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文学动态

从《人民文学》直播“出圈”看文学阅读、传播新变化——
推动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

从剧版“三体”热播、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长安三万里》让古典诗词再次爆火出圈,到电影《河边的错误》、电视剧《繁花》等在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中形成的现象级话题;从“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文”“艺”互联、展现新时代文学的成就与风采,到《文学馆之夜》《我在岛屿读书》等文化类节目让作家出镜“圈粉”更多年轻读者,再到眼下《人民文学》杂志借助“与辉同行”直播引发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去年以来,一次次文学“破圈”“跨界”的成功实践,不仅充分发挥了文学“母本”的作用,释放了文学的潜能,拓展了文学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文学的价值与蓬勃发展的活力。特别是此次《人民文学》直播引发的订阅热,让更多普通人关注并意识到,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文学依然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日渐成型的“文学+”生态新格局,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唯有创作出优质的文学作品,积极主动转变思维、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才能让新时代文学植根大地昂扬向上。

阅读介质载体的演变

助推形成“文学+”生态格局

在《人民文学》直播间里,主编施战军真诚地同观众分享着关于文学、关于这份杂志的故事,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将各自创作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加之主播董宇辉招牌式的总结“金句”,这些兼具思想性、故事性与审美性的语言表达,借助直播这种载体,将文学的魅力以最大速率和最高效率传递到更多受众中。读者循此踪迹,从“屏上”重返“纸上”,在作家精心创造的文学世界里感受心灵的放松和思想的愉悦。

在《我在岛屿读书》的节目中,多位作家深情回忆起故友史铁生的往事,相关片段被短视频“二次创作”后变成“网络热梗”,也让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跃居文学畅销书前列。有读者认为,无论是重温经典,还是求取新知,这样的节目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可以让观众走近自己喜爱的作家,亲近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不管是《人民文学》走进直播间,还是文化类节目带来的文学阅读热,越来越多文学“出圈”实践,让更多的文学工作者感受到,读者对严肃文学的阅读需求依然存在,关键是如何发现读者并激活读者的阅读需求。事实上,文学永远不缺读者,缺少的是发现读者的眼光和吸引读者的创新手段。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亿余人次。随着新兴业态的发展,作家、人文学者、科普工作者等走进直播间,或者化身成短视频“博主”分享感悟、传播知识,已逐渐成为新媒介知识生产的一种趋势。《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在所有类目中,文学类读书视频最受关注,历史和情感心理类紧随其后。而在抖音最受欢迎的当代作家榜单中,金庸相关视频播放量位列第一,余华、莫言、刘慈欣、刘震云、史铁生等位于榜单前列。报告还显示,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收藏量同比增长276.14%,直播观看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另据来自拥有更年轻受众的平台B站的2023年阅读生态总结报告显示,B站读书类视频总播放量超58亿,同比增长118%;约9060万人在B站观看读书类视频,其中74.3万人每天在B站至少观看一个读书视频,同比增长779%。由此可以看出,随着阅读介质载体的演变,更多元的阅读方式得以激活,“知识主播”“文化带货”“阅读社交”等新形式也助推了“视频化阅读”的浪潮。

不少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面对“读屏时代”的到来,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出击,不仅要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要化身为文学的“摆渡人”,积极拥抱新的阅读生态,将文学的力量传递给更多受众。纵览近两年来与“文学”有关的热点话题,无论是作家出镜时或幽默、或腼腆、或博学而深刻的“人设”魅力,还是作家在分享文学阅读感受时的思想“金句”及准确而优雅的汉语表达,抑或视频背后那一长串的文学经典书单,都成为吸引观众驻足和沉醉的缘由。

打开这类直播、短视频的评论区可以发现,许多观众、读者在自发分享最爱的文学书籍和书单;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年轻人也重拾纸质书籍的阅读,通过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分享和传播文学带来的心灵颤动,“阅读社交”随之而兴起,天南海北的读者因为文学的缘故相聚在“云端”,并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这一切都让文学的能见度和读者受众的黏性更高,让人们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为文学所感动。

