文化遗存的保护地,邀请权威专家、精心打磨讲稿、细细整理素材,就是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原汁原味又精益求精的宣讲。”“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承办单位代表、光明网副总裁陈建栋表示。

2023年9月,在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时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的孙庆伟在作《坚定历史自信 正确认识夏代信史》报告时,开场便表示:“能够在洛阳讲夏文化,特别是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展宣讲活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统的历史格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近代以来,受极端疑古思潮和西方史学话语的影响,“无夏论”和“夏代历史不可知论”盛行,对社会大众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自信造成巨大冲击。在讲到数代学术先贤前后接力,终于得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就是夏文化”结论时,怀着温情与敬意的孙庆伟才揭开谜底:“探索夏文化,是从洛阳开始,最后一锤定音也是在洛阳。在洛阳讨论夏文化、宣讲夏文化,无疑是最恰当、最适合的地方。”

10年来,“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以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为载体,溯源历史、融通古今,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截至目前,现场听众累计5.8万人,网络直播触达3.49亿人次。

为往圣继绝学,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光辉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2013年8月,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民族复兴中国梦,一定要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2014年5月,“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首场活动中,时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的叶小文语调铿锵。这场拉开百场讲坛序幕的报告,伏脉千里奠定了溯史崇文的宣讲基调。

从“民本”“尚群”“和合”等理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千年春节礼俗文化到礼敬祖先、相亲相爱、拜年庆贺等伦理礼节……10年来,百场讲坛将核心价值观承载的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的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渊薮中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前后,“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高频次举办8场“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宣讲。从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等中华文化典型元素出发,带领大众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宣讲结束后,孙庆伟感慨不已:“通过宣讲,我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应该怎样利用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去讲好文明故事、讲好历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作为学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8场宣讲的文稿,被整理编辑成《中华文化公开课》主题图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王晨是百场讲坛的忠实粉丝,他一边翻看《中华文化公开课》,一边感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大家张载写下的‘横渠四句’,成为后世文人之追求。百场讲坛集纳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文社科领域知识分子,他们何尝不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往圣继绝学。”

赓续文脉,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早在2014年9月,“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6场宣讲中,当代作家王蒙就指出,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向后看,不是否定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更不是否定革命文化,也不能把弘扬传统与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立起来。10年后的今天,王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依旧坚定:“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是一个富矿,可以从中开掘出更多的精神资源,能够丰富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体悟。”

从民本到民主、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通过一场场对中华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浅出的阐释,别开生面阐释着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宣讲时,曾专门介绍“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以期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文物蕴含的价值活起来,就是让这些文物变成文化,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相结合,形成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文化。”

“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是一篇大文章。”回顾“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过的10年,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难掩欣喜,“好在10年100多场,贵在10年100多场,还要继续做下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培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