借助媒介传播新途径

激活文学潜在的精神力量

当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文学传播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改变。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在直播间热销达百万余册,《平凡的世界》等当代文学经典再度在年轻人中走红,莫言、余华等作家成为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红”,解读文学经典的短视频受到热捧……而这些方式,也吸纳和引导读者真正走进作家和文学的世界。有读者在董宇辉的直播间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完之后留言道:“读小说就像是跟着不同的人经历了一生。有些是和自己的生活相似的地方,更多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这样的经历,使生命变得饱满。”这些实践也充分显示,新媒介能够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的窗口,以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对文学受众与文学传播、创作与阅读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当代》主编徐晨亮表示,无论是直播销售、综艺节目还是新媒体口碑传播,都不仅仅只是文化消费场景和图书营销方式的翻新,更重要的是,突破传播样态与审美趣味固化形成的“圈层”,激活优秀文学作品自身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和潜在能量。在大众文化生活日趋多样的环境下,文学需要对自身资源进行媒介转化和传播赋能。只有深入挖掘、立体呈现优秀作品的多维魅力,才能让文学触及更广大的世界,扩充阅读者的“心量”。而面对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与影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认为,流量文化对于每一个文学写作者和读者的发声、对于文学“破圈”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要增强文化主体性,要在强大的流量逻辑中保持自主性和理性。“随着相关实践的展开和经验的总结,文学的‘大流量’将会探索出更好的发展方式。”

更新观念 多措并举

扩大文学辐射的半径和纵深

诗人温馨是一名来自攀枝花采矿一线的焊工,在中国诗歌网发布她以采矿、焊工经验写就的诗歌《采石场》下,跟帖的普通读者留言说,在她的诗歌中,不仅看到了时代、生活、劳动者的真切模样,还感受到何为坚韧、信念、质朴和感动。在2023年3月中国作协“作家朋友,欢迎回家”作家活动周的现场,“90后”快递诗人王二冬激动地说,自己就像一件长久漂泊的包裹终于找到了收件人,“我将继续为奔跑在路上的快递员和正为梦想奋斗的每一个普通人书写”。伴随新的传播媒介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一线劳动者在文学中唱主角,他们的作品也通过新的传播方式被更多人关注。与此同时,文学名家的关注热度也在日趋上升。在中国作协举办的作家活动周“名家零距离”系列活动中,基层作家直面知名文学作家,交流探讨文学创作的心得和困惑,而场外读者、观众也能通过直播聆听莫言、梁晓声、刘震云等知名作家分享创作故事和文学感悟,单场活动的直播总观看量达1500多万次。2023年以来,中国作协围绕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展开的一系列理念创新和活动实践,有助于扩大文学辐射的半径和纵深,推动文学创作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也鼓励更多普通人拿起笔,书写充满烟火气的时代生活。

过去两年,中国作协已经成功举办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和“茅盾文学奖之夜”,致敬作家、礼赞文学,让作家走到聚光灯下,借助新技术条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让文学颁奖呈现更丰富立体的文学质感,抵达更多的受众。数据显示,“2022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创造了2.8亿的收视率和网络曝光量。“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直播和转播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各网络平台观众超过2200万人,有关话题网络总曝光量超过10.59亿。有观众在观看2023年“茅盾文学奖之夜”后留言写道:“致敬写故事的人。因你们让笔下的文字生辉,荧幕上的角色才神采奕奕。”中国文学盛典为广大作家和亿万读者奉献了意蕴深厚、温馨美好的“文学之夜”,为提振士气、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独特作用。

近年来,中国作协聚焦重塑文学与读者关系这个时代课题,主动应对新变化,研究新特点,树立新观念,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拓展文学事业发展的路径和空间,促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深度融合、联通发展,推动文学事业深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实践证明,新时代文学具有广阔天地,只要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创新表现手法,为文学资源破圈传播、跨界生长提供良好空间,让讲述文学的声音“立体化”“多维化”,就一定能进一步激活新时代文学蕴含的巨大能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学力量。